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电化学耦合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1170567B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010035944.8

    申请日:2020-01-1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体式电化学耦合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及其应用,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该反应器包括进水管、进水泵、反应器壳体、管式铱钽钛阳极、钛丝网阴极、无泡曝气中空纤维膜、出水管和曝气系统;进水管一端置于反应器壳体内;钛丝网阴极位于反应器壳体内,钛丝网阴极呈柱状且与电源的负极电连接;管式铱钽钛阳极置于钛丝网阴极内侧且与电源的正极电连接;无泡曝气中空纤维膜置于管式铱钽钛阳极内腔;曝气系统包括曝气泵、分别与无泡曝气中空纤维膜上端和下端相连的进气管和废气管;出水管与管式铱钽钛阳极内腔连通。本发明反应器在连续流模式下运行时可实现难降解有机物的高效氧化降解和矿化去除,大大提高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低浓度废水中磷回收膜过滤耦合电化学非均相沉淀反应器

    公开(公告)号:CN113582299A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110782255.8

    申请日:2021-07-1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nventor: 王志伟 许军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低浓度废水中磷回收的膜过滤耦合电化学非均相沉淀反应器,导电膜组件由膜框和粘贴在其两侧的钛网构成,钛网通过导线与电源的负极相连,距导电膜组件两侧一定距离的两片钛基锡锑电极通过导线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本发明结构简单,通过导电膜组件高效去除并回收低浓度废水中磷,且具有膜组件造价低、能耗小等优点,所述导电膜组件适用于分散式和集中式低浓度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当在阴阳极之间施加一定电流时,通过钛网阴极电介导水还原产生氢氧根离子,采用膜过滤抽吸方式使废水中钙离子与磷酸根离子在钛网阴极表面及附近快速反应生成磷酸钙沉淀物,从而强化低浓度含磷废水中磷的去除和回收效能。

    一种面向车路协同的感知信息融合表征及目标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85873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180011148.3

    申请日:2021-04-0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一种面向车路协同的感知信息融合表征及目标检测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布设路侧激光雷达,为路侧激光雷达配置相应的路侧计算设备;标定路侧激光雷达外参;路侧计算设备根据自动驾驶车辆定位数据和路侧激光雷达外参计算自动驾驶车辆相对于路侧激光雷达的相对位置;路侧计算设备根据相对位置将路侧激光雷达检测到的路侧激光雷达点云偏转至自动驾驶车辆坐标系中,得到偏转点云;路侧计算设备对偏转点云进行体素化处理,得到体素化偏转点云。自动驾驶车辆对车载激光雷达检测到的车载激光雷达点云进行体素化处理得到体素化车载激光雷达点云;路侧计算设备计算体素化偏转点云的体素级特征,得到偏转点云体素级特征。自动驾驶车辆计算体素化车载激光雷达点云体素级特征,得到车载激光雷达点云体素级特征;将各点云体素级特征压缩并传输至计算设备,传输设备可以是自动驾驶车辆、路侧计算设备或是云端。计算设备对车载激光雷达点云体素级特征和偏转点云体素级特征进行数据拼接和数据聚合得到聚合体素级特征;计算设备将聚合体素级特征输入基于体素级特征的三维目标检测网络模型得到目标检测结果;当计算设备为路侧计算设备或是云端时,最后将目标检测结果发送至自动驾驶车辆。

    一种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

    公开(公告)号:CN114133124A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010914005.0

    申请日:2020-09-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采用分置浸没式设置,包括消化区和动态膜区;消化区设有进泥口,顶部设有第一沼气出口,内部设有搅拌装置,通过污泥泵及污泥管道分别与动态膜区连接;动态膜区包括膜分离区和沉降区;膜分离区设有动态膜组件;动态膜组件与抽吸泵连接,动态膜组件包括膜框架、设于膜框架上的平板膜及设于膜框架下方的沼气扩散管;沼气扩散管上设有交错分布的支管气孔,其方向斜向下设置;动态膜区顶部通过气体循环泵与沼气扩散管连接;沉降区底部与排泥泵连接。该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不仅实现了高污泥浓度下的动态膜正常运行和持续膜出水,使厌氧消化体系内的污泥含固率得到提升,而且有助于提高沼气产率和有机物的降解。

    一体式电化学耦合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1170567A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申请号:CN202010035944.8

