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846439A
公开(公告)日:2013-01-02
申请号:CN201210223000.9
申请日:2012-06-28
Applicant: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折叠式车辆。其使得例如电动车(10)可以以简单的结构折叠而紧凑地收容。电动车(10)具有地板体(20)、手柄(40)以及座椅体(50)。手柄具有:手柄主体(41);以及手柄支撑机构(44),其位于手柄主体的下部,可相对于地板体转动地支撑手柄主体(41),而设定于操作位置或第1收容位置处。座椅体(50)具有:座椅乘坐部(52);框架主体(53),其将座椅乘坐部支撑在地板体上;以及座椅支撑机构(55),其将上述座椅体的座椅乘坐部设定在距离地板体规定距离的乘坐位置或叠放在地板体上的第2收容位置。手柄支撑机构及座椅支撑机构构成为,将手柄及座椅体叠放在地板体上而收容于第1及第2收容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3010275A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210365085.4
申请日:2012-09-26
Applicant: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IPC: B62B3/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搬运用车辆,其使设置于车辆后部的台阶兼顾乘坐感和收容性。搬运用车辆(10)具有台阶机构(90),其从车体框架(20)的端部拉出,扩展放置装载物的装载面的面积。台阶机构(90)具有:可动支撑板(91),其从车体框架(20)沿第1方向可滑动地被支撑;可动展开板(95),其叠放在可动支撑板(91)上;以及引导机构(100),其对可动支撑板(91)及可动展开板(95)的滑动动作进行引导。引导机构(100)在通过对可动支撑板(91)施加向第1方向拉出的力而从车体框架(20)的端部拉出时,可动展开板(95)在与第1方向相交的第2方向上展开,扩展装载面。
-
公开(公告)号:CN101342881B
公开(公告)日:2010-06-09
申请号:CN200810133175.4
申请日:2008-07-09
Applicant: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IPC: B60N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落地式控制台,落地式控制台由外壁部(25)围成向下端开放的腔部(26),在外壁部(25)的下端部将落地式控制台布置在车厢中地板(地板镶板FP)上铺设的地毯(10)上。外壁部(25)的下端部设置有弯曲部(30),弯曲部(30)包括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31)和从延伸部(31)的延伸端(31A)向下垂的下垂部(32),以及,弯曲部(30)的厚度(t1)与外壁部(25)其他部分的厚度大致相同。至少在延伸部(31)上部附近的内表面(34A)处,使外壁部(25)与地毯(10)的竖直部(12)接触,以及,至少将下垂部(32)的下端(33)嵌入地毯(10)的水平部(11)中。
-
公开(公告)号:CN101939558A
公开(公告)日:2011-01-05
申请号:CN200980104103.X
申请日:2009-01-27
Applicant: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20 , B60J5/0441 , B60J5/0461 , B60R21/04 , B60R21/0428 , B60R2021/0407 , B60R2021/0435 , F16F7/121
Abstract: 本发明由填充有主要成分为液体的封入体(2)的填充小室(13)、和填充空气的空小室(14)构成,填充小室(13)至少与一个空小室(14)相邻,在将填充小室(13)和相邻的空小室(14)之间进行划分的肋部(12)的至少一个上形成脆弱部(15)。在脆弱部(15)断裂后,利用从填充小室(13)向空小室(14)流动的封入体(2)的流通阻力,可以进一步吸收冲击能量。
-
公开(公告)号:CN101344106A
公开(公告)日:2009-01-14
申请号:CN200810133177.3
申请日:2008-07-09
Applicant: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内装成形品的卡子安装座(1),该卡子安装座(1)一体方式设置于车辆内装成形品,并且与颈部上方具有膨出状锁定头部的卡子进行安装,在该卡子安装座(1)中,在板状座部(11)的表面上形成有卡子锁定孔(12),在该表面上形成宽度与其板厚相同的肋(14至16)。从而,保证薄壁座部(11)的刚度,同时卡子安装座(1)整体的壁厚不变。
-
公开(公告)号:CN101342881A
公开(公告)日:2009-01-14
申请号:CN200810133175.4
申请日:2008-07-09
