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311637A

    公开(公告)日:2008-11-26

    申请号:CN200810109147.9

    申请日:2008-05-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送风装置,其具有:通风道,其具有吸入口和供应口;送风扇,其用于在通风道中产生气流;以及静电雾化器。该雾化器包括暴露于通风道内的空气中的中空本体。该本体中设有静电雾化室,且具有阻挡件、入口和出口。该阻挡件设置于通风道中,以使在通风道中流动的一部分空气与该阻挡件的前部发生碰撞,从而获得增压的空气。该入口设置于该阻挡件的前侧,以使所述增压的空气可以经由该入口进入该通气室中。该出口设置于该阻挡件的后侧,以使压力高于在该通风道中流动的空气压力的、所有增压的空气可以从该静电雾化室流出到该通风道中。

    热风吹风机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002641A

    公开(公告)日:2007-07-25

    申请号:CN200710003956.7

    申请日:2007-01-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45D20/12 A45D2001/008 A45D2200/202

    Abstract: 从自主单元块内的风扇向着加热器延伸的主气流通道分支出散热流动通道,静电雾化块布置在所述散热流动通道内,并且,所述散热流动通道的位于散热单元下游侧的部分被分支成为第一分支流动通道和第二分支流动通道,其中,所述第一分支流动通道经过放电电极从而与外部连通,而所述第二分支流动通道绕过所述放电电极从而与外部连通,从而所述放电电极周围的空气总是通风的、以便于水滴的产生,而且被引入所述散热流动通道的部分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分支流动通道被供应给所述放电电极,以便抑制所述放电电极的冷却效率的降低,从而可以稳定地产生纳米尺寸的雾。

    用于车辆中的静电雾化装备

    公开(公告)号:CN101687459B

    公开(公告)日:2012-01-25

    申请号:CN200880024053.X

    申请日:2008-07-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H3/0071 B60H3/022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中的静电雾化装备,该装备用于持续地产生由带电的微小水颗粒构成的雾,并通过通风管道(100)将雾扩散到乘客室内。该装备包括用于供给雾的雾化单元(10)及其壳体(50)。壳体具有用于与通风管道相连接的进气口(62)、第一输出口(72)以及第二输出口(76)。壳体的内部空间被分成从进气口通向第一输出口的第一通道(81)和从进气口通向第二输出口的第二通道(82)。送风机(90)产生流经第一通道的第一强制气流和流经第二通道的第二强制气流。雾化单元的雾生成侧(10)设置在第一流动通道内,而该雾化单元的散热器(36)设置在第二流动通道内。

    加热和吹风设备
    1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095562B

    公开(公告)日:2011-01-05

    申请号:CN200710127045.5

    申请日:2007-06-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45D20/12 A45D2200/202

    Abstract: 一种加热和吹风设备包括: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的主体壳体;布置在空气流动路径上的可旋转驱动风扇和加热单元,该空气流动路径从进气口到排气口延伸;离子发生器,包括布置在旁流路径的放电极和相对电极,该旁流路径从空气流动路径叉开并延伸到离子发射端口;此外,它还包括布置在该离子发射端口的外罩,具有离子穿过的开口和设置在该外罩后表面上一个或多个突起,该突起与比放电极更靠近外罩的相对电极接触,其中外罩通过相对电极接地。

    热风吹风机
    1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93410C

    公开(公告)日:2009-06-03

    申请号:CN200710003956.7

    申请日:2007-01-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45D20/12 A45D2001/008 A45D2200/202

    Abstract: 从自主单元块内的风扇向着加热器延伸的主气流通道分支出散热流动通道,静电雾化块布置在所述散热流动通道内,并且,所述散热流动通道的位于散热单元下游侧的部分被分支成为第一分支流动通道和第二分支流动通道,其中,所述第一分支流动通道经过放电电极从而与外部连通,而所述第二分支流动通道绕过所述放电电极从而与外部连通,从而所述放电电极周围的空气总是通风的、以便于水滴的产生,而且被引入所述散热流动通道的部分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分支流动通道被供应给所述放电电极,以便抑制所述放电电极的冷却效率的降低,从而可以稳定地产生纳米尺寸的雾。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