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398889A
公开(公告)日:2012-04-04
申请号:CN201110298598.3
申请日:2011-09-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B81C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100)型SOI硅片表面自上而下制备纳米结构的方法,属于纳米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利用硅材料的各向异性腐蚀特性在(100)SOI硅片表面设计最小线宽在1μm以上的两个或多个经腐蚀后可在腐蚀槽中间形成特征尺寸从几纳米至几百纳米的单晶硅纳米结构的并列的腐蚀窗口。本发明工艺简单,仅涉及常规光刻、氧化、腐蚀工艺,图形最小线宽可满足普通光刻掩模板制作需求,可实现大规模制作,是一种方便的微纳集成工艺技术。本发明制作的纳米线结构,可用于研究低维单晶硅材料结构性质,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等性能的研究,还可以作为传感器功能结构部件,具有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2437017B
公开(公告)日:2014-03-12
申请号:CN201110297803.4
申请日:2011-09-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111)型硅片表面制备纳米结构的方法,属于纳米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利用硅材料的各向异性湿法腐蚀特性在(111)硅片表面制备特征尺寸为纳米量级的单晶硅纳米墙结构或纳米角结构,或者结合自限制氧化工艺进一步制备截面呈倒三角形的单晶硅纳米线结构。本发明工艺简单,仅涉及常规光刻、各向异性湿法腐蚀掩膜制作、腐蚀、刻蚀工艺,可实现大规模制作,是一种方便的微纳集成工艺技术。本发明制作的纳米结构,可用于研究低维单晶硅材料结构性质,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等性能的研究,还可以作为传感器功能结构部件,具有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3035833A
公开(公告)日:2013-04-10
申请号:CN201110296180.9
申请日:2011-09-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面型半导体热电芯片及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制备包括两端完全隔离的导热层(100)、位于导热层上的绝缘层(200)以及位于绝缘层上的发电层(300)的硅片,发电层包括热电偶对(302)及连接热电偶对的金属引线及电极(301);制备设有凹部并采用绝热材料的支撑层(400);将支撑层(400)与所述硅片键合,并且键合后对硅片背面进行减薄抛光;释放热电偶对(302),导热层的两端通过该热电偶对桥接。本发明极大的提高了单个平面型半导体热电发电芯片内的热电偶对数量和温差利用率,从而实现平面型半导体热电发电芯片高电压、大功率输出。本发明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实现批量化制作,具有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2963862A
公开(公告)日:2013-03-13
申请号:CN201210514737.6
申请日:2012-12-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B81C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33/021 , B82Y40/00 , C30B29/06 , C30B29/60 , C30B33/0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单晶硅纳米线网状阵列结构的制作方法,先于(111)晶面型硅片上制作抗氧化掩膜并形成掩膜窗口;采用ICP刻蚀法,将单晶硅刻蚀至一预设深度;对各该掩膜窗口下方的单晶硅进行各向异性湿法腐蚀,形成上下表面为六边形的多个腐蚀槽,相邻两腐蚀槽的侧壁间形成单晶硅薄壁;利用自限制氧化工艺进行热氧化,于所述单晶硅薄壁顶部中央区域形成单晶硅纳米线;去除抗氧化掩膜及氧化硅,形成单晶硅纳米线网状阵列结构。本发明工艺简单高效,核心步骤仅涉及常规光刻、腐蚀工艺,抗氧化掩膜和各向异性腐蚀,在常规的掩膜版制备条件和光刻条件下,利用(111)晶面型硅片内的晶面分布特点,可在硅片上制作大规模的单晶硅纳米线组合图形。
-
公开(公告)号:CN103293338B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310264211.1
申请日:2013-06-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P15/125 , B81C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的传感部件、制作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采用单晶硅纳米线支撑的质量块作为传感部件核心部分,在(111)单晶硅衬底上刻蚀出微米量级的支撑梁,并利用(111)硅片内的晶向分布特点,采用单晶硅各向异性腐蚀和自限制氧化技术将支撑梁细化成具有高成品率和高质量的单晶硅纳米线,使得单晶硅纳米线在传感方向上具有比现有技术中数微米厚度的悬臂梁小得多的刚度,则本发明与传统结构相比,在同样的器件尺寸下能够达到更高的灵敏度,或者在同样的灵敏度下能够实现更小的器件尺寸,在提高该类传感器性能、集成度方面具有应用前景;同时,本发明工艺简单高效,可与体硅加工工艺相兼容,易于实现本发明的大规模制作。
-
公开(公告)号:CN103035477B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110296168.8
申请日:2011-09-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1L21/02 , H01L21/308 , B82Y40/00 , G03F1/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单晶硅纳米结构的方法,属于纳米加工技术领域。该方法利用硅材料的各向异性腐蚀特性,通过在制作腐蚀窗口时引入晶向偏转角,实现用大线宽腐蚀窗口在单晶硅各项异性湿法腐蚀后直接形成单晶硅纳米结构。本发明中的偏转角通过掩膜版上的晶向对准标记可实现精确控制,整个工艺过程简单高效,可实现大规模制做,是一种方便的微纳集成工艺技术。本发明制作的纳米结构,可用于研究低维单晶硅材料结构性质,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等性能的研究,还可以作为传感器功能结构部件,具有应用前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