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119271A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1880093146.1
申请日:2018-05-15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与以往的制冷循环装置相比提高了期间效率的制冷循环装置。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包含压缩机(1)、第一热交换器(3)、第二热交换器(4)并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设置成能够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起作用且第二热交换器(4)作为蒸发器起作用,在所述第二状态下,第二热交换器(4)作为冷凝器起作用且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第一热交换器(3)包含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第一传热管(6)。第一传热管(6)具有在作为冷凝器起作用时的制冷剂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中间位置的下游侧的第一管部(61)。第一热交换器(3)还包含配置在第一管部(61)的内部的第一内容构件(7)。第一管部(61)的内径D1及当量直径M1在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下满足D1/2.5
-
公开(公告)号:CN111433531A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1780097348.9
申请日:2017-12-06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nventor: 石山宗希
IPC: F25B1/00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具备:供制冷剂按压缩机(1)、油分离器(2)、第一热交换器(3)、减压装置(4)、第二热交换器(5)的顺序循环并返回到压缩机(1)的制冷剂回路(30);积存冷冻机油的油积存部(6);将油分离器(2)与油积存部(6)连接并将由油分离器(2)分离出的冷冻机油输送到油积存部(6)的第一配管(21);设置于第一配管(21)的第一阀(11);将油积存部(6)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的第二配管(22);设置于第二配管(22)的第二阀(12);在比第二配管(22)与油积存部(6)连接的位置低的位置将油积存部(6)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的第三配管(23);以及设置于第三配管(23)的第三阀(13)。在压缩机(1)的停止期间,第一阀、第二阀及第三阀(11~13)被关闭。
-
公开(公告)号:CN111108333A
公开(公告)日:2020-05-05
申请号:CN201780095044.9
申请日:2017-09-28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PC: F25B43/02
Abstract: 油分离器(5)具备分离容器(56),在分离容器(56)的侧面部安装有流入管(15),在分离容器(56)的上面部安装有流出管(17)。在分离容器(56)的下部设有存油部(61)。在分离容器(56)的下面部安装有返油管(19)。在分离容器(56)的内壁面设有液体流路部(57)。在液体流路部(57)设有槽(57a)。槽(57a)朝向存油部(61)沿着重力方向配置。槽(57a)形成为深度(D)从上部向下部逐渐变深。
-
公开(公告)号:CN108291744A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580084851.1
申请日:2015-11-20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PC: F25B1/00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1)具备压缩机(10)、冷凝器(22)、膨胀阀(30)、蒸发器(40)及控制装置(100)。压缩机(10)压缩制冷剂。冷凝器(20)将从压缩机(10)输出的制冷剂冷凝。膨胀阀(30)将从冷凝器(20)输出的制冷剂减压。蒸发器(40)使从膨胀阀(30)输出的制冷剂蒸发并向压缩机(10)输出。控制装置(100)在使压缩机(10)停止的情况下执行用于使从蒸发器(40)向压缩机(10)输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上升的控制后使压缩机(10)停止。
-
公开(公告)号:CN107429949A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580077986.5
申请日:2015-03-27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Abstract: 具备: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具备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以及蒸发器;第1检测部,所述第1检测部设于压缩机,并对压缩机的温度进行检测;第2检测部,所述第2检测部设于制冷剂回路的压缩机与节流装置之间,并对制冷剂的温度或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以及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基于第1检测部的检测温度和第2检测部的检测温度或检测压力,对压缩机的频率以及节流装置的开度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控制,以使压缩机内的溶解于制冷剂的冷冻机油的浓度和压缩机内的冷冻机油的油面高度处在预先设定的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8215806A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180104077.1
