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堤岸溃口封堵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615819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510128178.2

    申请日:2025-02-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堤岸溃口封堵方法,在堤岸溃口处投加封堵物进行溃口封堵,其特征在于,投加封堵物的同时,在溃口泄出水流的正前方采用对水流逆向喷气的方式阻碍水流流出,降低溃口泄出水流的流速和流量,直至封堵完成。本方法可以依靠风流形成高压气墙阻碍溃口泄出水流,配合封堵物投加实现溃口封堵,利于封堵结构的形成,提高了溃口抢修封堵效率。同时风流可以方便根据溃口水流情况进行大小调整,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不同溃口的封堵使用。

    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新型岸堤

    公开(公告)号:CN117684505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789745.6

    申请日:2023-12-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新型岸堤,由进口段、生态修复段和出口段组成,其中进口段为八字形导流墙,出口段为人字形导流墙和微生物发生系统,生态修复模块包括弧形多孔导流墙、混凝土密实挡板、混凝土多孔挡板、生物隔墙、活性炭板和微生物发生系统,多个生态修复模块组成生态修复段。进口段可扩大过水断面,减缓水流流速;生物隔墙可吸附水中杂质并将水流引入微生物发生系统,其遇水后释放微生物起到净化水体作用;混凝土密实挡板将水流引入主流与其相撞形成涡流,达到减缓水流流速,增加单位行程水力停留时间,增强活性炭吸附和微生物分解污染物的作用。

    一种水利闸门建设倾斜检测系统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929301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0686649.2

    申请日:2023-06-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利闸门建设倾斜检测系统,包括吊装平移机构、原点测距仪、变点测距仪和占标定位部,原点测距仪的前支座固定于基座的前侧下方,在前支座的中部垂直固定有固定激光测距仪;变点测距仪的中支座固定于基座的底部中心,在中支座内侧通过横轴铰接有蜗轮,在中支座的前侧或后侧固定有电机一,电机一的转轴连接有蜗杆,蜗杆与所述蜗轮啮合,同时在所述蜗轮的圆周面上沿径向固定有径杆,在径杆的末端固定有转动激光测距仪,当电机一转动时,能够带动蜗杆及蜗轮转动,进而驱动径杆和转动激光测距仪转动。本发明方案具有高精度、高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和广泛适用等技术效果。

    一种制革污泥-粉煤灰复合水泥基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06107A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516450.5

    申请日:2023-05-0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制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制革污泥‑粉煤灰复合水泥基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制革污泥‑粉煤灰复合水泥基再生混凝土按照质量份数由硅酸盐水泥、粉煤灰、制革污泥、碱性活化剂、细骨料、双粒级再生粗骨料以及水组成。细骨料为天然中河砂;双粒级再生粗骨料由4.75~9.5mm、9.5~19.5mm的处理后废弃混凝土路面按照1:2的比例混合得到。碱性活化剂由硅酸钠溶液和NaOH混合得到。本发明采用制革污泥和粉煤灰部分取代水泥,利用建筑垃圾制备再生混凝土,并添加碱激发剂,改善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提高了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

    移动防洪墙的渗透试验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386194B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1710743387.3

    申请日:2017-08-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式防洪墙的渗透试验方法和装置,有利于发现移动防洪墙的渗漏规律,弥补移动防洪墙的渗漏点。通过移动防洪墙的渗透试验装置进行渗透试验,蓄水池的三面墙体为钢筋砼剪力墙,另一面通过在中柱与边柱上开设有安装防洪挡板的槽,使防洪挡板可以装拆,方便进行移动防洪墙的试验,通过水位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推测渗漏后的水位,差值较小,相对准确,有利于研究移动式防洪墙的渗透规律,可用于评价移动式防洪墙在渗漏方面的效果,也可弥补移动防洪墙的渗漏点,减小渗漏量,同时也可为增加移动式防洪墙的防洪高度提供参考。

    粗糙集理论-循环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0807511A

    公开(公告)日:2020-02-18

    申请号:CN201910999085.1

    申请日:2019-10-2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工程安全稳定运行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粗糙集理论-循环神经网络模型结构。该粗糙集理论-循环神经网络模型结构采用粗糙集理论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约简,确定关键影响因素,并将确定的关键影响因素作为循环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层因素,循环神经网络通过隐含层相互连接的方式完成数据的预测。能够保留数据中隐含的历史信息,与一般循环神经网络相比,具有预测精度高、收敛速度快、迭代步数少等优点,而且还能够确定输入层单个因素在预测过程中正负相关性的影响,更能实现有效预测。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