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的恢复控制方法、二次电池的恢复控制系统以及车辆控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668578B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080101076.7

    申请日:2020-05-20

    Abstract: 一种二次电池(20)的恢复控制方法,所述二次电池(20)被从外部进行约束,具有正极、固体电解质以及负极,其中,所述正极包含正极活性物质,所述负极包含至少含有锂金属或锂合金的负极活性物质,在所述二次电池(20)的恢复控制方法中,测定二次电池(20)的电池单体电阻,根据二次电池(20)的充放电深度、二次电池(20)的电池单体温度以及施加于二次电池(20)的压力,来计算表示能够使二次电池(20)恢复的电阻的上限值的恢复极限电阻值,在电池单体电阻的电阻值为恢复极限电阻值以下的情况下,禁止二次电池(20)的充放电而执行使二次电池(20)恢复的恢复控制。

    燃料电池内部状态检测系统以及状态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431225B

    公开(公告)日:2018-10-09

    申请号:CN201580077372.7

    申请日:2015-03-03

    Abstract: 燃料电池内部状态检测系统具有:估计对象状态量设定单元,其设定适当的估计对象状态量来作为内部状态的指标;阻抗值获取单元,其获取燃料电池的阻抗值;阻抗使用可否判断单元,其判断获取到的阻抗值是否能够使用在所述估计对象状态量的计算中;估计对象状态量计算单元,其当阻抗使用可否判断单元判断为阻抗值能够使用在估计对象状态量的计算中时,基于获取到的阻抗值来计算由估计对象状态量设定单元设定的估计对象状态量;以及不可使用时处理执行单元,其当阻抗使用可否判断单元判断为阻抗值不能使用在估计对象状态量的计算中时,进行不可使用时处理。

    全固态电池的充电方法和充电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414741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280084107.1

    申请日:2022-11-18

    Abstract: 一种具备固态电解质层和包含锂金属的负极的全固态电池的充电方法,在所述充电方法中,使用用于测定全固态电池的阻抗的阻抗测定器,来测定负极与固态电解质层之间的界面处的阻抗值,判定所测定出的阻抗值是否处于容许阻抗范围内,在所测定出的阻抗值处于容许阻抗范围内的情况下,允许全固态电池的充电。容许阻抗范围由使充电电流密度与容许充电的容许阻抗值对应而得到的容许阻抗映射、以及用于对全固态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电流密度决定。

    电池控制系统和电池控制方法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355582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280080653.8

    申请日:2022-10-17

    Abstract: 一种电池控制系统(1),具备放电机构(14),该放电机构(14)通过使包括充电时的开路电压大于放电时的开路电压的多个二次电池(21)的电池组(2)中的、具有比其它电池的剩余放电容量大的剩余放电容量的电池放电,来执行电池间的剩余放电容量的均衡,电池控制系统具备控制器(10),该控制器(10)在均衡前,执行使所述电池至少放电出使开路电压从充电时的开路电压切换为放电时的开路电压的电力量的事先放电,放电机构(14)基于由控制器(10)执行事先放电后的所述电池的电压,来执行均衡。

    燃料电池
    1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170133B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380013588.8

    申请日:2013-03-14

    Abstract: 一种燃料电池(B1‑B4)包括:膜电极接合体(C),隔离体(15)和框体(20),膜电极接合体(C)包括:电解质膜(50);催化剂层(60、70),其堆叠在电解质膜(50)的两侧;以及两个或更多个多孔体(80、90),其具有不同的弹性模量且设置于催化剂层(60、70)中的一个催化剂层的表面,隔离体(15)限定隔离体(15)和膜电极接合体(C)之间的气体流路,框体(20)围绕电解质膜(50)的外周。两个或更多个多孔体(80、90)中的与隔离体(15)邻接的多孔体(80)包括外缘部,外缘部包括延伸成与框体(20)重叠的外延部(80a)。弹性体(40)设置于外延部(80a)和框体(20)之间。

    燃料电池
    1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067427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380005995.4

    申请日:2013-01-21

    Abstract: 通过具备:膜电极接合体(M),其在电解质膜(1)的两侧具有催化剂层(6),在该膜电极接合体(M)的表面侧具有三层以上的多孔体;框体(4),其围绕电解质膜(1)的外周;以及隔膜(5),在其与膜电极接合体(M)之间形成有气体流路(G),并且,在三层多孔体中的邻接于隔膜(5)的第一多孔体(11)的外缘部、和邻接于第一多孔体(11)的第二多孔体(12)的外缘部设有延伸部(11A)、(12A),在框体(4)与隔膜(5)之间插入有所述延伸部(11A)、(12A),从而防止表面压力过度地施加于第一多孔体(11)的延伸部(11A)与框体(4)之间,优化对膜电极接合体(M)的发电区域(形成有催化剂层(6)的区域)施加的表面压力。

    燃料电池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067427A

    公开(公告)日:2014-09-24

    申请号:CN201380005995.4

    申请日:2013-01-21

    Abstract: 通过具备:膜电极接合体(M),其在电解质膜(1)的两侧具有催化剂层(6),在该膜电极接合体(M)的表面侧具有三层以上的多孔体;框体(4),其围绕电解质膜(1)的外周;以及隔膜(5),在其与膜电极接合体(M)之间形成有气体流路(G),并且,在三层多孔体中的邻接于隔膜(5)的第一多孔体(11)的外缘部、和邻接于第一多孔体(11)的第二多孔体(12)的外缘部设有延伸部(11A)、(12A),在框体(4)与隔膜(5)之间插入有所述延伸部(11A)、(12A),从而防止表面压力过度地施加于第一多孔体(11)的延伸部(11A)与框体(4)之间,优化对膜电极接合体(M)的发电区域(形成有催化剂层(6)的区域)施加的表面压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