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855858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810767382.9
申请日:2018-07-13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 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光电分选的茶树机采鲜叶布料装置,包括有机架,机架上安装有循环传动的传送带;所述机架上位于传送带输入端的上方转动安装有布料滚筒,布料滚筒包括有左、右端盖,左、右端盖之间连接有布料筒体;布料筒体包括有若干圆柱杆,相邻圆柱杆之间留有间隙;所述传送带的输出端部位安装有光电分选机;所述传送带的传送速度是鲜叶垂直穿过间隙后自由下落的速度的2‑4倍。本发明突破了机采茶树鲜叶容易相互缠绕,投料不均匀,相互重叠区分不清的问题。通过在布料滚筒内设置螺旋导叶板、圆柱杆和滚筒下方设置的高速运行的水平传送带结合,实现机采茶树鲜叶的纵向和横向两次分离。
-
公开(公告)号:CN108169162A
公开(公告)日:2018-06-15
申请号:CN201711329502.9
申请日:2017-12-13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G01N21/3563 , G01N21/35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园土壤肥力水平的快速评价方法,分别选取贫瘠茶园、良好茶园和优质茶园的土壤样品若干,并随机划分为校正集和预测集;根据含量高低的划分范围确定分类样品集;采集样品近红外光谱信息,连续多次扫描,取得所述样品在近红外波长下的全部平均光谱信息;对样品原始平均光谱进行不同的预处理,根据茶园土壤肥力水平判别模型的预测效果,确定光谱最佳预处理方法;采用连续投影算法提取的特征光谱信息;将特征光谱与全光谱结合上述三种判别方法进行对比,根据预测的分类准确率,确定最优的茶园土壤肥力水平判别模型,从而实现对茶园土壤肥力水平进行预测。本发明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测量土壤肥力,能够实现在线、无损、快速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5052443A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510416750.1
申请日:2015-07-14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A01G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G22/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茶秋季短穗扦插的快速繁殖方法,包括:建设扦插地畦,选择常用地畦,就地变换土层,以底层土代替心土;选择种苗,选用枝条长度在20cm以上且茎粗在3mm以上的良种油茶母树枝条;剪取短穗,剪取半木质化的红梗枝条,采用短穗下切口斜剪的方式剪成:杆长3-4cm带1叶的短穗及杆长4-5cm带2叶的短穗;配制药剂,将生根粉稀释液倒入两个处理的容器中,使容器中倒入的药液深度达2-3cm;浸渍短穗,将剪成的短穗以下剪口处对齐的方式按一定量扎成小捆,浸入倒有生根粉稀释液的容器中,浸渍两小时后取出;扦插短穗,将浸渍的短穗按照1叶、2叶的顺序扦插在扦插地畦中;封闭覆盖,以小拱棚式薄膜封闭覆盖,在薄膜上面盖一层遮光度为70%-80%之间的遮阳网。
-
公开(公告)号:CN104604538A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申请号:CN201510041992.7
申请日:2015-01-27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 安徽德昌苗木有限公司
IPC: A01G1/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G2/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胚轴嫁接技术对茶和油茶进行正反嫁接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茶树种子和油茶种子进行选择与贮藏;对茶树芽砧和油茶芽砧进行培育;对茶树和油茶进行接穗的采集;将准备好的茶或油茶的接穗正反嫁接到油茶或茶的芽砧上;以及对嫁接苗进行栽植和管理。利用胚轴嫁接技术对茶和油茶进行正反嫁接的方法能够实现两种作物的两种不同的嫁接方式,从而获得两种不同的嫁接苗,这将有利于茶树及油茶的种质创新,获得高经济性状的嫁接材料,如通过正反嫁接,获得的茶/油茶、油茶/茶嫁接材料中,其茶籽含油量提高;其油茶叶片也具有茶树叶片的功能性健康成分。
-
公开(公告)号:CN119866820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318590.0
申请日:2025-03-17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A01G2/3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石斛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斛嫁接茶树的方法。本发明通过透气性材料将石斛幼苗固定在多年生茶树主干上,并每日喷水保持固定位置湿润,限定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可使石斛根部保持透气、湿润,提高石斛成活率。并且,茶树的树冠层在夏季可启到遮阳、冬季启到保温的效果。实施例的结果表明,利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嫁接三个月后,石斛成活率100%,且茶树每年春季可采摘鲜叶加工成名优茶,石斛经过三年期的生长,可采摘枝条加工成商品石斛,实现双倍的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5308197A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210942132.0
申请日:2022-08-05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茶发酵程度判定方法,包括第一步:构建2*3IDA传感器阵列;第二步:制备红茶发酵茶样;第三步:获取传感图像信息并将所述传感图像信息与红茶发酵程度建立判定模型;第四步:依据所述判定模型判定所述茶样的红茶发酵程度。根据本发明的红茶发酵程度判定方法能够实现红茶发酵过程中的原位检测、量化发酵程度、检测速度快、成本低、准确度高,极大地提高红茶加工的作业效率,降低成本,扩大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5308196A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210942070.3
申请日:2022-08-05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茶发酵过程中酚类物质的检测方法,包括第一步:构建2*3IDA传感器阵列;第二步:制备红茶发酵茶样;第三步:获取传感图像信息并基于所述传感图像信息建立酚类物质指标含量检测模型;第四步:依据所述检测模型检测所述茶样中总多酚、总儿茶素、EGCG的含量。根据本发明的红茶发酵过程中酚类物质的检测方法能够实现在红茶加工中的原位进行酚类物质即三种含量总多酚、总儿茶素、EGCG含量的同时检测,设备简单、操作时间短、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07164400B
公开(公告)日:2020-07-07
申请号:CN201710485003.2
申请日:2017-06-22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的产茶叶碱和咖啡碱的重组基因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主要利用以黄嘌呤为甲基受体的咖啡碱合成代谢途径,将茶树咖啡碱合成酶基因TCS1和酵母鸟嘌呤脱氨酶基因GUD1共同导入大肠杆菌中,构建获得一种能在体外发酵生产茶叶碱和咖啡碱的重组大肠杆菌工程菌。该工程菌能在不添加任何底物的条件下,同时高产茶叶碱和咖啡碱,产量分别达到4.17mg/L和20.3mg/L,且产物在发酵液中,易分离纯化,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5861408B
公开(公告)日:2019-11-19
申请号:CN201610475914.2
申请日:2016-06-22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酵生产咖啡碱的工程菌,所述工程菌是通过将咖啡碱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导入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构建而成的重组谷氨酸棒状杆菌。本发明通过过量表达咖啡碱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使谷氨酸棒状杆菌具备生产咖啡碱的能力,且产物咖啡碱能够大量分泌到胞外,分离纯化步骤少,咖啡碱的得率高,摇瓶发酵结果显示,咖啡碱的产量达3.75mg/L,表明该重组工程菌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为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食品安全级咖啡碱奠定了理论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7164400A
公开(公告)日:2017-09-15
申请号:CN201710485003.2
申请日:2017-06-22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的产茶叶碱和咖啡碱的重组基因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主要利用以黄嘌呤为甲基受体的咖啡碱合成代谢途径,将茶树咖啡碱合成酶基因TCS1和酵母鸟嘌呤脱氨酶基因GUD1共同导入大肠杆菌中,构建获得一种能在体外发酵生产茶叶碱和咖啡碱的重组大肠杆菌工程菌。该工程菌能在不添加任何底物的条件下,同时高产茶叶碱和咖啡碱,产量分别达到4.17mg/L和20.3mg/L,且产物在发酵液中,易分离纯化,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