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262825B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011369635.0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吉林农业大学
IPC: A01K67/033 , B65B57/20 , B65B5/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赤眼蜂水田放蜂器的自动化包装机,包括下盖震动盘模块、下盖传输机模块、物料周转模块、上盖震动盘模块等;下、上盖振动盘模块机械振动,使放蜂器上盖、下盖有序向下盖传输机模块滑动,下盖落入传输皮带上;物料周转模块包括下盖抓取组件、回转盘组件、赤眼蜂寄生卵灌装组件、放蜂器压合组件、放蜂器筛选组件;回转盘组件包括回转盘;回转盘上的圆孔依次对应赤眼蜂寄生卵灌装组件、放蜂器压合组件、放蜂器筛选组件;当回转盘组件上放蜂器停留在放蜂器筛选组件位置时,顶块位于放蜂器下侧;顶块上行将放蜂器顶离回转盘。包装过程机械全自动进行;每分钟可完成25个放蜂器的组装,可满足工厂化生产中赤眼蜂的包装,大大节省了劳力,提高了智能化水平,工作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0720444A
公开(公告)日:2020-01-24
申请号:CN201911132551.2
申请日:2019-11-19
Applicant: 吉林农业大学
IPC: A01M1/22 , A01K67/033 , B08B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米蛾卵低频震动传输除尘杀胚方法与装置;除尘杀胚过程在一个全封闭结构内;第一步,振动并负压除尘,去除米蛾成虫鳞片等有害物质;第二步,振动抛掷米蛾卵,紫外线灯杀胚;第三步,振动并自由落体收集杀胚后的米蛾卵;方便清理振动板及更换损坏的紫外线灯,在振动板与紫外线灯上方的外罩板上,安装有防护门;在防护门下方安装有传感器,设备上方有指示灯,传感器与指示灯电联接;指示灯显示绿色为设备正常;显示红色为设备停止或维修;如果在设备运行时,防护门被打开,显示灯显示黄色,显示有故障,设备停止运行,防止紫外线伤人。杀胚过程全程自动化,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05557641B
公开(公告)日:2018-02-06
申请号:CN201510978715.9
申请日:2015-12-24
Applicant: 吉林农业大学
IPC: A01K67/03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收集与保育麦蛾柔茧蜂装置,包括收集仓、收集瓶、繁育瓶及支架,其中,收集仓为可开启的筒状机构,收集仓的底部设有喇叭口状的收集罩,收集罩内衬有一层纱网;收集仓的上部设有光源及拉环;收集瓶镶嵌在收集仓内;收集瓶的底部设有底盖,收集时将底盖取下;收集瓶顶部设有瓶口,与收集仓内的光源位置对应;光源的光经过收集仓中的收集瓶后再通过收集罩进入外环境。本发明利用麦蛾柔茧蜂的正趋光性进行蜂种收集,简化了收集工作中的人力投入;通过控制光源方位引导麦蛾柔茧蜂自行进入和离开繁育瓶,降低了外力对寄主和寄生蜂的干扰,有助于提高繁育成功率;通过统一设计收集与繁育装置,使装置间匹配程度提高,能够有效减少麦蛾柔茧蜂逃逸机会,也有助于推进麦蛾柔茧蜂生防产品研发的标准化进程。
-
公开(公告)号:CN102652504B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申请号:CN201210138981.7
申请日:2012-05-08
Applicant: 吉林农业大学
IPC: A01K67/03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集米蛾成虫的新方法,其特征在于:羽化装置内的米蛾饲养盘纵向排列,令其羽化出蛾;在收集成虫前,通入CO2气体3-5分钟,使米蛾成虫短时间内窒息昏迷,并自动坠落于箱体底部集蛾器中,然后集中收起放入产卵笼,1分钟后成虫便可苏醒过来,直至羽化结束后,再将米蛾饲养盘从箱式羽化装置中取出,该批次成蛾收集结束。该方法克服了现有收集方式中收蛾效率低,操作复杂,损伤成虫等不利因素,并可实现大批量的成蛾收集,满足工厂化生产的需要。
-
公开(公告)号:CN105557641A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510978715.9
申请日:2015-12-24
Applicant: 吉林农业大学
IPC: A01K67/03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K67/03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收集与保育麦蛾柔茧蜂装置,包括收集仓、收集瓶、繁育瓶及支架,其中,收集仓为可开启的筒状机构,收集仓的底部设有喇叭口状的收集罩,收集罩内衬有一层纱网;收集仓的上部设有光源及拉环;收集瓶镶嵌在收集仓内;收集瓶的底部设有底盖,收集时将底盖取下;收集瓶顶部设有瓶口,与收集仓内的光源位置对应;光源的光经过收集仓中的收集瓶后再通过收集罩进入外环境。本发明利用麦蛾柔茧蜂的正趋光性进行蜂种收集,简化了收集工作中的人力投入;通过控制光源方位引导麦蛾柔茧蜂自行进入和离开繁育瓶,降低了外力对寄主和寄生蜂的干扰,有助于提高繁育成功率;通过统一设计收集与繁育装置,使装置间匹配程度提高,能够有效减少麦蛾柔茧蜂逃逸机会,也有助于推进麦蛾柔茧蜂生防产品研发的标准化进程。
