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保护用于动力单元的驱动车轮速度传感器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867355A

    公开(公告)日:2018-04-03

    申请号:CN201710872641.X

    申请日:2017-09-25

    Inventor: 富冈裕介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用于保护用于车辆上的动力单元的驱动车轮速度传感器的结构或装置,其中,驱动车轮速度检测传感器200插入在后车轴115上方的动力传递壳体31L的一部分中且从该部分突出,并且,支撑支架15从动力传递壳体31L的后部部分突出以支撑后部缓冲部22。在后视图中观察车辆时,支撑支架15从后方覆盖驱动车轮速度检测传感器200的至少一部分。速度检测传感器200由此使用现有部件被保护不受从后方而来的外力的影响,由此减少所使用的部件数量并避免车身重量的增加。

    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4002914B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410049736.8

    申请日:2014-02-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在该鞍乘型车辆中,制动缆线与设于后轮的鼓式制动器的制动臂连结,该后轮轴支承于摆动式动力单元的传动壳体的后端部,从制动臂开始通过动力单元的下方朝前方延伸的制动缆线的中间部被保持于动力单元的下表面,主支架以能够在立起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动力单元,其中,能够避免与主支架干涉和确保倾斜角,同时,能够以紧凑且简单的结构来支承制动缆线的中间部。对制动缆线(48)的中间部进行保持的保持部(60)以位于处在收纳位置的主支架(52A)的上方的方式一体地设置于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

    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4018907A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1410049705.2

    申请日:2014-02-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在以气缸轴线向前上方倾斜的方式搭载于车辆的内燃机主体中,设有用于从气门机构的上方向气门机构喷射从曲轴箱侧向气缸盖侧供给的润滑油的喷射口,在该车辆用内燃机中,降低了用于形成润滑油通路的加工工时,实现了生产率的提高,并避免了内燃机主体的大型化。在气缸盖(27)的与气缸盖罩相对的分割面(104)设有油槽(105),在气缸盖(27)设有:喷射口(103),其配置在比进气门和排气门的气门杆端部中位于最上方的特定气门杆端部靠上方的位置;第一连络孔(106),其将从曲轴箱侧向气缸盖(27)侧供给的润滑油导入油槽(105);以及第二连络孔(107),其将来自油槽(105)的润滑油引导至喷射口(103)。

    用于保护用于动力单元的驱动车轮速度传感器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867355B

    公开(公告)日:2019-12-10

    申请号:CN201710872641.X

    申请日:2017-09-25

    Inventor: 富冈裕介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用于保护用于车辆上的动力单元的驱动车轮速度传感器的结构或装置,其中,驱动车轮速度检测传感器200插入在后车轴115上方的动力传递壳体31L的一部分中且从该部分突出,并且,支撑支架15从动力传递壳体31L的后部部分突出以支撑后部缓冲部22。在后视图中观察车辆时,支撑支架15从后方覆盖驱动车轮速度检测传感器200的至少一部分。速度检测传感器200由此使用现有部件被保护不受从后方而来的外力的影响,由此减少所使用的部件数量并避免车身重量的增加。

    动力单元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206656A

    公开(公告)日:2019-09-06

    申请号:CN201910150786.8

    申请日:2019-02-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曲轴的轴向上被小型化的动力单元。动力单元具有:散热器(58),其配置在与从第一箱半体(33a)突出的曲轴(45)的一端相对的位置,利用配管与水套(52b)连接;带式无级变速器,其具有套绕在驱动带轮(59)上的带(63),所述驱动带轮(59)安装在从第二箱半体33b突出的曲轴(45)上;传动箱,其与曲轴箱(33)连接,形成收纳带(63)的变速器室(68);冷却风扇(97),其固定在曲轴(45)上,对应于曲轴(45)的旋转而生成气流;第一引导路(99a),其朝向变速器室(68)内的带(63)引导冷却风扇(97)的气流;第二引导路(99b),其对通过散热器(58)的冷却风扇(97)的气流进行引导。

