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制均温区长度的Gleeble热拉伸试样及夹具

    公开(公告)号:CN110132724A

    公开(公告)日:2019-08-16

    申请号:CN201910367560.3

    申请日:2019-05-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控制均温区长度的Gleeble热拉伸试样及夹具,包括试样(1)、填充层(3)、夹块(4),试样(1)通过填充层(3)与夹块(4)连接,所述试样(1)两端上设置有能够控制与夹块(4)之间导电及传热面积的沟槽,所述沟槽能够引导电流及热量的传输路径。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通过对试样及夹块结构的简单修改即可实现对试样均温区长度的控制,充分利用了试样的被夹持段,无需复杂的装置或操作,简单方便,效果明显。

    金属薄板冲裁最优间隙确定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09840372A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910064429.X

    申请日:2019-01-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薄板冲裁最优间隙确定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识别多晶材料晶粒的属性参数;步骤2,根据多晶材料晶粒的板厚和晶粒尺寸建立二维细观结构数值仿真模型;步骤3,对多晶材料进行冲裁工艺数值模拟,获得多晶材料出断裂时的裂纹扩展角度以及刃口连线角度;步骤4,获得多晶材料出断裂时的裂纹扩展角度以及刃口连线角度随间隙的变化曲线,并确定交点所对应的间隙,即冲裁最优间隙。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结合数值仿真技术,基于冲裁断裂机理,考虑材料本征参数对工艺过程的影响,可以准确的给出冲裁最优间隙数值,避免实际生产重复试错导致的时间成本和材料成本。

    十字形试样双向拉伸测试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398328A

    公开(公告)日:2018-08-14

    申请号:CN201810153373.0

    申请日:2018-02-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10 G01N3/02 G01N2203/0017 G01N2203/004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十字形试样双向拉伸测试装置,包括上模座、下模座、两对拉伸机构和导向杆组件;每一对拉伸机构包括两滑动限位槽、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第一推块组件和第二推块组件;每一对拉伸机构的两滑动限位槽对置于预设中心位置的两侧并固定于下模座上;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设置于滑动限位槽内;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分别形成第一斜面;第一推块组件和第二推块组件固定于上模座,第一推块组件和第二推块组件分别形成和对应的第一斜面配合的第二斜面;两对拉伸机构的拉伸方向相互垂直。本发明的一种十字形试样双向拉伸测试装置,面向高强度材料试样,并具有能够提供足够大的载荷、结构稳定和成本低廉的优点。

    一种复合材料数值模拟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946996B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111218649.7

    申请日:2021-10-20

    Inventor: 何霁 郭聪

    Abstract: 一种复合材料数值模拟方法,将所述复合材料划分为若干层级,每个层级上只包含其中一种或几种特征长度基本相同的夹杂相;在每个层级内建立对应的代表夹杂相分布特征的RVE;从最底层层级的RVE开始,分别输入其中每种组成相的唯象本构模型,获取该层级RVE的应力应变分布状态以及切线刚度矩阵,得到该层级RVE的均质化本构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最顶层层级的模型进行求解,从而得到复合材料从宏观到微观多个尺度下的应力应变分布状态。

    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回收二次成型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681340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758085.5

    申请日:2023-12-19

    Inventor: 何霁 江晟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回收二次成型方法和系统,包括:步骤1:收集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废料,进行异物和垃圾清除,利用磁选机进行磁选处理,利用气枪对原料表面进行初步清洁;步骤2:将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废料放入切割机内裁剪,然后进行洗涤、干燥,得到切碎干净的薄片;步骤3:将薄片与原生聚合物颗粒送入低剪切混合器进行加热搅拌混合,得到面团状熔融混合物;步骤4:将面团状熔融混合物压铸成型,完成回收过程。本发明操作方法简单,流程少,需要用到的设备少,成本低,可行性强,实现了废弃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有利于环保,且制成的制件力学性能强,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复合增材制造层状异构零件的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352092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310365191.0

