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扫描式红外地球敏感器工作状态数据一致性比对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608941B

    公开(公告)日:2020-12-18

    申请号:CN201710770975.6

    申请日:2017-08-31

    Abstract: 一种扫描式红外地球敏感器工作状态数据一致性比对方法,步骤为:(1)获取不同时段扫描式红外地球敏感器对应的工作状态数据;(2)获取不同时段电机电流数据和辐射强度数据分别对应的极差;(3)分别将辐射强度数据对应的极差以及电机电流数据对应的极差均分为多个数据区间,并且获取在不同时段下每一个数据区间分别对应的辐射强度数据频率和电机电流数据频率;(4)获取每一个辐射强度数据频率分别对应的负对数,并且获取每一个电机电流数据频率分别对应的负对数;(5)获取相邻两个时段的辐射强度数据频率负对数的距离指数,并且获取相邻两个时段的电机电流数据频率负对数的距离指数;(6)对扫描式红外地球敏感器工作状态进行分析。

    一种航天器用AIRBORN型电连接器总装操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845939B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710801479.2

    申请日:2017-09-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航天器用AIRBORN型电连接器总装操作方法,适用于航天器用AIRBORN型M系列电连接器,明确了该类电连接器的总装操作流程。本发明基于与型号相匹配的工装和设计要求力矩,可实现航天器用AIRBORN型M系列电连接器的设备级和系统级安装,克服了因航天器用AIRBORN型M系列电连接器端螺母的拧紧力矩小于航天器上电缆端电连接器螺钉的拧紧力矩而导致的:在AIRBORN电连接器拆卸时,设备端螺母易被带出、电连接器易损坏的问题。

    一种多层次微振动系统试验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7782536B

    公开(公告)日:2019-01-25

    申请号:CN201710829213.9

    申请日:2017-09-14

    Abstract: 一种多层次微振动系统试验方法及系统,首先对微振动进行梳理和分类,然后针对微振动源的不同特点搭建相关试验系统进行单机级微振动试验,以了解微振动源特性,或了解微振动隔振器的传递特性;随后搭建分系统微振动试验系统,开展分系统级微振动试验以了解微振动源与边界条件的耦合特性以及微振动系统传递特性;再搭建系统级微振动试验系统,开展系统级微振动试验,以了解微振动对光学系统的影响;最后利用卫星在轨测试阶段开展大系统级微振动试验,全面验证微振动相关分析和设计。全面考虑微振动影响的各个环节,全面解决微振动问题,有效避免了传统方法单机、单学科、局部试验无法解决系统问题的难题,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一种航天器用AIRBORN型电连接器总装操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845939A

    公开(公告)日:2018-03-27

    申请号:CN201710801479.2

    申请日:2017-09-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4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航天器用AIRBORN型电连接器总装操作方法,适用于航天器用AIRBORN型M系列电连接器,明确了该类电连接器的总装操作流程。本发明基于与型号相匹配的工装和设计要求力矩,可实现航天器用AIRBORN型M系列电连接器的设备级和系统级安装,克服了因航天器用AIRBORN型M系列电连接器端螺母的拧紧力矩小于航天器上电缆端电连接器螺钉的拧紧力矩而导致的:在AIRBORN电连接器拆卸时,设备端螺母易被带出、电连接器易损坏的问题。

    一种多层次微振动系统试验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7782536A

    公开(公告)日:2018-03-09

    申请号:CN201710829213.9

    申请日:2017-09-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11/00

    Abstract: 一种多层次微振动系统试验方法及系统,首先对微振动进行梳理和分类,然后针对微振动源的不同特点搭建相关试验系统进行单机级微振动试验,以了解微振动源特性,或了解微振动隔振器的传递特性;随后搭建分系统微振动试验系统,开展分系统级微振动试验以了解微振动源与边界条件的耦合特性以及微振动系统传递特性;再搭建系统级微振动试验系统,开展系统级微振动试验,以了解微振动对光学系统的影响;最后利用卫星在轨测试阶段开展大系统级微振动试验,全面验证微振动相关分析和设计。全面考虑微振动影响的各个环节,全面解决微振动问题,有效避免了传统方法单机、单学科、局部试验无法解决系统问题的难题,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一种微振动隔振器加速寿命试验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7764528A

