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140773A
公开(公告)日:2017-09-08
申请号:CN201710472327.2
申请日:2017-06-19
Applicant: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20/108 , C02F9/00 , C02F1/001 , C02F1/32 , C02F1/5236 , C02F2301/08 , C02F2303/04 , E03B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雨水回用的短流程处理系统,包括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经收集后汇入生物滞留设施,生物滞留设施的底部排水管与雨水收集池相连,雨水收集池的出水口与管式混合器的水进口相连,管式混合器上还设置有絮凝剂进口,管式混合器的水出口与压力过滤器的水进口相连,压力过滤器的中部设置有过滤填料,水经过过滤填料后从压力过滤器的出口出来进入雨水回用池,雨水回用池的出口与紫外线消毒器的进口相连,紫外线消毒器的出口与雨水回用管网相连。流程短,在满足回用水水质的情况下,大为简化了雨水回用所需处理流程,有机结合了海绵城市建设需求,降低雨水回用系统投资和其运行费用。
-
公开(公告)号:CN210216790U
公开(公告)日:2020-03-31
申请号:CN201920801477.8
申请日:2019-05-30
Applicant: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用阻尼器,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包括主缸筒和设置在主缸筒内的阻尼装置,主缸筒的外圆周表面上连接有若干分缸筒,分缸筒内设置有活塞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活塞固定连接并自分缸筒的内腔穿出所述封盖,所述活塞杆位于分缸筒外一端为连接端。将左分缸筒的活塞杆分别连接至一栋建筑,将右分缸筒的活塞杆分别连接至另一栋建筑或地面,由于两侧都具有至少两个连接点,这样就能保证每一侧两个连接点之间的建筑段可以得到控制,保证该阻尼器的抗风或抗震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节省了装置的使用,降低了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209585114U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920052728.7
申请日:2019-01-14
Applicant: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IPC: E02D29/045 , E03F3/04 , E03F3/02 , E03F5/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市政综合管廊排水管线交叉节点结构,包括呈十字形交叉分布的主线管廊和支线管廊,主线管廊和支线管廊的交汇处设有交叉井,交叉井为双层结构,其中主线管廊联通下层,支线管廊联通上层,在交叉井的下层内设置有检查井,检查井包括汇流井室和跌水井室,其中跌水井室的上部穿过交叉井的层板伸到上层,跌水井室延伸到上层的部分设置有进水口,跌水井室的侧壁的下部设置有与汇流井室相连通的溢流孔,跌水井室的井底设置有卵石缓冲层,在卵石缓冲层上方设置有水垫层,汇流井室与排水主管连通。既满足重力流管道安装、运行、检修和维护的需求,不影响其他管线的运行和布置。
-
公开(公告)号:CN207048012U
公开(公告)日:2018-02-27
申请号:CN201720767447.0
申请日:2017-06-28
Applicant: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斜坡的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的雨水口,包括雨水口本体,雨水口本体的上端口上设置有雨水篦子,雨水口本体的路面下的空间分成截流沟和溢流沟,截流沟的深度低于溢流沟的深度,且截流沟位于斜坡的高侧,截流沟与溢流沟之间设置溢流堰,截污管一端与截流沟的底部连通,排水管与溢流沟的底部连通,截污管另一端与渗滤池上部的进水口相连,渗滤池的中间设置溢流井溢流井的底端与渗滤池底端的渗滤管的一端连通,渗滤管的另一端与溢流沟下部连通,渗滤池的底板上设置有砾石层,砾石层的上方设置多层过滤层,砾石层内设置有将初期雨水引出渗滤池的多孔引流管。实现初期雨水的分流及将其引入低影响设施中。
-
公开(公告)号:CN207046958U
公开(公告)日:2018-02-27
申请号:CN201720731648.5
申请日:2017-06-19
Applicant: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IPC: C02F3/3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块化水质自净强化设备,包括能浮在水面上的浮力材料,在浮力材料的上表面设置给曝气搅拌机供电的太阳能电池板,曝气搅拌机设置在太阳能电池板的中间,曝气搅拌机的下方水体中设置有导流筒,导流筒伸到水体的底部,曝气搅拌机位于导流筒的上端筒口的上方,浮力材料的下表面设置有人工水草,人工水草表面有生物膜。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水质自净强化设备直接投放到水体中便能使用,在采用人工水草上的微生物吸附分解有害物质的同时,通过曝气搅拌机和导流筒实现水体底部和上部的水的循环,加快净化速度,提高净化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205604427U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620254637.8
申请日:2016-03-30