-
公开(公告)号:CN104255660A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410439383.2
申请日:2014-09-01
Applicant: 吉林农业大学
IPC: A01K67/03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K67/03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两步中低温交替储存赤眼蜂的方法,在赤眼蜂接种后通过中温储存和低温储存,将发育至预蛹期的赤眼蜂转入温度为3±1℃、RH70-85%的条件下储存70d以上,即可进行田间应用。为一种赤眼蜂储存的新方法,提高了赤眼蜂的耐储能力和储存时间,生产厂家可以根据繁蜂计划提前安排生产,在原有厂房设备不变的条件下增强生产能力,提高厂房设备等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对害虫的控制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2823550B
公开(公告)日:2013-12-25
申请号:CN201210347373.7
申请日:2012-09-19
Applicant: 吉林农业大学
IPC: A01K67/03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柞蚕卵繁育松毛虫赤眼蜂的光环境调控方法,将已经寄生了松毛虫赤眼蜂的柞蚕卵作为亲代卵,尚未被寄生的新鲜柞蚕卵作为子代卵,控制柞蚕卵处于紫色光光照条件下,待寄生环节结束后,除去亲代卵及松毛虫赤眼蜂,将子代卵置于红色光光照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子代卵中完成发育并羽化后,可继续作为种蜂重复以上过程,使其种群逐代增殖并最终获得所需数量的赤眼蜂种群,加工制成生防成品。采用本发明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率可提高2.25-11.25个百分点,羽化率可提高2.99-11.04个百分点,单卵蜂数与遗留蜂率无显著性差异。在多代繁殖的情况因逐代均有所增殖以上数值将会进一步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3444633A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310364247.7
申请日:2013-08-21
Applicant: 吉林农业大学
IPC: A01K67/03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柞蚕卵繁育螟黄赤眼蜂的增效处理方法,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利用柞蚕卵繁育螟黄赤眼蜂,新鲜柞蚕剖腹卵通过在卵表面预处理溶液浸泡,取出晾干后作为子代卵供接蜂使用;待螟黄赤眼蜂从亲代卵中羽化出蜂后,在无光环境下将亲代卵与完成卵表面预处理后的子代卵放置一起;待寄生环节结束后,除去亲代卵及螟黄赤眼蜂,保留子代卵;波长475-495nm的青光,光照强度500-1000lux条件下螟黄赤眼蜂在寄生卵中完成发育并羽化后。进行规模化扩繁时,螟黄赤眼蜂各项发育指标更佳,稳定性更强。与传统方法相比,寄生率可增加个4-26个百分点;单卵蜂数适中,抽样间样品的均匀程度更好;羽化率可增加0.2-4个百分点,在寄生率提高的同时稳定在较高水平;遗留蜂率降低1-3个百分点,且抽样间样品的均匀程度更好。
-
公开(公告)号:CN102652504A
公开(公告)日:2012-09-05
申请号:CN201210138981.7
申请日:2012-05-08
Applicant: 吉林农业大学
IPC: A01K67/03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集米蛾成虫的新方法,其特征在于:羽化装置内的米蛾饲养盘纵向排列,令其羽化出蛾;在收集成虫前,通入CO2气体3-5分钟,使米蛾成虫短时间内窒息昏迷,并自动坠落于箱体底部集蛾器中,然后集中收起放入产卵笼,1分钟后成虫便可苏醒过来,直至羽化结束后,再将米蛾饲养盘从箱式羽化装置中取出,该批次成蛾收集结束。该方法克服了现有收集方式中收蛾效率低,操作复杂,损伤成虫等不利因素,并可实现大批量的成蛾收集,满足工厂化生产的需要。
-
公开(公告)号:CN101836621B
公开(公告)日:2011-11-02
申请号:CN200910217963.6
申请日:2009-12-30
Applicant: 吉林农业大学
IPC: A01K67/03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越冬代异色瓢虫的收集、低温储藏及释放方法,选用负吸式吸尘装置为收集越冬代异色瓢虫装置;收集的异色瓢虫置于冷库或冰柜中低温储藏,储藏方式为瓢虫采集回来分装至布袋中,布袋内置有折纸作为瓢虫越冬载体;根据害虫的季节性发生,按防治对象发生量确定释放量,直接将异色瓢虫投放至保护作物上,瓢虫的运输及释放选用盒式装置。本发明该方法选用负压装置为收集装置,实现越冬代异色瓢虫的快速大量收集;利用冷库或冰柜中储存,实现越冬代异色瓢虫的中长期储存;选用越冬代成虫为释放虫态;本发明解决了异色瓢虫的两种虫态由于自身生物学特性均不能满足长途运输的要求,制约了瓢虫释放应用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