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车身结构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31719B

    公开(公告)日:2019-07-26

    申请号:CN201611152645.2

    申请日:2016-12-14

    Inventor: 桦山昌平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使前地板通道的上端低于上弯部的上端,并且有效地加强上弯部来提高车身刚性。将通道加强部件的第2上壁和第2侧壁分别连接于前地板通道的第1上壁和第1侧壁,据此,在通道加强部件的第2角部与前地板通道的第1角部之间形成闭合截面的空间,前地板通道的第1上壁的后部隔着上弯部与横梁的下壁相对,通道加强部件的第2上壁的后部以远离前地板通道的第1上壁的方式向后上方倾斜,并隔着上弯部与被固定在横梁的内部的截面加强部件相对,因此,能够通过通道加强部件有效地提高前地板与后地板之间的弯曲部即上弯部的刚性。

    异种金属构件的接合结构及其前体

    公开(公告)号:CN112388088A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2010740755.0

    申请日:2020-07-28

    Inventor: 桦山昌平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稳定地实现优异的接合强度的异种金属构件的接合结构及其前体,异种金属构件的接合结构包括板状的第一金属构件、由与第一金属构件不同的材料构成的板状的第二金属构件、以及钎料,钎料将第一金属构件的接合端面与第二金属构件的接合端面接合,该异种金属构件的接合结构满足以下的条件1及条件2中的任一方或两方,条件1是指,第一金属构件的接合端面的在第一金属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是相对于与第一金属构件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倾斜的倾斜面,条件2是指,第二金属构件的接合端面的在第二金属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是相对于与第二金属构件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倾斜的倾斜面。

    汽车的车身结构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054475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611165767.5

    申请日:2016-12-16

    Inventor: 桦山昌平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8 B62D25/087 B62D25/08 B62D21/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具有:减震器座,其在分隔乘员厢和货厢的横梁的后方,下端被连接于后侧架的车宽方向外壁,并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凸棱,在第1凸棱的前后方向两侧形成有减震器支承部,该减震器支承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而支承减震器的上端;后轮罩,其形成有第2凸棱,该第2凸棱重叠于减震器座的第1凸棱的上部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加固件,其形成有重叠于减震器座的第1凸棱的下部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3凸棱,且下端连接于后侧架的上壁。据此,能够将零件个数和重量的增加抑制在最小限度,并将来自减震器座的载荷有效地向左右的后侧架传递分散。

    车体结构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711647B

    公开(公告)日:2018-04-03

    申请号:CN201510725258.2

    申请日:2015-10-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体结构,其在实现车体轻量化的同时,藉由简单的结构,提高了左右副车架及左右悬架壳体的刚性。该车体结构具备:左右副车架(30),其呈封闭截面状;以及左右悬架壳体(70),其位于该左右副车架的附近。左右副车架藉由左右加强部件(90)得到加强。其中,该左右加强部件具有位于该左右封闭截面内的部分,在连接形成该封闭截面的左右下板(32)和左右上板(31)的同时,从该左右上板伸出而向上方延伸,接合于左右悬架壳体(70)。

    车身后部构造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515855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610821224.8

    申请日:2016-09-13

    Inventor: 桦山昌平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27 B62D21/155 B62D2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相对于从车身后方输入的冲击荷载的刚性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10)具备:从前底板(14)向车宽方向外侧以倾斜状延伸的底板支撑件(96);和从底板支撑件(96)的后端部(96b)向车宽方向内侧以倾斜状延伸的后支撑件(97)。后支撑件(97)的后端部(97a)与支承托架(28)连结。后支撑件(97)的前端部(97b)与底板支撑件(96)的后端部(96b)经由连结部件(98)与左后车架(21)连结。左底板车架(15)以及后支撑件(97)配置为俯视大致V字形。

    车身后部构造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515855B

    公开(公告)日:2019-06-28

    申请号:CN201610821224.8

    申请日:2016-09-13

    Inventor: 桦山昌平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27 B62D21/15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相对于从车身后方输入的冲击荷载的刚性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10)具备:从前底板(14)向车宽方向外侧以倾斜状延伸的底板支撑件(96);和从底板支撑件(96)的后端部(96b)向车宽方向内侧以倾斜状延伸的后支撑件(97)。后支撑件(97)的后端部(97a)与支承托架(28)连结。后支撑件(97)的前端部(97b)与底板支撑件(96)的后端部(96b)经由连结部件(98)与左后车架(21)连结。左底板车架(15)以及后支撑件(97)配置为俯视大致V字形。

    汽车的车身结构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54475B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611165767.5

    申请日:2016-12-16

    Inventor: 桦山昌平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具有:减震器座,其在分隔乘员厢和货厢的横梁的后方,下端被连接于后侧架的车宽方向外壁,并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凸棱,在第1凸棱的前后方向两侧形成有减震器支承部,该减震器支承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而支承减震器的上端;后轮罩,其形成有第2凸棱,该第2凸棱重叠于减震器座的第1凸棱的上部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加固件,其形成有重叠于减震器座的第1凸棱的下部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3凸棱,且下端连接于后侧架的上壁。据此,能够将零件个数和重量的增加抑制在最小限度,并将来自减震器座的载荷有效地向左右的后侧架传递分散。

    车体结构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711647A

    公开(公告)日:2016-06-29

    申请号:CN201510725258.2

    申请日:2015-10-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09 B62D2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体结构,其在实现车体轻量化的同时,藉由简单的结构,提高了左右副车架及左右悬架壳体的刚性。该车体结构具备:左右副车架(30),其呈封闭截面状;以及左右悬架壳体(70),其位于该左右副车架的附近。左右副车架藉由左右加强部件(90)得到加强。其中,该左右加强部件具有位于该左右封闭截面内的部分,在连接形成该封闭截面的左右下板(32)和左右上板(31)的同时,从该左右上板伸出而向上方延伸,接合于左右悬架壳体(70)。

    电池固定结构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97855B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611187394.1

    申请日:2016-12-20

    Inventor: 桦山昌平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固定结构。在该电池固定结构中,以夹持电池收容部的电池支承壁的方式来配置上部加强板和下部加强板,其中,电池收容部通过使车身后部的底板向下凹进而形成,上部加强板具有向下凹进的第1凹部,下部加强板具有向上凹进的第2凹部,第1凹部、电池支承壁和第2凹部以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的状态被焊接,电池通过固定件固定于上部加强板。因此,能够以不利用车身框架的、重量轻的结构来牢固地支承作为重量物的电池,而且能够通过用上部加强板和下部加强板对电池收容部进行加强来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

    汽车的车身构造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21141B

    公开(公告)日:2019-08-02

    申请号:CN201710017883.0

    申请日:2017-01-10

    Inventor: 桦山昌平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其避免配置在后底板的下表面的压缩机与后支撑件的干涉并且确保车身后部的扭转刚性。在将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后侧车架(12)之间连接的后底板(16)的后部下表面,支承有空气悬架用的压缩机(29),覆盖压缩机(29)的压缩机外壳(32)与左右的后侧车架(12)的前部通过俯视下配置为前侧扩开的V字状的左右的后支撑件(43)而连接,因此能够避免后支撑件(43)与压缩机(29)的干涉且由压缩机外壳(32)覆盖并保护压缩机(29),同时通过后支撑件(43)提高车身后部的扭转刚性,并且能够将后表面碰撞时的碰撞载荷从压缩机外壳(32)经由后支撑件(43)向后侧车架(12)传递而分散。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