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587825B
公开(公告)日:2024-05-21
申请号:CN201910991852.4
申请日:2019-10-18
Applicant: 郑州大学
IPC: B28D1/00
Abstract: 一种人造金刚石合成块自动分离机,涉及人造金刚石生产领域。本设备由上层分离机构、下层分离机构、端面切除机构、圆周面切除机构和芯柱复合体分离机构组成。所述的上层分离机构可将人造金刚石合成块初步分解并分类;所述的下层分离机构位于上层分离机构的下方,可将导电钢圈上粘结的石杯碎块分离并分类回收;所述的端面切除机构设置在上层分离机构的前方,可将合成棒端面的石墨皮切除;所述的圆周面切除机构位于端面切除机构的一侧,可将合成棒圆周面的石墨皮切除;所述的芯柱复合体分离机构位于圆周面切除机构后侧,可将芯柱复合体分离为两个独立的芯柱。该设备结构紧凑、稳定性强,能替代人工分离人造金刚石合成块的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5122694B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210744129.8
申请日:2022-06-28
Applicant: 郑州大学
IPC: B29D99/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加工技术领域。一种非连续混杂纤维增强聚合物筋的生产设备,包括依次布设的纱团放置架、HFRP次杆成型系统、HFRP主杆成型系统和牵引装置;所述HFRP次杆成型系统包括依次布置的一号浸胶装置、一号挤压装置、一号高温固化装置、一号冷却装置和碳纤维切割装置;所述HFRP主杆成型系统包括依次布置的二号浸胶装置、二号挤压装置、预热装置、缠绕装置、二号高温固化装置和二号冷却装置。还公开了一种混杂纤维增强聚合物筋的生产设工艺。本申请结构和工艺步骤设计合理,能够解决碳纤维与玻璃纤维之间分层问题,不仅消除了碳含量的限制,还可以保证杂化构型下碳纤维的逐步破碎和稳定拔出。
-
公开(公告)号:CN116252340A
公开(公告)日:2023-06-13
申请号:CN202310173556.X
申请日:2023-02-27
Applicant: 郑州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复合材料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连续纤维增强聚合物筋凹槽表面的削切装置及削切方法,本装置包括支撑构件、旋转组件、导向构件、切割机构以及第一驱动装置,支撑构件形成有安装腔,导向构件设置于安装腔内,且导向构件的相对的两端部均通过旋转组件与支撑构件转动连接;第一驱动装置设置于支撑构件,且用于驱动旋转组件连同导向构件相对支撑构件旋转;切割机构与导向构件相连接,用于切割安装在支撑构件上并且能够相对支撑构件移动的杆状工件。可见,利用机械切割的方式生产的FRP筋的强度更高,不易断裂、损坏,而且机械切割的方式更加便于对加工参数进行控制以及调节,加工出的筋一致性好,进而提升了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339126A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211131760.7
申请日:2022-09-16
Applicant: 郑州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复合材料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聚合物筋表面加工装置及编织方法,聚合物筋表面加工装置包括:固定构件,固定构件设置有芯杆;转动机构,转动机构上设置有多个纱轮;芯杆,芯杆设置于固定构件,芯杆朝向转动机构延伸,转动机构能够相对芯杆旋转;每一纱轮上均缠绕有纤维束,多个纱轮上的纤维束逐一地缠绕至芯杆以在芯杆表面形成编织层。本申请提供的聚合物筋表面加工装置,能够在芯杆的表面形成编织层,以使得芯杆具有凹凸状的表面,从而加强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而且能够确保编织层的密实度以及与芯杆之间的牢固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13322366B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2110592361.X
申请日:2021-05-28
Applicant: 郑州大学 , 北京亦都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接触式快速退火设备,所述设备包括传送装置、热处理装置、冷却装置和收卷装置,所述热处理装置包括金属/石墨复合材料加热体,所述金属/石墨复合材料加热体与金属薄带的接触部分设置有气氛保护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筒体,金属薄带从所述传送装置发出经过所述热处理装置进行接触式退火热处理后进入所述冷却筒体内进行降温处理后最终通过所述收卷装置完成卷绕回收。本发明通过接触式加热对金属薄带进行退火热处理,最高能够达到105~106K/s的加热速率,不仅能够实现连续快速退火,大大缩短退火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减少了使用能耗量,降低了热加工成本,对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9297199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655693.8
申请日:2024-11-19
