-
公开(公告)号:CN119962245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203386.4
申请日:2025-02-24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风险辅助图的生成方法及其适用的核反应堆,核反应堆包括安全壳,所述生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计算初始状态下安全壳内部的空气摩尔数;获取第一预设工况曲线以确定氢气不可燃区域;获取第二预设工况曲线以确定氢气严重挑战区和氢气燃烧区;获取第三预设工况曲线以确定无需关注氢气区;获取第四预设工况曲线以确定将来潜在发生氢气燃烧区和将来潜在发生氢气严重挑战区。本申请提供的风险辅助图的生成方法及其适用的核反应堆能够评估多种工况下安全壳的氢气风险,能够帮助核电厂操纵员根据风险辅助图评估氢气风险并作出缓解决策,进一步保障了核反应堆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761238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809814.X
申请日:2024-12-10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一种集总参数与三维模拟联合氢气风险仿真方法及计算装置,属于核电领域。其中,集总参数与三维模拟联合氢气风险仿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事故序列并根据集总参数分析程序分析得到安全壳内的流体状态函数,建立安全壳风险区域的三维分析模型,并与非风险区域集总参数的一维分析模型联合得到联合分析模型;利用联合分析模型计算得到流体分布场,并进行氢气风险分析。该方法有效降低了氢气风险仿真模拟计算的模型复杂度与工作量,在保证仿真模拟精度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计算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837831B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110024701.9
申请日:2021-01-08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节省旁流的控制棒和导向管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导向管和控制棒由底端向顶端延伸方向的横截面棒径同步线性减小,所述控制棒全部插入时,导向管和所述控制棒之间环缝宽度保持恒定,所述导向管底端内径为最大值,所述导向管顶端内径为最小值,所述控制棒底端外径为最大值,所述控制棒顶端外径为最小值。当控制棒完全拔出时,对应环缝摩擦阻力系数达到最大,此时旁通流量达到可实现的最小值,从而达到了节省旁通流量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6078760B
公开(公告)日:2024-01-19
申请号:CN202310079866.5
申请日:2023-01-29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反应堆压力容器外壁面的汽泡清扫搅混装置及方法,属于反应堆压力容器技术领域,包括:丝束、支撑柱和导流轨道,丝束安装在支撑柱的一端,支撑柱另一端安装在压力容器保温层内侧,丝束距离压力容器下封头设定距离;支撑柱能够在保温层受水蒸汽影响发生高频振动时随保温层振动,从而带动丝束清扫压力容器下封头外表面汽泡,使压力容器外壁面产生的气泡能够及时脱离,防止偏离泡核沸腾现象的发生,同时也可通过导热起到一定冷却作用;另外可利用导流轨道进行冷却水导流等方式,有效提升压力容器下封头外壁面CHF,显著增大IVR成功可能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306335B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211632241.9
申请日:2022-12-19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核电厂内堆芯熔融物迁移分析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首次熔穿位置,根据首次熔穿位置获得堆芯熔池首次迁移进入下封头时的堆芯熔融物质量、时序以及下封头内水蒸干信息;根据首次熔穿位置以上堆芯的各材料的熔点和氧化情况,获得首次迁移至堆芯下支撑板上、堆芯环形间隙内所形成的阻塞层的材料分布、质量和体积;根据首次迁移后堆芯剩余材料和所形成的阻塞层的各材料升温至熔点的顺序、时间以及下封头内经首次迁移后剩余水量情况,对堆芯熔融物二次迁移进行分析。对堆芯熔化以及迁移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评价,从而为核电安全分析中熔融物滞留有效性评价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6598028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211501568.2
申请日:2022-11-28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21C15/18 , G21C15/12 , G21C17/035 , G21C9/004