    鞍座式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9715912A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780056916.0

    申请日:2017-09-12

    Abstract: 鞍座式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包括在内燃机(3)的曲轴箱(30)沿车辆宽度方向指向的曲轴(31);设在曲轴的端部的离心式冷却风扇(7);设成面向冷却风扇的散热器(6);围绕冷却风扇(7)的护罩(8),冷却结构构造成:在护罩(8)形成有第一导风板(101)和第二导风板(102),使得距冷却风扇的旋转轴线(C)的径向距离沿冷却风扇的旋转方向(R)增加,分别由第一、第二导风板(101,102)形成的空间(88,89)分别在径向距离增加的那侧连续到排出排风的排放口(80),并隔着冷却风扇的旋转轴线以彼此相对关系设置。结果,能限制护罩内的涡流室的径向尺寸,提高空气排放效率,同时防止与任何周边构件干涉。

    鞍座式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9715912B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申请号:CN201780056916.0

    申请日:2017-09-12

    Abstract: 鞍座式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包括在内燃机(3)的曲轴箱(30)沿车辆宽度方向指向的曲轴(31);设在曲轴的端部的离心式冷却风扇(7);设成面向冷却风扇的散热器(6);围绕冷却风扇(7)的护罩(8),冷却结构构造成:在护罩(8)形成有第一导风板(101)和第二导风板(102),使得距冷却风扇的旋转轴线(C)的径向距离沿冷却风扇的旋转方向(R)增加,分别由第一、第二导风板(101,102)形成的空间(88,89)分别在径向距离增加的那侧连续到排出排风的排放口(80),并隔着冷却风扇的旋转轴线以彼此相对关系设置。结果,能限制护罩内的涡流室的径向尺寸,提高空气排放效率,同时防止与任何周边构件干涉。

    内燃机的冷却风扇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790850A

    公开(公告)日:2019-05-21

    申请号:CN201780060216.9

    申请日:2017-09-29

    Abstract: 冷却风扇(69)在安装于内燃机曲柄轴的旋转体(71)的表面形成叶片(75),并且形成供紧固部件插入的多个凸台(73),其中,该冷却风扇(69)包括:多个第1叶片(75a),其具有短于连结多个凸台(73)的圆(81)的长度;以及多个第2叶片(75b),其具有长于连结多个凸台(73)的圆(81)的长度。由此,提供无需增加共振频率就能够保持离心风扇的强度并确保风量的内燃机的冷却风扇。

    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4002914A

    公开(公告)日:2014-08-27

    申请号:CN201410049736.8

    申请日:2014-02-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在该鞍乘型车辆中,制动缆线与设于后轮的鼓式制动器的制动臂连结,该后轮轴支承于摆动式动力单元的传动壳体的后端部,从制动臂开始通过动力单元的下方朝前方延伸的制动缆线的中间部被保持于动力单元的下表面,主支架以能够在立起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动力单元,其中,能够避免与主支架干涉和确保倾斜角,同时,能够以紧凑且简单的结构来支承制动缆线的中间部。对制动缆线(48)的中间部进行保持的保持部(60)以位于处在收纳位置的主支架(52A)的上方的方式一体地设置于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

    动力单元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206656B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1910150786.8

    申请日:2019-02-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曲轴的轴向上被小型化的动力单元。动力单元具有:散热器(58),其配置在与从第一箱半体(33a)突出的曲轴(45)的一端相对的位置,利用配管与水套(52b)连接;带式无级变速器,其具有套绕在驱动带轮(59)上的带(63),所述驱动带轮(59)安装在从第二箱半体33b突出的曲轴(45)上;传动箱,其与曲轴箱(33)连接,形成收纳带(63)的变速器室(68);冷却风扇(97),其固定在曲轴(45)上,对应于曲轴(45)的旋转而生成气流;第一引导路(99a),其朝向变速器室(68)内的带(63)引导冷却风扇(97)的气流;第二引导路(99b),其对通过散热器(58)的冷却风扇(97)的气流进行引导。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