Applicant: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IPC: E03F5/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山地海绵城市的弃流跌水井,包括跌水井本体,在所述跌水井本体的侧壁的上部设置进水管,与所述进水管相对的侧壁的中下部设置出水管,所述跌水井本体内设置将出水管和进水管隔开的纵向导流板,所述纵向导流板的高度不高于进水管,所述跌水井本体的侧壁下端还设置弃流管,所述弃流管的管径小于进水管的管径,所述弃流管位于靠近进水管的一侧,所述纵向导流板的中下部设置连通两个腔室的导流通孔;所述弃流管上设置浮球阀,在所述导流通孔的孔口设置挡板,所述挡板通过连杆与浮球阀的浮球相连;实现跌水井的自动弃流,无需外加人力或者电力操作,结构简单,造价经济,适合山地城市的管道坡度。
-
公开(公告)号:CN212026501U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2020181104.8
申请日:2020-02-18
Applicant: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Inventor: 敖良根 , 吕波 , 古霞 , 何强 , 陈一 , 古励 , 黄炜曦 , 蒲贵兵 , 蔡岚 , 王书敏 , 郭富成 , 杨祥宇 , 潘伟亮 , 陈垚 , 黄恒粤 , 晏宇 , 梁成开 , 何旭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制装配式格栅消能检查井,包括检查井本体,所述检查井本体内设有位于上方的上层井室和位于下方的下层井室,所述上层井室和下层井室之间设有至少一层消能格栅;所述上层井室内设有进水管连接口和通气管连接口,所述下层井室内设有用于安装污水干管的上游连接口和下游连接口。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适于河道内敷设的污水系统,包括埋设于河道内的污水干管,污水干管上间隔设有如上所述预制装配式格栅消能检查井,所述检查井本体密闭,所述进水管连接口上连接有排水立管,所述通气管连接口上连接有通气管,所述上游连接口和下游连接口分别与污水干管相连,所述污水干管和所述预制装配式格栅消能检查井均位于河道洪水位以下。(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12026328U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2020181103.3
申请日:2020-02-18
Applicant: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Inventor: 敖良根 , 陈一 , 黄炜曦 , 陈德玖 , 吕波 , 古霞 , 蒲贵兵 , 蔡岚 , 王书敏 , 陈垚 , 潘伟亮 , 黄恒粤 , 郭富成 , 杨祥宇 , 马念 , 杜春林 , 何旭 , 梁成开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利用消能格栅使水流充分分散,实现水流消能,适用于流速较快、落差较大而流量较小的情况,可用于替代传统的跌水井,并具有消能效果好、体积小且便于预制装配的优点。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排水消能系统,包括设置在管廊内的排水主干管和位于竖直方向的排水进水管;所述排水主干管上与所述排水进水管对应设有位于竖直方向的排水进水口,所述排水进水口与所述排水进水管之间串联设有至少一根如上所述的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跌水井体积大的缺点,管廊内外空间占据小,施工时所有管道均可预制,能够满足装配式施工的要求。(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11198757U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1922073024.0
申请日:2019-11-26
Applicant: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IPC: C02F3/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实现多运行模式的污水处理生化池,池体内设置有第一竖向隔板第二竖向隔板、第三竖向隔板将池体隔成厌氧区、反硝化区、好氧区和缺氧区,第一竖向隔板上从前到后依次设置第五阀门、第六阀门和第七阀门,第三竖向隔板靠左侧安装有第十阀门联通好氧区和缺氧区,第二竖向隔板上设置有第四阀门,缺氧区和反硝化区的前侧的池体外壁上设置有混合井,混合井上设置有污泥回流管和污水进水管,污泥回流管上安装有第九阀门,污水进水管上靠近混合井上的进水口的一端设置有第八阀门,厌氧区的进水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混合井上设置有分别连通缺氧区和反硝化区的第三阀门和第二阀门。特别适合进水条件随季节变化的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208266622U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820520211.1
申请日:2018-04-12
Applicant: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IPC: E01C11/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及海绵透水路沿石,其中海绵透水路沿石的挡体从下到上依次为不透水混凝土层、透水混凝土层和不透水混凝土层。道路包括车行道、人行道以及设置在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的生物滞留沟,车行道的两侧每间隔一定距离设有雨水井和沉沙溢流井,车行道从上到下由两层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碎石基层碎石底基层和夯实土基组成,位于两个雨水井之间的路沿石为海绵透水路沿石,海绵透水路沿石的透水混凝土层与车行道的两层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相通,在雨水井处的路沿石为不透水路沿石,雨水井的下端与沉沙溢流井连通,沉沙溢流井的下端设置有透水砖连通沉沙溢流井和生物滞留沟。实现雨水“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