    申请日:2020-01-1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体式电化学耦合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及其应用,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该反应器包括进水管、进水泵、反应器壳体、管式铱钽钛阳极、钛丝网阴极、无泡曝气中空纤维膜、出水管和曝气系统;进水管一端置于反应器壳体内;钛丝网阴极位于反应器壳体内,钛丝网阴极呈柱状且与电源的负极电连接;管式铱钽钛阳极置于钛丝网阴极内侧且与电源的正极电连接;无泡曝气中空纤维膜置于管式铱钽钛阳极内腔;曝气系统包括曝气泵、分别与无泡曝气中空纤维膜上端和下端相连的进气管和废气管;出水管与管式铱钽钛阳极内腔连通。本发明反应器在连续流模式下运行时可实现难降解有机物的高效氧化降解和矿化去除,大大提高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一种新型电化学流化床微滤膜生物反应器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156145A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910283717.4

    申请日:2019-04-1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电化学流化床微滤膜生物反应器及其应用,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反应器包括进水管、反应器壳体、石墨板阳极、电化学微滤膜组件、流化导电颗粒、电源、曝气系统和出水管。本发明采用石墨板作为阳极,采用电化学微滤膜组件直接作为电化学系统中的阴极,采用导电颗粒作为流化床颗粒,通过外加稳压直流电源施加外加电场,在连续流模式下操作运行时,不仅能实现污水中悬浮颗粒的去除,而且无需任何化学剂的添加就可利用电催化产生的强氧化性物质实现难降解有机物的高效去除,此外,导电颗粒及电化学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都可以有效抑制膜生物反应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膜污染问题,大大降低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污染速率。

    一种用于间歇式拌和楼的基于阶段析漏的拌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657844B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210202766.2

    申请日:2022-03-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间歇式拌和楼的基于阶段析漏的拌和方法,包括:S1、根据多个料仓中矿料颗粒的粒径大小,将多个料仓分为粗集料仓、细集料仓和矿粉仓;S2、将料仓中的粗集料、细集料、矿粉和沥青罐中的沥青加热至预设温度;S3、获取所需拌制沥青混合料的总质量,称取对应质量的粗集料、细集料、矿粉以及沥青;S4、将加热后的粗集料、矿粉、一定比例的细集料加入拌和装置中,进行干拌;S5、将加热后的沥青加入拌和装置中,进行第一次湿拌;S6、将剩余细集料加入拌和装置进行第二次湿拌,共同拌和均匀后得到成品沥青混合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减少沥青用量,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效果,降低拌和温度,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等优点。

    一种基于QCM-D的污泥调理剂效果的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37067B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010914445.6

    申请日:2020-09-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QCM‑D的污泥调理剂效果的评价方法,采用QCM‑D仪器,以污泥稀释液为吸附层基底,构建污泥‑污泥调理剂‑污泥的层层组装结构,实时监测层层组装过程中振荡频率和耗散因子的变化曲线,并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标准化耗散因子评价污泥调理剂对污泥的絮凝效果、骨架构建能力以及管道泵送性能。该评价方法从单层絮体的角度对调理剂絮凝效果进行评价,直观地对比了调理剂在骨架构建方面的功能倾向和管道泵送性能,为新型调理剂的研发和调理参数的优化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无需进行高压过滤或板框脱水实验,依赖从业人员的经验通过观察絮体形态或脱水性能来判断。

    一种用于间歇式拌和楼的基于阶段析漏的拌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657844A

    公开(公告)日:2022-06-24

    申请号:CN202210202766.2

    申请日:2022-03-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间歇式拌和楼的基于阶段析漏的拌和方法,包括:S1、根据多个料仓中矿料颗粒的粒径大小,将多个料仓分为粗集料仓、细集料仓和矿粉仓;S2、将料仓中的粗集料、细集料、矿粉和沥青罐中的沥青加热至预设温度;S3、获取所需拌制沥青混合料的总质量,称取对应质量的粗集料、细集料、矿粉以及沥青;S4、将加热后的粗集料、矿粉、一定比例的细集料加入拌和装置中,进行干拌;S5、将加热后的沥青加入拌和装置中,进行第一次湿拌;S6、将剩余细集料加入拌和装置进行第二次湿拌,共同拌和均匀后得到成品沥青混合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减少沥青用量,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效果,降低拌和温度,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等优点。

    一种基于QCM-D的污泥调理剂效果的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37067A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010914445.6

    申请日:2020-09-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QCM‑D的污泥调理剂效果的评价方法,采用QCM‑D仪器,以污泥稀释液为吸附层基底,构建污泥‑污泥调理剂‑污泥的层层组装结构,实时监测层层组装过程中振荡频率和耗散因子的变化曲线,并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标准化耗散因子评价污泥调理剂对污泥的絮凝效果、骨架构建能力以及管道泵送性能。该评价方法从单层絮体的角度对调理剂絮凝效果进行评价,直观地对比了调理剂在骨架构建方面的功能倾向和管道泵送性能,为新型调理剂的研发和调理参数的优化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无需进行高压过滤或板框脱水实验,依赖从业人员的经验通过观察絮体形态或脱水性能来判断。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