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111361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349486.6
申请日:2021-11-1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27D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温电石余热回收及储热装置,包括余热吸收通道、电石装载车、滑行轨道、储热装置及PLC智能控制中心,余热回收通道设置为地下隧道结构,呈梯形上窄下宽以更充分的吸收热辐射,滑行轨道上设置有多个可移动的电石装载车,整个系统基于PLC智能控制中心完成对电石余热回收及储热利用等控制过程。余热吸收通道分为多层结构,内部安置循环的流动传热盘管便于传热流体吸收电石热量。前端盖的流体泵为整个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传热流体;后端盖的储热装置吸收余热并存储以便于热量的进一步利用,盘管与储热装置之间通过快接结构连接,便于拆卸。本发明能够使高温电石余热更充分的被吸收,并结合储能设备便于热量的多样化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2326725B
公开(公告)日:2021-07-27
申请号:CN202011121323.8
申请日:2020-10-1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可实现多模式运行的新型储释热实验系统,该实验系统包括加热子系统、储释热子系统、冷却子系统和换热子系统,解决现有技术在实验室情况下测试情况单一、难以详细模拟实际运行工况下的储释热过程问题,可实现开式储释热运行模式、闭式循环储释热运行模式和开式储释热系统和闭式储释热系统自由切换模式,以及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多种变工况实验,该新型储释热实验系统可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和不同运行模式(如太阳能储热和余热回收),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储释热与储能装置实验,并能满足低温、中温、高温储释热系统中的关键部件的研发与测试。
-
公开(公告)号:CN112546889B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2011278498.X
申请日:2020-11-1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储释热系统热稳定输出的气体混合装置,包括气体混合总管、第一进口风管、第二进口风管、出口风管、应急风管,混合喷管一和混合喷管二,两个进口风管与气体混合总管两端连通,混合喷管一自第一进口风管穿入气体混合总管内,混合喷管二自第二进口风管穿入混合总管内,混合喷管一与储热罐的出口管道连接,混合喷管二与太阳能集热器的出口管道连接,在气体混合总管内设有隔板,隔板与气体混合总管的两端均设有间隙,两个混合喷管布置在隔板下方,在两个混合喷管上均匀开设有若干喷口,出口风管和应急风管均与气体混合总管连通,在出口风管设有叶片单元,出口风管与用热负载相连。本发明实现储释热系统能量自适应高效稳定输出。
-
公开(公告)号:CN111854185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10704435.X
申请日:2020-07-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控制的太阳能智能储热系统及控制方法,该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子系统、储热相变子系统、冷却-负载子系统、采集与控制子系统,太阳能集热子系统包括用于加热空气的太阳能集热单元,储热相变子系统包括用于储热/放热的储热单元,冷却-负载子系统用于利用所述储热相变子系统输出的热空气为用户发电,采集与控制子系统用于监测太阳能集热子系统、储热相变子系统、冷却-负载子系统,并基于神经网络控制该系统的工作模式。本发明能够在太阳辐照充足时利用储热单元存储多余的热量,在辐照不足时再通过储热单元释放热量,从而实现较为稳定的持续输出,提高能量利用率,满足用户用电需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