    申请日:2023-04-04

    Inventor: 何霁 丁子涵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增材制造层状异构零件的方法及系统,包括如下步骤:处理步骤:在预设基材上冷喷涂预设粉末;或者,在预设基材上超声波增材固结箔材;冷喷涂步骤:在固结的箔材上冷喷涂预设粉末;超声波步骤:在预设粉末上利用超声波增材固结箔材;交替执行步骤:交替执行冷喷涂步骤与超声波步骤,形成层状异构零件。本发明可实现层状异构复合材料的增材制造,所获得的零件强度高、韧性好。

    一种点阵式碳纤维结构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966652A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211706005.7

    申请日:2022-12-29

    Inventor: 何霁 江晟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点阵式碳纤维结构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点阵式碳纤维结构电池的组成材料包括:覆有点阵分布的正极材料的正极碳纤维、绝缘纤维隔膜、负极碳纤维、电解质以及结构树脂;所述制备方法为在退浆后的碳纤维上铺覆一层具有周期孔洞的隔离膜,将所述正极浆料在隔离膜上进行涂覆,在真空下进行高温干燥,形成覆有点阵分布的正极材料的正极碳纤维,退浆后的碳纤维做负极碳纤维;按照所述正极碳纤维、绝缘纤维隔膜、所述负极碳纤维的顺序铺叠各层;在无水无氧环境下,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电解质液体与结构树脂液体,形成结构电解质,并灌注完成固化。本发明可以提高正极碳纤维抗剥离能力,在具有高能量密度的同时保证了力学性能。

    基于图像拼接的全局变形测量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272080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933752.8

    申请日:2022-08-04

    Inventor: 何霁 任恩圳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图像拼接的全局变形测量方法和系统,包括:步骤S1:在待测物体周围设置相机,对相机内外参数包括畸变参数,进行计算并校正;步骤S2:标定每个相机的DLT参数,实现自动合并所有相机的数据到同一坐标系;步骤S3: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匹配,并根据感兴趣区域ROI内的点生成三角形网格;步骤S4:对于每组相机对,在同一坐标系下进行三维重建,并通过启发式算法对不同相机对获得的点云进行拼接生成全局点云;步骤S5:根据不同时刻的全局点云中三角形网格的顶点三维坐标导出感兴趣量的场,进行可视化展示。本发明通过对多个相机对获得的点云进行拼接处理,获取全局点云并进行相应后处理,实现了大视场下的应变测量。

    数据驱动的无本构模型材料实验应力识别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116567A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210737380.1

    申请日:2022-06-27

    Inventor: 何霁 郭聪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驱动的无本构模型材料实验应力识别方法及系统,包括如下步骤:通过DIC获取试样测量区域位移场和载荷边界条件;根据位移场计算应变场;根据应变场划分集群,建立单元和数据点的初始映射;定义能量偏差优化目标函数和节点平衡约束条件;通过拉格朗日乘子法建立线性方程组;根据映射关系求解线性方程组,更新数据点和单元应力;根据单元和数据点应力应变状态更新映射关系;判断映射关系是否达到收敛;输出应力应变数据点和单元应力。本发明可以直接通过位移场和载荷边界条件获得测量区域的应力场,无需先验的材料本构模型;同时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条件生成大量材料应力应变数据点,满足数据驱动算法的需求。

    一种微观尺度下金属薄板剪切大应变测试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203638A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110426342.X

    申请日:2021-04-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观尺度下金属薄板剪切大应变测试方法及系统,涉及实验固体力学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试样预处理步骤:对待剪切的试样表面需要进行应变测试的区域依次进行清洁、磨光、抛光和再清洁处理;标记点制备步骤:根据测试需求确定标记点的分布和间距,在预处理后的试样测试区域制备标记点;试样变形过程采集记录步骤:采集记录试样变形过程中标记点的相对位置;应变计算步骤:根据标记点相对位置的变化计算测试区域的应变。本发明能够使得的应变结果更加接近真实情况,避免间接计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