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1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74630C

    公开(公告)日:2009-04-01

    申请号:CN200610101956.6

    申请日:2006-07-11

    Inventor: 原寿树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1083 H01L29/06 H01L29/78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自发热效应,也能解除基板悬浮效应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半导体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SDON晶体管(100),其包括在Si基板(1)上的Si层(10)上介由栅极氧化膜(21)形成的栅极电极(23)、夹持栅极电极(23)而在Si层(10)上形成的源极层(27a)以及漏极层(27b),在源极层(27a)与Si基板(1)之间以及漏极层(27b)与Si基板(1)之间分别存在空洞部(15),且在栅极电极(23)下面的Si层(10)与Si基板(1)之间不存在空洞部(15)。由于栅极电极(23)下面的Si层(10)与Si基板(1)连接,因此与SON晶体管相比,能够降低自发热效应。此外,由于体电位固定在Si基板(1)上,因此能够解除基板悬浮效应。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897308A

    公开(公告)日:2007-01-17

    申请号:CN200610101956.6

    申请日:2006-07-11

    Inventor: 原寿树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1083 H01L29/06 H01L29/78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自发热效应,也能解除基板悬浮效应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半导体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SDON晶体管(100),其包括在Si基板(1)上的Si层(10)上介由栅极氧化膜(21)形成的栅极电极(23)、夹持栅极电极(23)而在Si层(10)上形成的源极层(27a)以及漏极层(27b),在源极层(27a)与Si基板(1)之间以及漏极层(27b)与Si基板(1)之间分别存在空洞部(15),且在栅极电极(23)下面的Si层(10)与Si基板(1)之间不存在空洞部(15)。由于栅极电极(23)下面的Si层(10)与Si基板(1)连接,因此与SON晶体管相比,能够降低自发热效应。此外,由于体电位固定在Si基板(1)上,因此能够解除基板悬浮效应。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