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255109B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110475830.X
申请日:2021-04-29
Applicant: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针对高轨非零倾角卫星在轨健康监测轨道设计方法及系统,利用飞行器上携带的光学监测设备对我国高轨卫星进行观测,可实现对我国卫星的外观、姿态、轨位进行监测,同时对我国卫星附近的失效卫星以及空间碎片进行观测,防止发生碰撞。首先根据我国主要高轨卫星的集中区域来确定在轨健康监测飞行器的工作区域;监测过程中,飞行器利用轨道高度差进行漂移,根据监测飞行器携带的探测器监测范围,设计飞行器的部署轨道,确保可对区域内非0°倾角卫星实施健康监测;完成区域观测后,监测飞行器通过升轨或降轨的方式反向漂移,以实现对区域高轨卫星对地面和背地面的全面健康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3255109A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2110475830.X
申请日:2021-04-29
Applicant: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针对高轨非零倾角卫星在轨健康监测轨道设计方法及系统,利用飞行器上携带的光学监测设备对我国高轨卫星进行观测,可实现对我国卫星的外观、姿态、轨位进行监测,同时对我国卫星附近的失效卫星以及空间碎片进行观测,防止发生碰撞。首先根据我国主要高轨卫星的集中区域来确定在轨健康监测飞行器的工作区域;监测过程中,飞行器利用轨道高度差进行漂移,根据监测飞行器携带的探测器监测范围,设计飞行器的部署轨道,确保可对区域内非0°倾角卫星实施健康监测;完成区域观测后,监测飞行器通过升轨或降轨的方式反向漂移,以实现对区域高轨卫星对地面和背地面的全面健康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05512374B
公开(公告)日:2019-02-01
申请号:CN201510859259.6
申请日:2015-11-30
Applicant: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轨道面内自然伴飞条件下的卫星观测轨道设计方法,其包括:设计观测星的初始轨道,使其与目标星满足自然伴飞条件;初始时刻,设定目标星相对于观测星的视线方向为观测方向,观测星的姿态在绕飞过程中保持空间惯性定向;选择观测相机的视场角;确定观测方向与目标星连线夹角的长周期发散模型;根据长周期发散模型,调整所述观测星的姿态。本发明的卫星观测轨道设计方法可降低对观测星在空间绕飞轨道姿轨耦合的机动要求,控制系统和执行机构简单,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05512374A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申请号:CN201510859259.6
申请日:2015-11-30
Applicant: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3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轨道面内自然伴飞条件下的卫星观测轨道设计方法,其包括:设计观测星的初始轨道,使其与目标星满足自然伴飞条件;初始时刻,设定目标星相对于观测星的视线方向为观测方向,观测星的姿态在绕飞过程中保持空间惯性定向;选择观测相机的视场角;确定观测方向与目标星连线夹角的长周期发散模型;根据长周期发散模型,调整所述观测星的姿态。本发明的卫星观测轨道设计方法可降低对观测星在空间绕飞轨道姿轨耦合的机动要求,控制系统和执行机构简单,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16902226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793661.3
申请日:2023-06-30
Applicant: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舱外载人机动装置的自主驾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确定交会目标和交会时间,以时间为约束计算所需速度增量,进而驱动舱外载人机动装置的推力器实现移动;S2:待所述驱动舱外载人机动装置靠近所述交会目标后减速并相对静止;S3:再低速接近所述交会目标,直至到达所述交会目标。本发明具备自动驾驶功能,方便宇航员到预定区域;在宇航员操作过程中,舱外载人机动装置自动保持,可解放宇航员双手,同时提供稳定的姿态;具备防碰撞、推进剂不足告警功能,同时可在宇航员发生昏迷或丧失操作功能条件下,舱外载人机动装置自动返回,增加宇航员出舱活动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221049963U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320884640.8
申请日:2023-04-19
Applicant: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B64G1/60
Abstract: 一种舱外载人机动装置,适用于航天员出舱活动。本发明包括主构板、主构板两侧伸出的连杆以及空间作业功能模块;所述主构板一侧安装航天员生命维持系统;所述连杆安装在所述主构板另一侧,且其末端设有供航天员操作和控制位置和姿态的操纵手柄;所述空间作业功能模块安装在主构板上。MMU一个可由单人操作的背包式喷气机动装置,可支持宇航员离开航天器,自由在空间活动。本实用新型设计考虑人体工效学,方便宇航员操作,整体设计与布局考虑了导航相机以及发动机的布局。提高了航天员在舱外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活动范围以及舱外工作效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