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393186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106009.6
申请日:2023-08-29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
IPC: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核反应堆临界热流密度试验系统可用性评估方法,包括进行试验系统的标定试验,验证试验系统的可靠性;测定并验证试验系统的模型特征量,确保特征量的几何尺寸满足设计要求;对试验用测量仪器仪表进行校准,使试验温度、压力、流量、电压及电流满足要求;验证与确认工况、动作的稳定性及可控性,验证获取临界热流密度试验数据的过程正确无误;验证与确认质量平衡试验及能量平衡试验,使试验本体的入口和出口的质量和能量保持平衡;进行预试验,确认试验系统功能完整、运行可靠、数据可信,满足临界热流密度试验的试验需求。本发明对于指导CHF试验实施,确保燃料组件CHF试验满足技术和质量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5910399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497484.6
申请日:2022-11-25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nventor: 郑明光 , 严锦泉 , 史国宝 , 夏利明 , 王国栋 , 黄镜宇 , 夏栓 , 梅其良 , 王岳 , 张迪 , 牛婷婷 , 黄思洋 , 黄若涛 , 陈卓 , 李东祚 , 蔡龙霆 , 陈军 , 向绪中 , 张培来 , 汪方文
IPC: G21C15/26 , G21C15/243 ,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电厂安全壳冷却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非能动核电厂钢安全壳冷却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包括:钢安全壳;多个空气导流板,分层设置在所述钢安全壳外的中上端;屏蔽罩,设置在多个空气导流板外;所述屏蔽罩上端侧面开设有空气入口,顶部中间位置开设有空气出口;所述屏蔽罩底端侧面开设有空气辅助入口;本发明只在钢安全壳外的中上端设置空气导流板,下端不设置空气导流板;同时,在屏蔽罩底端侧面开设有空气辅助入口,在发生故障时用于辅助通过下降段后的空气折流进入空气上升段,从而实现在确保安全壳冷却能力的前提下,达到减少空气导流板用量的目的,缩短了项目建造周期,提高了安装运维便利性,降低了设备造价。
-
公开(公告)号:CN103440889B
公开(公告)日:2016-03-23
申请号:CN201310401430.X
申请日:2013-09-05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能动核电厂安全壳系统热移出过程的比例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安全壳系统分为破口热源、安全壳内气相空间热阱、内部固体热阱、钢壳热阱、导流板热阱和屏蔽厂房热阱;(2)对所述破口热源、安全壳内气相空间热阱、内部固体热阱、钢壳热阱、导流板热阱和屏蔽厂房热阱的传热传质过程进行分析,并计算各个部分的传输质量比例群和能量比例群。本发明适用于AP600、AP1000和CAP1400等非能动核电厂安全壳系统热移出过程的比例分析,可以评价任一时刻下多种传热传质过程对安全壳系统热移出能力的贡献。
-
公开(公告)号:CN103456376A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310401428.2
申请日:2013-09-05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能动核电厂钢制安全壳热移出过程的比例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钢制安全壳热阱分为蒸发区子热阱、干壁区子热阱和过冷区子热阱;(2)确定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投入前和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投入后的蒸发区子热阱、干壁区子热阱和过冷区子热阱的面积;(3)对蒸发区子热阱、干壁区子热阱和过冷区子热阱的传热传质过程进行分析,并计算各个热阱的传输质量比例群和能量比例群。本发明适用于AP600、AP1000和CAP1400等非能动核电厂安全壳系统热移出过程的比例分析,可以评价任一时刻下钢制安全壳传热传质过程对安全壳系统热移出能力的贡献。
-
公开(公告)号:CN119920335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399513.2
申请日:2025-04-01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反应堆的污垢风险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核反应堆技术领域。本申请提供的反应堆的污垢风险分析方法包括获取输入参数;基于所述输入参数计算目标位置的污垢厚度和硼沉积质量,所述目标位置包括堆芯,所述污垢厚度和所述硼沉积质量用于污垢风险分析;输出计算结果。本申请基于反应堆污垢导致的风险形成机理和重要现象,基于输入参数计算用于判断CILC风险的污垢厚度和用于判断CIPS风险的硼沉积质量,实现反应堆的污垢风险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9180239A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411660443.3
