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143563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0957010.3
申请日:2023-08-0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碳和氮化碳面内共轭的二维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属于纳米吸波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碳基吸波材料损耗机制单一、难以实现阻抗匹配和衰减特性平衡、吸波性能较差以及制备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以酚醛树脂微粉和三聚氰胺为原料、氯化钠为模板,通过聚合‑煅烧两步法制备得到了碳和氮化碳面内共轭的二维结构AC‑CN吸波材料,AC‑CN纳米片的厚度约为4‑7 nm,横向尺寸为微米级,且具有类异质结的碳/氮化碳界面、丰富的面内缺陷和空位以及合适的“无序含有序”结构为材料引入了强烈的介电损耗,最终实现了优异的吸波性能。可用于吸收2‑18 GHz频率范围内电磁波。
-
公开(公告)号:CN115466596A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210856805.0
申请日:2022-07-2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Fe‑Fe3O4@mSiO2@RGO复合材料及其磁性能可控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属于纳米复合吸波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多元核壳结构复合吸波材料无法兼顾介电损耗性能与磁损耗性能,以及低厚度下吸收频带窄的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以溶剂热法制备得到Fe3O4纳米颗粒,利用改进的法制备得到Fe3O4@mSiO2纳米颗粒,利用氢热还原制备得到核壳结构Fe‑Fe3O4@mSiO2三元复合材料,最后利用气溶胶法制备Fe‑Fe3O4@mSiO2@RGO纳米复合材料。核壳结构Fe‑Fe3O4@mSiO2纳米颗粒被包裹在球状RGO的褶皱中。该复合材料用于制备低厚度宽频电磁波吸收构件。
-
公开(公告)号:CN119569031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766626.3
申请日:2024-12-0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1B32/05 , G02B5/00 , C09D183/04 , C09D5/32
Abstract: 一种具有红外/可见光双波段吸收性能的超黑碳粉及其形貌可控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属于超黑碳粉制备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超黑碳粉制备复杂、生产成本高以及性能有待提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方法:首先将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分别溶于二甲基亚砜或乙二醇,然后将三聚氰胺溶液滴加入三聚氰酸溶液中,搅拌反应或加热条件下搅拌反应,得到氢键有机框架;然后将氢键有机框架加入酚醛树脂的无水乙醇溶液中,搅拌反应,离心后固体产物烘干、保护气氛下煅烧,得到超黑碳粉。本发明的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所得超黑碳粉结构可调,性能稳定,且在高分子有机橡胶中的分散性良好,具有较高的可加工性。用于吸收可见光和红外波。
-
公开(公告)号:CN117123786A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310957015.6
申请日:2023-08-0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片状FeSiAl吸波粉末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吸波隐身材料及其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吸波材料存在的低频波段磁导率低、无法兼顾介电损耗性能与磁损耗性能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利用球磨工艺得到片状FeSiAl合金微粉,再利用还原气氛条件下的退火工艺得到片状FeSiAl吸波粉末,并对得到的片状吸波粉末单个颗粒断面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获得了氢气和温度对其微观组织结构和微区成分的影响和变化规律,得到了可以用于低频段(0.3~2GHz)电磁波吸收的片状吸波粉末,该吸波粉末的耐高温、腐蚀性能良好,可以契合恶劣环境下隐身结构设计要求,用于制备低频段电磁波吸收构件。
-
公开(公告)号:CN115466596B
公开(公告)日:2023-06-20
申请号:CN202210856805.0
申请日:2022-07-2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Fe‑Fe3O4@mSiO2@RGO复合材料及其磁性能可控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属于纳米复合吸波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多元核壳结构复合吸波材料无法兼顾介电损耗性能与磁损耗性能,以及低厚度下吸收频带窄的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以溶剂热法制备得到Fe3O4纳米颗粒,利用改进的法制备得到Fe3O4@mSiO2纳米颗粒,利用氢热还原制备得到核壳结构Fe‑Fe3O4@mSiO2三元复合材料,最后利用气溶胶法制备Fe‑Fe3O4@mSiO2@RGO纳米复合材料。核壳结构Fe‑Fe3O4@mSiO2纳米颗粒被包裹在球状RGO的褶皱中。该复合材料用于制备低厚度宽频电磁波吸收构件。
-
公开(公告)号:CN110405196A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910773810.3
