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540645A
公开(公告)日:2004-10-27
申请号:CN200410035141.3
申请日:2004-04-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Inventor: 林善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1B7/0933 , G11B7/0932 , G11B7/0935
Abstract: 一种光头装置,将配设在保持物镜(2)的透镜夹座(3)上的对焦驱动线圈(11)与驱动磁铁(13)相对状配置,同时,在透镜夹座(3)的跟踪方向两侧,对置状配设有构成大致开磁路的一对修正磁铁(14)。当透镜夹座(3)移动到跟踪方向上时,修正力按照修正磁铁(14)与对焦驱动线圈(11)的间隔而起变化,将物镜(2)的光轴大致维持一定。本发明提供结构简单,即使透镜夹座在跟踪方向上也能将物镜的光轴大致维持一定的光头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540644A
公开(公告)日:2004-10-27
申请号:CN200410035138.1
申请日:2004-04-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1B7/0932 , G11B7/0956
Abstract: 一种光头装置,在跟踪方向、对焦方向和倾斜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承透镜夹座(3)的金属线,在透镜夹座(3)的对焦方向的上下作成分配成配置有2根金属线(4、5)的复合金属线(30)和由1根金属线构成的单金属线(6)的组,并分别配置在透镜夹座(3)上的跟踪方向的左右两侧,各组的复合金属线(30)的弹簧常数与单金属线(6)的弹簧常数设定成大体相等,由此,可提供结构简单,不仅在对焦方向和跟踪方向驱动、而且在倾斜驱动透镜夹座(3)的场合也可防止发生不希望的倾斜的光头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154989C
公开(公告)日:2004-06-23
申请号:CN98109223.3
申请日:1998-05-22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IPC: G11B7/1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J1/04 , G01J1/0407 , G01J1/0437 , G01J1/0477 , G01J1/4228 , G01J1/4257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一种半导体激光装置和光拾取装置,包括在半导体激光装置(1)中,使得棱镜(5)将倾斜面(50)朝向辅助安装架(3)上的半导体激光器(4)的射出面,在倾斜面(50)上形成用于反射来自半导体激光器(4)的激光(L1)的一部分的进行了表面处理的反射区域(51)、和穿透折射残余的光并引导到在半导体基片(2)的表面部分(2b)上用棱镜覆盖的监控用光检测器(6)的感光面(6a)上的穿透折射区域(52),基于在感光面(6a)的感光结果、反馈控制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光量。
-
公开(公告)号:CN1109336C
公开(公告)日:2003-05-21
申请号:CN98115494.8
申请日:1998-07-13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IPC: G11B7/13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1B7/1353 , G11B7/12 , G11B7/22
Abstract: 一种光传感头装置,在全息元件支架上预先对全息元件的位置进行调节,然后只需把全息元件支架安装到支架支承部,即可将在装置光轴L方向的安装位置、在与装置光轴L正交的XY平面上的安装位置以及全息元件支架相对装置光轴L的姿势设定在最佳状态。而且在使全息元件支架围绕其轴线旋转以调节点阵图形的方向时,是使全息元件支架的圆周面沿支架支承部的引导面滑动,故先前设定的状态不会变化。本发明可以简化为使点阵结构体在光程中处于最佳状态而进行的调节作业。
-
公开(公告)号:CN1278640A
公开(公告)日:2001-01-03
申请号:CN00118685.X
申请日:2000-06-16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1B7/1381 , G11B7/123 , G11B7/1353 , G11B7/1365
Abstract: 即使光记录媒体本身有双折射性也不强烈制约光学系配置,能进行稳定光检测的光头装置1A,具有改变激光光源13的出射光和光记录媒体5的返回光的偏振光状态的移相板12,及利用往、返光间偏振光状态之差,从光轴上分离出返回光并将其导向光检测器14的衍射型元件21,使出射光的偏振光方位朝向光记录媒体5的半径方向配置,且光记录媒体5的双折射量从0变为1/4波长期间,检测器14测出的信号强度出现峰值,以此条件设定移相板的方位及相位量。
-
公开(公告)号:CN1205510A