Abstract: 本公开属于核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核反应堆严重事故的预防缓解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采用密闭的安全壳结构,包括:反应堆隔间,设置在所述安全壳内,包括压力容器、设置在所述压力容器内部的堆芯和液位计,以及设置在所述压力容器上部的分级卸压阀组;注水箱,设置在所述反应堆隔间的一侧,其底部高于所述压力容器的顶端,所述注水箱的底部设置有注水管,远离所述注水箱的注水管一侧与重力注水阀组的一端相连通,所述重力注水阀组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注水管与所述压力容器相连通,所述重力注水阀组的另一端还通过注水管与再循环阀相连通;远离所述注水箱的注水管一侧还通过手动注水阀与所述反应堆隔间相连通。
-
公开(公告)号:CN116453717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211474968.9
申请日:2022-11-23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21C15/18 , G21C15/12 , G21C15/14 , G21C15/243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外部冷却导流注水装置及方法,属于核反应堆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外部保温层,所述外部保温层设置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外侧,且与反应堆压力容器外壁间隔设置;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底部设置有导流注水通道,所述导流注水通道的出口与反应堆压力容器下封头中高角度处的外部保温层相连接。本公开通过设置导流注水通道,在导流注水通道的引导下使温度较低的水直接冲刷压力容器下封头中高角度区域,使压力容器外壁面产生的气泡能够及时脱离,防止偏离泡核沸腾现象的发生,从而提升外壁面处的CHF,显著增大IVR成功可能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070544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310089974.0
申请日:2023-01-29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8 , G06F119/02 , G06F119/08 , G06F119/14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堆芯熔融物喷射的压力容器完整性分析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属于压水反应堆严重事故技术领域。本发明通充分考虑到在熔融物向下封头喷射的全过程中,熔融物与压力容器壁面之间材料的状态、物性和形态根据熔融喷射物初始状态和进程时间而发生的改变,综合分析堆芯熔融物向下封头喷射对压力容器完整性的影响,提高了对压力容器完整性判断的准确性,及时发现压力容器的损坏情况,避免对安全壳和环境造成重大影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准确获取熔融物对压力容器壁面的侵蚀速率,从而影响对压力容器完整性的判断”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910399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497484.6
申请日:2022-11-25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nventor: 郑明光 , 严锦泉 , 史国宝 , 夏利明 , 王国栋 , 黄镜宇 , 夏栓 , 梅其良 , 王岳 , 张迪 , 牛婷婷 , 黄思洋 , 黄若涛 , 陈卓 , 李东祚 , 蔡龙霆 , 陈军 , 向绪中 , 张培来 , 汪方文
IPC: G21C15/26 , G21C15/243 ,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电厂安全壳冷却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非能动核电厂钢安全壳冷却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包括:钢安全壳;多个空气导流板,分层设置在所述钢安全壳外的中上端;屏蔽罩,设置在多个空气导流板外;所述屏蔽罩上端侧面开设有空气入口,顶部中间位置开设有空气出口;所述屏蔽罩底端侧面开设有空气辅助入口;本发明只在钢安全壳外的中上端设置空气导流板,下端不设置空气导流板;同时,在屏蔽罩底端侧面开设有空气辅助入口,在发生故障时用于辅助通过下降段后的空气折流进入空气上升段,从而实现在确保安全壳冷却能力的前提下,达到减少空气导流板用量的目的,缩短了项目建造周期,提高了安装运维便利性,降低了设备造价。
-
公开(公告)号:CN119915857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412868.0
申请日:2025-04-03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膜态沸腾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膜态沸腾试验装置包括:加热板、由加热板围成的介质流道,以及用于对加热板进行定温加热的导热块;其中,沿膜态沸腾试验装置的高度方向,介质流道中对应导热块的区域为反环状流生成段,介质流道中错开导热块的区域反环状流流通段;反环状流生成段和反环状流流通段沿介质流道中介质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这样在第一方面,导热块可认为是定温加热,使得整个试验过程中的温度是可控的,并且试验的最高温度就是试验前导热块所达到的预设温度,这样便有效避免加热板熔毁问题;在第二方面,通过对加热板的持续加热,可以维持介质反环状流膜态沸腾状态的稳定性,保证试验有效进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