申请日:2019-08-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铁氧体/还原性金属复合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基于激光3D打印制备高温隐身涂层的方法,属于吸波涂层制备的技术领域。本发明要解决现有高温吸波涂层存在涂层/基体结合力不足,涂层微观结构难以控制、电磁性能无法保证的问题。本发明中将纳米级的铁氧体粉末与纳米级的还原性金属粉末通过混合造粒工艺制备复合颗粒;在3D打印设备密闭制备腔中,复合颗粒通过激光诱导原位反应在基板表面上制得高温隐身涂层。本发明应用于构件的高温隐身及电磁污染防治。
-
公开(公告)号:CN118725630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705383.6
申请日:2024-06-0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9D5/32 , C09D163/00 , C09D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吸收剂以及一种耐腐蚀吸波涂料,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和吸波性能,属于吸波涂料开发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吸收剂,包括以下组分:改性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颗粒、碳化硅、石墨烯、聚多巴胺、氧化铝和氧化钛。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吸波涂料并不能做到耐腐蚀性能和吸波性能兼顾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改性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颗粒、碳化硅、石墨烯、聚多巴胺、氧化铝和氧化钛复配得到了一种复合吸收剂,各材料之间能够实现吸波性能的互补,用于吸波涂料中能够产生优异效果,最小反射损耗RLmin可达‑61.53dB,吸波频宽范围在10.1~14.2GHz。并且采用本发明复合吸收剂制备得到的耐腐蚀吸波涂料其防腐蚀性能和耐盐水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可用于海洋用基材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6239909A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310056879.0
申请日:2023-01-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9D5/32 , C09D5/30 , C09D1/00 , C09D7/61 , B05D7/14 , B05D3/12 , B05D5/00 , B05D3/04 , B05D3/02 , B05D3/10
Abstract: 一种可以调控吸波性能的高温隐身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温吸波材料制备技术领域,解决现有高温涂层吸波性能低问题。本发明的方法包括:步骤1、采用微弧氧化法对金属基板进行预处理使金属基板表面预先形成磷酸盐涂层;步骤2、将高温陶瓷骨料、磷酸盐胶粘剂、固化剂和Co基高温吸收剂按照预设质量分数混合搅拌制备涂料;步骤3、将所述涂料涂覆于预处理的金属基板表面,室温静置硬化,转移至高温炉内保温,待涂层完全固化后即在金属基板表面获得高温隐身涂层。本发明适用于高温隐身涂层的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19430146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766627.8
申请日:2024-12-0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形貌可控的高性能碳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属于吸波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纯碳吸收剂阻抗匹配特性和衰减特性之间的不平衡以及有效吸收频带有限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方法:首先在加热条件下,将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分别溶于去离子水或乙醇水溶液,然后将三聚氰胺溶液滴加入三聚氰酸溶液中,加热搅拌反应,得到氢键有机框架;然后将氢键有机框架加入酚醛树脂的无水乙醇溶液中,搅拌反应,煅烧,得到碳吸波材料。本发明的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所得吸波材料具有出色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几乎覆盖了全部X和Ku波段。实现了“薄轻宽强”的应用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8620478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705181.1
申请日:2024-06-0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9D163/00 , C09D7/61 , C09D5/3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耐高温吸波涂料及其应用,属于吸波涂料开发技术领域。本发明经过大量实验,对吸波涂料的配方进行优化,成功得到了一组最优配方:改性环氧树脂100份、石墨烯20份、玻璃粉10份、导电炭黑10份、乙酰丙酮5份、四氧化三铁粉末5份、钴粉5份、重晶石粉5份、氮化硼5份、三氧化铬5份和增稠剂0.5份,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吸波涂料的吸波性能和耐高温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对本发明提供的复合耐高温吸波涂料进行应用测试,其最优最小反射损耗RLmin为‑58.41dB,吸波频宽范围在9.8~15.5GHz,具有优异的吸波性能。并且高温测试结果显示本发明涂层在200℃和400℃条件下均无明显变化,最高耐温程度为600℃条件下6h涂层完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设备涂覆后可用于高温条件作业。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