申请日:2024-11-20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8 , G21C17/0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主要涉及核电反应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均匀功率分布棒束CHF试验件的建模方法及CHF预测方法。非均匀功率分布棒束CHF试验件的建模方法主要包括10个步骤:确定燃料棒束几何参数、径向通道划分、轴向节块划分、确定通道几何参数、确定加热功率分布、确定工况范围、选取两相流模型、确定湍流交混系数、确定流动阻力系数、确定格架位置,本发明提出了针对非均匀功率分布棒束CHF试验件完整、系统的子通道建模方法,能够更加准确的预测非均匀功率分布棒束CHF参数。
-
公开(公告)号:CN118538441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589245.6
申请日:2024-05-13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21C17/00
Abstract: 一种具有非均匀轴向功率的核燃料模拟加热棒,包括芯棒与发热体,其中发热体套设在芯棒外,至少部分发热体外表面设置有热障涂层,沿发热体轴向热障涂层的径向热阻成余弦分布。热阻成余弦分布的热障涂层能够在加热棒整体轴向电加热功率基本均匀分布的情况下模拟余弦轴向功率分布工况下燃料棒的轴向对外发热功率分布特征,使模拟试验达到预期的非均匀轴向功率分布状态。该加热棒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优点,适用于临界热流密度验证试验等应用场景。
-
公开(公告)号:CN117393188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119154.8
申请日:2023-08-31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
IPC: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核反应堆临界热流密度试验件,包括:由多个加热棒和多个不发热棒相互平行、且等间隔排列而组成的棒束阵列,多个加热棒包括多个热棒,和多个冷棒,冷棒的发热功率小于热棒的发热功率,棒束阵列在垂直于加热棒的长度方向上的截面呈正方形棒束排列,其中心位置为不发热棒,正方形棒束排列包括围绕中心位置的不发热棒的内圈正方形棒束排列,和位于内圈正方形棒束排列外围的至少一个外圈正方形棒束排列,内圈正方形棒束排列的四边与外圈正方形棒束排列的四边平行,在内圈正方形棒束排列中,多个热棒和多个不发热棒交替排列。本发明可合理模拟双冷壁结构的燃料组件CHF试验现象,为研究复杂双冷壁效应对CHF的影响提供了试验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7393187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113774.0
申请日:2023-08-31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
IPC: G21C17/0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核反应堆临界热流密度试验用加热棒的设计方法,包括:选取加热棒的目标功率曲线,目标功率曲线为计算得到的反应堆中燃料棒的轴向功率曲线;确定加热棒的轴向功率曲线的峰值功率,加热棒的轴向功率曲线的峰值功率为燃料棒的轴向功率曲线的功率最大值;确定加热棒的轴向功率曲线的端点功率,根据峰值功率P2、加热棒的最小内径Ri1、加热棒的最大内径Ri2、加热棒的外径Ro以及公式(1),确定加热棒的轴向功率曲线的端点的功率值P1;生成加热棒的轴向功率曲线,在使加热棒的轴向功率曲线与目标功率曲线尽可能接近,使加热棒的轴向功率曲线的积分面积与反应堆中燃料棒的轴向功率曲线的积分面积相同的条件下,生成加热棒的轴向功率曲线。
-
公开(公告)号:CN117350184A
公开(公告)日:2024-01-05
申请号:CN202311150563.4
申请日:2023-09-07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8 , G06F119/0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核反应堆燃料组件交混系数的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骤,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核反应堆的燃料组件进行模型计算,得到燃料组件子通道出口温度分布Te;第二步骤,采用子通道分析方法,在相同工况下,对燃料组件进行模型计算,得到相同工况下燃料组件子通道出口温度分布Tp;第三步骤,调整子通道分析方法中的交混系数的值,使得燃料组件子通道出口温度分布Tp与燃料组件子通道出口温度分布Te的差异小于预定值,从而获得子通道分析方法中使用的交混系数的值。能够快速且准确的获得燃料组件的交混系数TDC,以便为燃料组件临界热流密度CHF关系式的开发和应用提供输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