公开(公告)日:1999-01-20
申请号:CN98115494.8
申请日:1998-07-13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IPC: G11B7/13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1B7/1353 , G11B7/12 , G11B7/22
Abstract: 一种光传感头装置,在全息元件支架上预先对全息元件的位置进行调节,然后只需把全息元件支架安装到支架支承部,即可将在装置光轴L方向的安装位置、在与装置光轴L正交的XY平面上的安装位置以及全息元件支架相对装置光轴L的姿势设定在最佳状态。而且在使全息元件支架围绕其轴线旋转以调节点阵图形的方向时,是使全息元件支架的圆周面沿支架支承部的引导面滑动,故先前设定的状态不会变化。本发明可以简化为使点阵结构体在光程中处于最佳状态而进行的调节作业。
-
公开(公告)号:CN1139800A
公开(公告)日:1997-01-08
申请号:CN95117672.2
申请日:1995-10-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IPC: G11B7/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1B7/131 , G11B7/0901 , G11B7/0908 , G11B7/0943 , G11B7/1353 , G11B7/1356 , G11B11/10543 , G11B11/10576
Abstract: 一种光拾取装置,它将从光源射出照射到光记录媒体的反射光,通过光束分离器导入光检测器并读取信息信号,其特征在于,光束分离器的光入射侧的面上整体地设置将从光源射出光分割成多个光束的全息图元件。或在光束分离器的光检测的面上整体地设置将从光记录媒体来的反射光分离成寻常光和非常光的衍射型偏光分离元件。或同时整体设置上述两者。这种光拾取装置在减少部件个数的同时,能简化结构并且媒求降低费用和提高生产率。
-
公开(公告)号:CN1250987C
公开(公告)日:2006-04-12
申请号:CN200310114212.4
申请日:1995-04-14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1B7/1353 , G02B27/283 , G11B11/10543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一种偏振光束分束器,包括表面形成周期性凹凸栅的光学各向同性或双折射基片,在基片凹凸部的至少凸部上形成由聚联乙炔定向膜或与基片不同的材料组成的双折射层,其厚度及基片凹部深度的设定使凹凸部间对寻常光或异常光的相位差为π的偶数倍。也可以在光学各向同性材料基片上形成有周期性凹凸栅的双折射层、凹部充填折射率等于双折射层的寻常光折射率或异常光折射率的材料。或在双折射基片的凹部充填其折射率与双折射材料的寻常光及异常光折射率有特定关系的光学各向同性物质。
-
公开(公告)号:CN1064775C
公开(公告)日:2001-04-18
申请号:CN95117674.9
申请日:1995-10-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IPC: G11B7/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1B7/0943 , G11B7/0916 , G11B7/094 , G11B7/131 , G11B7/1353 , G11B7/1381
Abstract: 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光源与记录媒体之间,配置将光源的光分割成若干光束的全息元件;全息元件具有以与媒体记录光迹大致成正交方向的分割线来分界且两侧衍射条件互异的一对衍射光栅;该对衍射光栅中至少有一个具有大致向记录光迹方向的衍射功能。光检测器分割线被做成与物镜作跟踪移动时在光检测器上发生的束点重心位置的移动线相重合;或在光束分离器与受光元件之间配置校正像差的光学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058100C
公开(公告)日:2000-11-01
申请号:CN95117672.2
申请日:1995-10-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IPC: G11B7/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1B7/131 , G11B7/0901 , G11B7/0908 , G11B7/0943 , G11B7/1353 , G11B7/1356 , G11B11/10543 , G11B11/10576
Abstract: 一种光拾取装置,它将从光源射出照射到光记录媒体的反射光,通过光束分离器导入光检测器并读取信息信号,其特征在于,光束分离器的光入射侧的面上整体地设置将从光源射出光分割成多个光束的全息图元件。或在光束分离器的光检测的面上整体地设置将从光记录媒体来的反射光分离成寻常光和非常光的衍射型偏光分离元件。或同时整体设置上述两者。这种光拾取装置在减少部件个数的同时,能简化结构并且媒求降低费用和提高生产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