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宇航员的无触点无线充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360830B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210897109.4

    申请日:2022-07-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器人宇航员的无触点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发射端安装在航天器的充电平台上,接收端安装在空间机器人的能量包上;能量包上设置电池管理模块与接收端连接。发射端与接收端通过载波通信进行信息交互,接收端的逆变模块将航天器母线的直流电源转换为交流电,发送线圈与接收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完成电能的无线、无触点传递。接收端配置电池管理模块,实现高精度充放电、均衡控制,保证电池在安全域运行。充电过程中,没有金属直接裸露在太空环境,彻底消除短路、拉弧、机械接口卡死的风险,满足安全性、稳定性和空间环境适应性要求,实现无人化、智能化的即停即充、即充即走,有效提升机器人航天员的工作效能。

    一种分布式航天器电源系统标准接口单元

    公开(公告)号:CN115714368A

    公开(公告)日:2023-02-24

    申请号:CN202211197876.0

    申请日:2022-09-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涉及可扩展、可重构的分布式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技术领域的一种分布式航天器电源系统标准接口单元,标准接口单元作为分布式电源系统中发电、储能单元与直流母线之间的接口单元,同时具有带电热插拔与快速故障保护功能;标准接口单元包括输入接口模块、双向固态开关模块、控制单元模块、辅助电源模块、CAN通信模块、隔离驱动模块、信号采集模块、电流阈值保护模块、热插拔模块、指示模块以及输出接口模块等;本发明通过一个标准化、通用化电气接口,解决在轨服务航天器等电源系统中分布式单元无法带电插拔、无法快速保护的问题;其应用场合适用于在轨服务与维护等可扩展、可重构、大功率的航天器分布式电源系统。

    一种航天器瞬时大功率母线可重构电源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767458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1472385.7

    申请日:2023-11-07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航天器瞬时大功率母线可重构电源系统,能够满足不同大功率载荷的供电需求。包括:N级SSC(对称开关变换器)单元及蓄电池组;其中:第一级SSC单元,即基本SSC单元,包含两个前级一体化电源(Vo0_1和Vo0_2),两个二极管(Da1_1和Da1_2)和一个有源开关(Sa1_1),以及两个SSC单元之间的输入端口通过对称级联连接;第k级SSC单元,包含两个(第k‑1个)SSC单元,两个二极管(Dak_1和Dak_2)和一个有源开关(Sak_1),以及输入端口两个(k‑1)个SSC单元并联连接,其中k=2~N。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原边逆变波形频率控制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912671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015978.6

    申请日:2022-08-24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原边逆变波形频率控制方法及系统,所述原边逆变波形频率控制系统包括无线能量发射端及设置在该端的高频逆变电路、补偿电路和发射端控制电路,还包括在高频逆变电路与补偿网络之间安装的电压传感器,依照时序采集电压信号;所述发射端控制电路包括波形检测电路模块和与该模块相连的反馈控制电路模块,所述波形检测电路模块将检测到的电压信号数据通过傅里叶变换得到采集信号函数X(t),将当前输入频率通过傅里叶变化得到理论信号函数Y(t),计算两函数相关系数ρxy并遍历区间内所有点,选取相关系数最大点的频率即为当前输入下最优输入频率,将其通过反馈控制电路模块传递给高频逆变电路进行原边波形的最优控制。

    一种机器人宇航员的无触点无线充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360830A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210897109.4

    申请日:2022-07-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器人宇航员的无触点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发射端安装在航天器的充电平台上,接收端安装在空间机器人的能量包上;能量包上设置电池管理模块与接收端连接。发射端与接收端通过载波通信进行信息交互,接收端的逆变模块将航天器母线的直流电源转换为交流电,发送线圈与接收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完成电能的无线、无触点传递。接收端配置电池管理模块,实现高精度充放电、均衡控制,保证电池在安全域运行。充电过程中,没有金属直接裸露在太空环境,彻底消除短路、拉弧、机械接口卡死的风险,满足安全性、稳定性和空间环境适应性要求,实现无人化、智能化的即停即充、即充即走,有效提升机器人航天员的工作效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