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机和气囊的固定结构
    1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683001B

    公开(公告)日:2017-12-26

    申请号:CN201480057889.5

    申请日:2014-10-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充气机和气囊的固定结构,其为充气机和气囊通过固定构件进行固定的充气机和气囊的固定结构,固定构件为从板部的下面侧支持固定所述充气机的下侧固定构件,下侧固定构件具有筒状壁部和形成于一端侧开口部的凸缘部,筒状壁部具有可以嵌合于充气机壳体的包含下侧环状台阶面的周壁面的内表面形状,凸缘部具有多个螺栓孔,下侧固定构件在板部的下表面侧,筒状壁部与充气机壳体的包含环状台阶面的周壁面抵接,凸缘部与板部的下表面抵接,气囊和下侧固定构件通过贯通气囊、板部及下侧固定构件的凸缘部而安装的螺栓和螺母进行固定。

    用于气体发生器的密封带
    1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402828B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280008965.4

    申请日:2012-02-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K17/16 B60R21/2644 B60R2021/2648 F16J15/0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密封带(10A)、使用该密封带的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和制造具有这种密封带的气体发生器的方法。密封带从气体发生器外壳的外侧封闭外壳中的气体排放口(113)。该密封带包括:用于形成门部(16)的开裂部(12)和保持固定粘着至外壳的固定支持部(15),开裂部(12)包括脆弱部(13)和位于脆弱部(13)顶端处的开裂阻止部(14),门部(16)由开裂部(12)和固定支持部(15)界定,并且调整为当门部(16)打开时,气体排放口(113)完全开放。

    气体发生器和增加燃烧气体的冷却效率和过滤效率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203658B

    公开(公告)日:2016-12-14

    申请号:CN201380016200.X

    申请日:2013-03-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6D5/00 B60R21/2644 B60R2021/26011 B60R2021/264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包括:布置为朝向壳体的顶板的环形过滤器、支撑所述环形过滤器的保持器,所述保持器包括,支撑所述环形过滤器的下表面的环形底表面和通过被直接地或间接地压装到所述壳体的周壁板而被固定的筒形壁表面,在底表面附近的抵接或者被定位接近所述环形过滤器的内周表面的杯状容器的周壁,在致动过程中,当所述壳体变形时,所述保持器和所述环形过滤器移动,使得所述环形过滤器气密地连接到所述扩散器壳的顶板,燃烧气体径向地向外通过所述环形过滤器排出。

    气体发生器
    1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245436B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380019803.5

    申请日:2013-03-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6D5/00 B60R21/26 B60R2021/26011 B60R2021/2607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体发生器,该气体发生器包括设置有扩散器壳和封闭壳的外壳和点火装置,扩散器壳为大致杯状形状并且具有通过在开口处将周壁部向内弯折而获得的环形弯折部,封闭壳为具有环形板部的大致环形形状,该环形板部包括朝外壳的内侧突出的环形弯曲部,点火装置使用树脂固定至环形板部中的中心孔,在封闭壳中环形板部的内周部抵靠树脂,环形板部的外周部抵靠并且固定至扩散器壳的环形弯折部。

    气体发生器
    1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298663B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280004601.9

    申请日:2012-01-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21/2644 F42B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10),其包括外壳(13),在外壳内的内筒状元件(17),内筒状元件内的外壳底部(12a)上的点火装置(16),燃烧室(26)中的固体气体发生剂(28),以及与固体气体发生剂分隔开并储存在杯形容器(40)中的吸附剂(36),杯形容器设置为使得在杯形容器的开口部和外壳的顶部或外壳中的部件之间形成间隙,并且杯形容器底部侧(40b)插入内筒状元件,使得杯形容器外周壁表面(41)的至少一部分与内筒状元件的内周壁表面(18)正相对,其中作动时,杯形容器通过冲击而被推动,并抵接外壳的所述顶部或所述部件,从而关闭所述开口部。