    公开(公告)日:2018-03-06

    申请号:CN201710827962.8

    申请日:2017-09-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13/00 G01M7/02

    Abstract: 一种微振动隔振器加速寿命试验方法及系统,该隔振器的主要特征是使用硅橡胶作为主承力部件,之前未有该类隔振器加速寿命试验方法。根据影响隔振器寿命的主要因素确定加速寿命试验包括加速疲劳试验和加速老化试验。在加速寿命试验中主要根据相关公式分别确定加速疲劳试验和加速老化试验的条件。并在相关试验前后及试验中对隔振器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以判断隔振器工作能否满足要求以及能满足多少时间的寿命要求。本发明填补了该类设备寿命试验方法的空白,可确保通过加速寿命试验了解该类设备在轨正常工作的寿命,可有效压缩寿命试验的时间,提高地面寿命试验效率,降低地面寿命试验成本。

    一种多学科微振动评估优化设计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7679290B

    公开(公告)日:2019-03-26

    申请号:CN201710829214.3

    申请日:2017-09-14

    Abstract: 一种多学科微振动评估优化设计方法及系统,首先分别开展微振动结构传递特性建模、微振动源建模、光学系统建模和控制系统建模,然后建立集成模型,即可利用三种方法进行微振动性能评估,如评估结果无法满足性能要求,可进行集成模型参数化,再针对参数化模型进行系统级多学科优化设计,以保证总体设计可满足系统要求。相比传统方法,本方法在考虑姿态影响的情况下全面考虑卫星结构和相机结构对微振动传递影响,使用改进微振动源数学模型全面反映微振动源的动态特性,引入光学性能分析,直接评估微振动对光学性能的影响,可同时使用三种分析方法进行评估,三种结果之间可互为补充和对比,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信性和有效性。

    一种航天器结构热致变形抑制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7808025A

    公开(公告)日:2018-03-16

    申请号:CN201710800936.6

    申请日:2017-09-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18 G06F17/5095 G06F2217/8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航天器结构热致变形抑制方法和系统,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对航天器的结构有限元模型进行热变形分析,求得结构位移与空间热流载荷和控制热流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给定温度场和热变形抑制要求,通过结构位移与空间热流载荷和控制热流之间的函数关系,求得控制热流;在薄壁杆件表面上施加所述控制热流,改变薄壁杆件的温度分布,抑制航天器结构热致变形。可见,本发明可以利用了飞行器上现有的温控设备,通过改变结构自身的温度分布来抵消不利的热变形,具有控制简单、可靠性高、便于工程化的优点。

    一种扫描式红外地球敏感器工作状态数据一致性比对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608941A

    公开(公告)日:2018-01-19

    申请号:CN201710770975.6

    申请日:2017-08-31

    Abstract: 一种扫描式红外地球敏感器工作状态数据一致性比对方法,步骤为:(1)获取不同时段扫描式红外地球敏感器对应的工作状态数据;(2)获取不同时段电机电流数据和辐射强度数据分别对应的极差;(3)分别将辐射强度数据对应的极差以及电机电流数据对应的极差均分为多个数据区间,并且获取在不同时段下每一个数据区间分别对应的辐射强度数据频率和电机电流数据频率;(4)获取每一个辐射强度数据频率分别对应的负对数,并且获取每一个电机电流数据频率分别对应的负对数;(5)获取相邻两个时段的辐射强度数据频率负对数的距离指数,并且获取相邻两个时段的电机电流数据频率负对数的距离指数;(6)对扫描式红外地球敏感器工作状态进行分析。

    一种航天器结构热致变形抑制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7808025B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1710800936.6

    申请日:2017-09-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航天器结构热致变形抑制方法和系统,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对航天器的结构有限元模型进行热变形分析,求得结构位移与空间热流载荷和控制热流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给定温度场和热变形抑制要求,通过结构位移与空间热流载荷和控制热流之间的函数关系,求得控制热流;在薄壁杆件表面上施加所述控制热流,改变薄壁杆件的温度分布,抑制航天器结构热致变形。可见,本发明可以利用了飞行器上现有的温控设备,通过改变结构自身的温度分布来抵消不利的热变形,具有控制简单、可靠性高、便于工程化的优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