Applicant: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IPC: B60N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落地式控制台,落地式控制台由外壁部(25)围成向下端开放的腔部(26),在外壁部(25)的下端部将落地式控制台布置在车厢中地板(地板镶板FP)上铺设的地毯(10)上。外壁部(25)的下端部设置有弯曲部(30),弯曲部(30)包括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31)和从延伸部(31)的延伸端(31A)向下垂的下垂部(32),以及,弯曲部(30)的厚度(t1)与外壁部(25)其他部分的厚度大致相同。至少在延伸部(31)上部附近的内表面(34A)处,使外壁部(25)与地毯(10)的竖直部(12)接触,以及,至少将下垂部(32)的下端(33)嵌入地毯(10)的水平部(11)中。
-
公开(公告)号:CN101342869A
公开(公告)日:2009-01-14
申请号:CN200810133176.9
申请日:2008-07-09
Applicant: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IPC: B60K3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37/00 , B60K2350/9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形成有凸出部(20)的中央组合板(2),凸出部(20)包括:上板(21),向车辆后侧延伸并布置在中央组合板的最上部;曲面板(22),与上板(21)的后部连接,以及,通过从连接部(24)开始进行弯曲,使曲面板(22)朝向车辆前侧;以及下板(23),与曲面板(22)连接,向前侧延伸并布置在上板(21)的车辆下侧。上板(21)和下板(23)形成为相应的壁厚(t1)和(t2)为均匀的厚度。使上板(21)的壁厚(t1)大于下板(23)的壁厚(t2)。曲面板(22)形成为,在曲面板(22)与上板21连接的部分(24)处,曲面板(22)的壁厚(t3)与上板(21)的壁厚(t1)相等,以及,从连接部(24)开始,随着更趋于接近下板(23),曲面板(22)的壁厚(t3)逐渐减薄。
-
公开(公告)号:CN103010275B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210365085.4
申请日:2012-09-26
Applicant: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IPC: B62B3/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搬运用车辆,其使设置于车辆后部的台阶兼顾乘坐感和收容性。搬运用车辆(10)具有台阶机构(90),其从车体框架(20)的端部拉出,扩展放置装载物的装载面的面积。台阶机构(90)具有:可动支撑板(91),其从车体框架(20)沿第1方向可滑动地被支撑;可动展开板(95),其叠放在可动支撑板(91)上;以及引导机构(100),其对可动支撑板(91)及可动展开板(95)的滑动动作进行引导。引导机构(100)在通过对可动支撑板(91)施加向第1方向拉出的力而从车体框架(20)的端部拉出时,可动展开板(95)在与第1方向相交的第2方向上展开,扩展装载面。
-
公开(公告)号:CN101939558B
公开(公告)日:2013-02-13
申请号:CN200980104103.X
申请日:2009-01-27
Applicant: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20 , B60J5/0441 , B60J5/0461 , B60R21/04 , B60R21/0428 , B60R2021/0407 , B60R2021/0435 , F16F7/121
Abstract: 本发明由填充有主要成分为液体的封入体(2)的填充小室(13)、和填充空气的空小室(14)构成,填充小室(13)至少与一个空小室(14)相邻,在将填充小室(13)和相邻的空小室(14)之间进行划分的肋部(12)的至少一个上形成脆弱部(15)。在脆弱部(15)断裂后,利用从填充小室(13)向空小室(14)流动的封入体(2)的流通阻力,可以进一步吸收冲击能量。
-
公开(公告)号:CN101342869B
公开(公告)日:2011-03-30
申请号:CN200810133176.9
申请日:2008-07-09
Applicant: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IPC: B60K3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37/00 , B60K2350/9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形成有凸出部(20)的中央组合板(2),凸出部(20)包括:上板(21),向车辆后侧延伸并布置在中央组合板的最上部;曲面板(22),与上板(21)的后部连接,以及,通过从连接部(24)开始进行弯曲,使曲面板(22)朝向车辆前侧;以及下板(23),与曲面板(22)连接,向前侧延伸并布置在上板(21)的车辆下侧。上板(21)和下板(23)形成为相应的壁厚(t1)和(t2)为均匀的厚度。使上板(21)的壁厚(t1)大于下板(23)的壁厚(t2)。曲面板(22)形成为,在曲面板(22)与上板21连接的部分(24)处,曲面板(22)的壁厚(t3)与上板(21)的壁厚(t1)相等,以及,从连接部(24)开始,随着更趋于接近下板(23),曲面板(22)的壁厚(t3)逐渐减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