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966214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311031599.0
申请日:2023-08-16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IPC: A61K36/28 , A61K8/9789 , A61P17/16 , A61P17/18 , A61P29/00 , A61Q17/04 , A61Q19/00 , A61K12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蓟根提取物,具体涉及一种大蓟根部黄酮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将预处理的大蓟根与无水乙醇混合后进行超声提取,得到大蓟根部黄酮提取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浓缩并冻干,得到大蓟根部黄酮提取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中未能较全面的对大蓟根提取物进行研究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本发明对大蓟根部黄酮提取物的抗紫外性能、抗氧化性以及抗炎性能进行研究与性能测试,进一步拓宽了大蓟根部黄酮提取物的应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6898775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978716.8
申请日:2023-08-04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IPC: A61K8/9789 , A61Q19/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茉莉花黄酮提取物的提取方法和应用,所述提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茉莉花干粉和乙醇混合,进行闪式提取,对乙醇的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电压进行单因素实验优化,得到茉莉花黄酮提取物,总黄酮得率可高达到32.15mg/g。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提取方法可以避免茉莉花黄酮的热分解,提高得率,且操作简单、提取时间短;同时,本发明提供的茉莉花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性略低于维C的抗氧化性,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效果,此茉莉花黄酮提取物有望应用于抗衰老化妆品中。
-
公开(公告)号:CN112438935A
公开(公告)日:2021-03-05
申请号:CN202011454292.8
申请日:2020-12-10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IPC: A61K8/9794 , A61K8/67 , A61Q19/00 , A61Q19/08 , A61Q19/0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化妆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萱草叶提取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萱草叶提取液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用超声‑乙醇协同提取法对萱草叶干粉进行处理,得到萱草叶干粉超声处理液,将萱草叶干粉超声处理液抽滤得到萱草叶提取液。本发明填补了萱草叶提取的空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萱草叶不能有效利用的问题,提高了萱草种植的附加价值。将本发明制备的萱草叶提取液应用于萱草叶化妆水中能够有效起到高抗氧化、保湿、紧致肌肤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9607106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606164.9
申请日:2024-11-12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IPC: A61K36/8945 , A61P29/00 , A61P39/06 , A61P17/16 , A23L33/105 , A61K8/9789 , A61K8/9794 , A61K8/98 , A61Q17/04 , A61Q19/08 , A61Q19/00 , A61K35/6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中药提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以质量份计,所述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原料和/或以下原料的提取物:黑蚂蚁8~12份、秦皮8~12份、萆薢4~6份、虎杖2~4份、六轴子2~4份、川穹2~4份、赤药1~3份、桂枝1~3份、甘草0.5~2份;将中药组合物原料进行干燥粉碎、过筛、提取、分离,得到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的中药组合物;以及中药组合物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制备得到的中药组合物提取物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抗炎性、抗紫外线和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220380344U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321480980.0
申请日:2023-06-12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度控制设备,具体涉及一种高效能比的温度控制设备,对待换热物件进行控温,包括壳体、控温基座、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壳体内设有连接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的流体通道,流体通道包括连接流体入口的进液主流道、连接流体出口的出液主流道以及并联于进液主流道与出液主流道之间的分支流道;分支流道以控温基座在壳体内的投影中心为中心盘绕,包括连接进液主流道的输入流道以及连接出液主流道的输出流道;输入流道与输出流道盘绕至投影中心并连通,且间隔交替布置;控温基座设于壳体表面,且对应待换热物件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中液冷散热装置的流道设计不合理使部分高温元器件无法获得良好散热的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