Applicant: 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 , 郑州大学 ,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IPC: H01M4/13 , H01M4/139 , H01M10/0525 , H01M4/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负载正极极片及制备方法、高比能电池。所述的正极极片是双层结构电极,包括集流体和沿着远离集流体方向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活性物质小颗粒单晶三元材料比重小于大颗粒多晶三元材料,第二电极层活性物质小颗粒单晶三元材料比重大于大颗粒多晶三元材料。本发明双结构电极片Li+迁移路径迂曲梯度分布,大小颗粒协同作用,实现了快速的电解液扩散通道和锂离子扩散通道,第一电极层作为快速传输层,第二电极层作为反应平衡层,有效解决了厚电极中的浓差极化问题,有助于正极容量的发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同时对制备的正极浆料进行加热,实现高固含,减少溶剂使用量,防止高负载极片涂覆中开裂,双层涂布模头实现第一、第二电极层同时涂布,一体化制备,减少界面内阻。
-
公开(公告)号:CN117038901B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311026122.3
申请日:2023-08-15
Applicant: 郑州大学 ,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催化活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包括以下步骤:制备锌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n‑MOF;将钼源均匀分散在锌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上;惰性氛围下高温碳化得到MoC纳米量子点均匀分散的碳材料MoC/C;通过溶液浸渍法将金属盐吸附在MoC/C材料上;惰性氛围下高温碳化得到单原子负载的X@MoC/C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具有丰富的孔道结构、充沛的催化活性位点,应用在锂硫电池正极及隔膜方面,不仅提高了电子、离子的传输,而且可以有效吸附多硫化物,高催化活性位点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促进反应的进行,起到限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显著提高锂硫电池的放电容量、倍率性能及循环稳定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148977A
公开(公告)日:2022-10-04
申请号:CN202210937884.8
申请日:2022-08-05
Applicant: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 郑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单原子的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通过直接高温碳化表面吸附了金属元素掺杂的氧化锌纳米颗粒的锌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制得一种均匀的具有催化活性的含单原子的碳材料,包括以下步骤:制备锌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制备金属元素掺杂的氧化锌纳米颗粒(X‑ZnO);将X‑ZnO纳米颗粒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在锌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表面;惰性氛围下高温碳化得到单原子均匀分散的负载碳材料,该制备方法简单、高效、条件温和易控。本发明还公开了含单原子的碳材料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极片中活性物质硫的载体材料的应用,单原子高的催化活性可以提高锂硫电池的反应动力学、优异的容量发挥、倍率性能及循环稳定性等。
-
公开(公告)号:CN112322937B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011303970.0
申请日:2020-11-19
Applicant: 郑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超导性能的(Ti,Zr)‑Nb‑O合金,该合金的通式为Ti‑Nb‑O或Ti‑Zr‑Nb‑O;Ti‑Nb‑O各元素质量百分比为Ti:19‑65%、Nb:32‑80%和O:0.1‑3%;Ti‑Zr‑Nb‑O各元素质量百分比为Ti:19‑65%、Zr:0.9‑40%、Nb:32‑80%和O:0.1‑3%。本发明通过以TiO2的形式把氧元素添加到合金中,并证明氧含量在一定范围是有益的,颠覆制备商业超导材料时极力避免氧元素存在的思维,该合金材料超导临界转变温度Tc比Nb‑Ti合金高,合金磁通“钉扎中心”增加,具有较高超导稳定性,且生产成本低,能够满足工业批量生产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3046607A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2110278812.2
申请日:2021-03-16
Applicant: 郑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硬高导热多元合金,该多元合金中各元素的质量百分比为:Zn 15~30%,Si 10~20%,Cu 10~15%,Mn 5~10%,余量为Al;其利用熔炼炉先将纯铝锭熔化,再按比例加入锌、硅、铜、锰等合金元素,最后加入精炼剂和除渣剂进行除气除渣后浇注而得。本发明通过改善合金成分,从而细化晶粒、改变合金中第二相的形貌,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导热性能,而且制备方法简单、成型和加工性能良好,可以广泛应用于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5G通信设备等行业,保障了产品工作时的散热性能和机械性能,对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