    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

    公开(公告)号:CN103442956A

    公开(公告)日:2013-12-11

    申请号:CN201280015047.4

    申请日:2012-03-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包括:外壳(10),其具有点火装置,以及容纳在外壳中的气体发生剂(35、41);以及杯状容器(20),其在周壁(27c)具有火焰传递孔(23),所述杯状容器设置在外壳的筒状点火器固定部(50)上以形成容纳点火装置的点火装置室(24),所述杯状容器具有从周壁部沿径向向内突出的多个突出部(25),筒状点火器固定部在外表面具有凹部(53),所述突出部的至少远端部与所述凹部的内壁面邻接抵靠,从而阻止杯状容器的轴向移动。

    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746313A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080080772.4

    申请日:2020-10-12

    Abstract: 一种气囊装置,具备:座椅框架,形成供车辆的乘坐者就座的车辆用座椅的骨架;气囊,配置于车辆用座椅中的支承乘坐者的背部的靠背部,通过气体的供给而展开;以及气体发生器,配置于车辆用座椅中的支承乘坐者的臀部的座面部,产生供给至气囊的气体,作为座椅框架的一部分的部位且包括形成靠背部的骨架的椅背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的部位形成为与气囊相连的流通管,以便将由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供给至气囊。

    气囊装置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728627A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2080080817.8

    申请日:2020-10-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车辆用座椅薄型化并且保护乘坐者的气囊装置。气囊装置保护就座于配置在车辆内的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者。气囊装置具备:第一气囊组和第二气囊组,以应对来自不同的两个方向的冲击的方式配置于车辆用座椅,分别具有多个气囊;气体发生部,配置于车辆用座椅中的支承乘坐者的臀部的座椅坐垫内,产生向第一气囊组或第二气囊组供给的气体;以及切换部,对向第一气囊组或第二气囊组中的任一方供给气体进行切换。

    点火器组装体及气体发生器

    公开(公告)号:CN111433083B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1880077599.5

    申请日:2018-10-23

    Abstract: 点火器组装体具备点火器、配置于点火器的周围的金属制套环、和树脂接合部。金属制套环具有:接合面部,其具有以在接合状态下包围点火器的一部分的周围的方式形成为环状的环状面,该环状面被树脂接合部覆盖而与该树脂接合部接触;第1接合槽,其在接合面部中于环状面开口,并且沿点火器的周向呈环状延伸,第1接合槽的开口部中的第1内周缘以在第1内周缘的整周上与沿着将点火器作为中心时的放射方向延伸的第1虚拟线相交的方式形成,并且在第1内周缘的整周上具有第1角部,所述第1角部由环状面和第1接合槽的内壁面形成,且具有第1规定角度;和第2接合槽,其在较第1角部位于更靠下方位置的、第1接合槽的内壁面开口,并且沿点火器的周向呈环状延伸,第2接合槽的开口部中的第2内周缘以在第2内周缘的整周上与沿着将点火器作为中心时的放射方向延伸的第2虚拟线相交的方式形成,并且在第2内周缘的整周上具有第2角部,所述第2角部由第1接合槽的内壁面和第2接合槽的内壁面形成,且具有第2规定角度。

    点火器组装体及气体发生器

    公开(公告)号:CN111433083A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1880077599.5

    申请日:2018-10-23

    Abstract: 本发明将点火器组装体中的点火器与金属制套环之间的由树脂材料带来的密闭性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且实现金属制套环的紧凑化。点火器组装体,其具备:点火器;金属制套环,其配置于点火器的周围;和树脂接合部,其在点火器与金属制套环不接触的状态下将两者用树脂材料进行接合以使两者一体化,所述点火器组装体中,金属制套环具有接合面部,所述接合面部具有以在接合状态下包围点火器的一部分的周围的方式形成为环状的环状面,该环状面被树脂接合部覆盖而与该树脂接合部接触。此外,在金属制套环的接合面部,在金属制套环的轴向上重叠地形成供树脂接合部的树脂材料进入的环状接合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