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159983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2110278310.X
申请日:2021-03-1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网型光气热电联产综合能源系统协调控制方法,通过系统整体分析,构建了以子系统表征系统整体动态特性的综合能源系统模型,服务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根据用户用能需求分析系统控制目标,从而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接能量平衡的单层控制结构,无需上层优化调度指令,即可实现热电能量供需实时平衡。进一步,根据协调控制对象特性,采用合作型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实现热电协调控制。经仿真验证,本发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可实现多种扰动下热电能量供需的实时平衡,且计算负担较集中式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显著下降。
-
公开(公告)号:CN111596546A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2010423642.8
申请日:2020-05-1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5B1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型燃气轮机热电联供系统抗扰预测控制方法,包括采集微型燃气轮机热电联供系统的运行数据,分别辨识转速系统和温度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建立热电联供系统的整体控制模型;基于热电联供系统整体控制模型建立广义扩增状态观测器;基于广义扩增状态观测器建立稳定预测控制的预测模型;建立稳定预测控制器,调节燃料量和一次水旁路阀开度,控制转速和二次供水温度。本发明将系统非线性、模型失配和扰动集总一个扰动,利用广义扩增状态观测器对估计集总扰动和状态量,通过前馈补偿得到预测模型,然后设计稳定预测控制器,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系统抗扰性能,具有跟踪速度快、超调量小和抗模型失配和干扰能力强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0807261A
公开(公告)日:2020-02-18
申请号:CN201911075066.6
申请日:2019-11-06
Applicant: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 东南大学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抽汽供热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变工况性能简易计算方法,包括建立联合循环机组的燃气循环变工况模型,并根据燃气循环变工况模型计算变工况下的燃气参数;修正变工况下的燃气参数;计算联合循环机组的变工况出力参数。本发明采用了数据和机理结合的建模方式,以实验规律和理论推导的部件特性方程为基础,利用机组过往数据对方程的关键参数和关键系数进行拟合,以拓宽模型的适用范围,有效解决了燃气循环中压气机和燃气透平因厂家对性能数据保密而难以建模以及余热锅炉建模过程复杂的问题,实现了兼顾通用性和较高精度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变工况性能简易计算,为联合循环机组变工况特性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09405349A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810851878.4
申请日:2018-07-3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用纯工质的高温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高温热泵系统进行机理建模,即对系统的蒸发器、冷凝器和高压储液罐建立动态模型,对压缩机和节流部件建立稳态模型;采用广义预测控制方法对输出供热水温度Th进行调节。与传统的PID控制方法相比可以减少调节时间,降低超调量,使系统可以获得良好的动态特性。该控制方法还提高了高温热泵系统的鲁棒性,当供热水温出现扰动或目标值发生变动时,可以在短时间内将被控量调回目标值,有利于系统稳定运行。与一般的控制方法相比,此方法控制效果好,工程上易于实现。
-
公开(公告)号:CN109140629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0851798.9
申请日:2018-07-3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冰浆式蓄冷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其中冰浆式蓄冷空调系统包括蓄冰系统、释冷系统、蓄冰装置以及控制系统;蓄冰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过冷却器和过冷解除装置;所述蓄冰系统与释冷系统通过所述蓄冰装置进行耦合;蓄冰系统制成的冰浆储存在所述蓄冰装置内;所述蓄冰系统与所述蓄冰装置连接形成蓄冰循环回路;所述释冷系统与所述蓄冰装置连接形成释冷循环回路;在所述释冷循环回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控制系统通过控制所述第一阀门的开度以及压缩机的功率调节所述空调换热器的换热量。本发明应对用户负荷变动时具有较及时的调节作用,较好的抗扰能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冰浆蓄冷空调的运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954491A
公开(公告)日:2018-12-07
申请号:CN201810851856.8
申请日:2018-07-3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热中温补偿型电锅炉供热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分为夜间控制模式,白天控制模式和白天电锅炉应急控制模式;夜间控制模式为多变量控制系统,被控量为室内温度和蓄水装置内水温,控制量是蓄水装置出水阀门和电锅炉功率;白天控制模式为单变量控制系统,被控量为室内温度,控制量是蓄水装置出水阀门;白天电锅炉应急控制模式为多变量控制系统,被控量为室内温度和蓄水装置内水温,控制量是蓄水装置出水阀门和电锅炉功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法夜间模式采用DMC多变量方法、白天模式采用DMC单变量的方法可以起到削峰填谷的经济效果,可以有效的解决克服对象惯性大的特点,提前动作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842908A
公开(公告)日:2018-03-27
申请号:CN201710886793.5
申请日:2017-09-26
Applicant: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杭州供电公司 , 东南大学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环境参数补偿的实时供热负荷控制方法,包括:供热负荷预报步骤:采用了基于时间序列的供热负荷预报方法,对供热系统负荷进行预报;环境参数识别补偿步骤:将环境参数作为扰动,设置前馈补偿回路消除环境参数变化对供热温度的影响;预测控制步骤:采用预测控制,根据预测的负荷需求,进行操作,提前对大惯性供热负荷系统进行控制调节操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法采用预测控制对供热系统进行负荷控制,并设计前馈补偿回路消除环境参数波动对供热的影响。控制效果好,具有一定的抗扰动能力,有效的提高了供热品质。
-
公开(公告)号:CN117130262B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310991686.4
申请日:2023-08-0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5B11/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水堆核动力装置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设备及介质,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压水堆核动力装置工作过程的机理分析,建立非线性预测模型,该非线性预测模型的状态变量包括核反应堆功率、堆芯燃料温度、一回路冷却剂平均温度和蒸汽发生器蒸汽压力,输出变量包括一回路冷却剂平均温度和汽轮机功率,输入变量包括堆芯控制棒有效长度和汽轮机调节阀阀门开度;获取历史数据,由数据辨识确定所述非线性预测模型的模型参数;基于构建好的非线性预测模型建立设计压水堆核动力装置模型预测控制器,实现对压水堆核动力装置的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可靠性高、适用于船用核动力系统大范围变负荷控制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6842752B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310886523.X
申请日:2023-07-1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压水堆核动力装置系统级简化非线性建模方法:1核能在核反应堆中的产生及其向热能的转换;2核动力装置一、二回路间的能量交换;3二回路中饱和蒸汽在汽轮机系统膨胀做工。本发明将一回路冷却剂平均温度和汽轮机功率确定为模型的输出变量,将堆芯控制棒有效长度和汽轮机调节阀阀门开度确定为模型的输入变量,其由机理分析确定,模型框架基于各过程的守恒方程得到;模型参数基于压水堆核动力系统大范围运行数据由分析、推导、拟合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辨识确定。本发明在保证模型结构简单的前提下,能够全面捕捉压水堆核动力装置系统级的运行特征及其在大范围运行条件下的非线性特性,可满足压水堆核动力装置系统级特性分析及协调控制设计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3344357B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110597194.8
申请日:2021-05-3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F30/20 , G06Q10/0631 , G06Q10/063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频域动态指标的综合能源系统的设计方法,涉及综合能源系统规划设计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综合能源系统在进行规划设计时没有考虑动态特性的影响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反映设备出力变化及动态响应速度的频域可控性指标构建方法,针对综合能源系统规划设计问题,在频域领域提出了描述设备可控性的量化指标。综合考虑了规划设计过程的经济性、环保性和频域动态可控性指标项,以权重的方式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的设备容量规划模型。能够更为全面地考虑规划设计方案的动态特性,从频域分析的角度,增加配置负荷响应更为快速的设备容量,提高整个综合能源系统对于负荷需求的响应速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