申请日:2021-11-15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PC: F24F11/36 , F24F140/12 , F24F140/20
Abstract: 空调机(100)具备压缩机(1)、第1热交换器(2)、第2热交换器(4)、第1阀(11)、第2阀(12)、第1温度传感器(21)、第2温度传感器(22)、第1压力传感器(31)、第2压力传感器(32)以及控制装置(50)。控制装置(50)在由第1温度传感器(21)检测到的温度高于由第2温度传感器(22)检测到的温度的情况下,在关闭了第1阀(11)和第2阀(12)的状态下,基于第1压力传感器(31)的检测值判定制冷剂泄漏,在由第2温度传感器(22)检测到的温度高于由第1温度传感器(21)检测到的温度的情况下,在关闭了第1阀(11)和第2阀(12)的状态下,基于第2压力传感器(32)的检测判定制冷剂泄漏。
-
公开(公告)号:CN117120785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180097059.5
申请日:2021-04-22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PC: F25B41/31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100)具有压缩机(1)、第1热交换器(3)、第2热交换器(6)、第3热交换器(7)、流路切换阀(2)、第1膨胀阀(4A)、第2膨胀阀(4B)、第3膨胀阀(4C)、制冷剂容器(5)、第1止回阀(8A)和第2止回阀(8B)。流路切换阀(2)在第1循环方向与第2循环方向之间切换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方向。第3膨胀阀(4C)的第1端口(Pt1)经由第3热交换器(7)而与制冷剂容器(5)连通。第3膨胀阀(4C)的第2端口(Pt2)经由第1止回阀(8A)而与第1热交换器(3)和第1膨胀阀(4A)之间的第1流路(FP1)连通,并且经由第2止回阀(8B)而与第2热交换器(6)和第2膨胀阀(4B)之间的第2流路(FP2)连通。
-
公开(公告)号:CN116981894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180095839.6
申请日:2021-03-24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PC: F25B13/00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压缩机(1)、第1热交换器(10)、第2热交换器(20)、第3热交换器(30)、膨胀装置(3)、气液分离器(6)、第1流量调整装置(51)、以及切换装置(40),该切换装置(40)将制冷剂循环的路线切换为第1路线和第2路线。在第1路线中,在制冷剂按照压缩机(1)、第1热交换器(10)、膨胀装置(3)、第2热交换器(20)、气液分离器(6)的顺序流动之后,从气液分离器(6)排出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向第3热交换器(30)流入。在第2路线中,在制冷剂按照压缩机(1)、第2热交换器(20)、气液分离器(6)的顺序流动之后,从气液分离器(6)排出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由第1流量调整装置(51)向第3热交换器(30)流入。
-
公开(公告)号:CN116438415A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080107261.7
申请日:2020-11-24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nventor: 石山宗希
IPC: F25B43/00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110)具有流路切换装置(7)。流路切换装置(7)构成为,在第1运转模式下,使第2端口(P2)和第2热交换器(5)的第2制冷剂端口(5b)经由四通阀(2)与压缩机(1)的吸入端口(g)连通。流路切换装置(7)构成为,在第2运转模式下,在与压缩机(1)的吸入端口(g)之间的连通被切断的状态下,使第2端口(P2)和第2热交换器(5)的第2制冷剂端口(5b)连通,并且使压缩机(1)的喷出端口(a)经由四通阀(2)与第2热交换器(5)的第1制冷剂端口(5a)连通。
-
公开(公告)号:CN114902009B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080091574.8
申请日:2020-01-09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nventor: 石山宗希
Abstract: 在冷冻循环装置(100)中,制冷剂按照压缩机(1)、第1热交换器(2)、减压装置(3)以及第2热交换器(4)的顺序循环。冷冻循环装置(100)具备制冷剂容器(5)、第1切换部(6)、第2切换部(7)以及控制装置(10)。在表示存积于制冷剂容器(5)的液体的制冷剂的量过剩的第1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控制第1切换部(6),将来自压缩机(1)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容器(5)引导到第1热交换器(2),控制第2切换部(7),将来自第2热交换器(4)的制冷剂不经由制冷剂容器(5)而引导到压缩机。在第1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控制第1切换部(6),将来自压缩机(1)的制冷剂不经由制冷剂容器(5)而引导到第1热交换器(2),控制第2切换部(7),将来自制冷剂容器(5)的制冷剂引导到压缩机(1)。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