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式自锁定接触器及其工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762023A

    公开(公告)日:2016-07-13

    申请号:CN201610271627.X

    申请日:2016-04-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H50/32 H01H50/3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式自锁定接触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上下位置布置有衔铁与电磁铁,所述衔铁与电磁铁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衔铁上设置有动触点连接器,所述动触点连接器上设置有动触点,所述机壳内设置有用以与动触点相接触的静触点,所述动触点连接器的至少一侧设置有三维寻迹轨道,所述三维寻迹轨道与机壳之间设置有挂针,所述挂针的一端与机壳相连接固定、另一端与三维寻迹轨道配合滑动以实现自锁与解锁的切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机械式自锁定接触器的工作方法。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成本低廉,易于拆装,工作可靠,能够实现接触器的自锁与解锁,且所述的接触器在工作期间不需要继续提供电源,高效节能。

    照明控制模组接触臂&电枢板

    公开(公告)号:CN101558695B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0780041223.0

    申请日:2007-11-09

    Inventor: B·T·麦科伊

    Abstract: 用于选择性地将电力从电源(104)切换到负载电路的控制模组,其包括外壳(110H)。外壳内的电动机械式致动器(130)具有活动插棒(132)。固定触点(136)固定地安装在外壳内并且与第一电端子(140)电连接。外壳中的导电接触臂(144)包括具有限定相对的第一和第二分支(164,166)的转折部(162)的伸长杆(160)。接触臂枢转式安装在外壳内且邻近转折部,并且与插棒(132)操作式连接从而可被选择性地定位。接触臂还包括邻近转折部的导体接头。第一分支包括用于选择性地电接触固定触点(136)的活动触点(138)。第二分支包括用户界面操作器。

    电子装置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201458C

    公开(公告)日:2005-05-11

    申请号:CN01102494.1

    申请日:2001-02-0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其具有一次侧电源供给回路、二次侧电源供给回路、控制系统回路、开关装置以及电容器。上述开关装置配置有操作部件以及驱动源,上述操作部件用于在仅可以通过手动方式实施导通/断开操作的手动导通/断开位置,以及可以通过自动方式实施导通/断开操作的自动导通/断开位置之间实施切换,从而可以对供给至一次侧回路的电力供给和阻断实施自动或手动操作。

    电磁继电器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540697A

    公开(公告)日:2004-10-27

    申请号:CN200410035073.0

    申请日:2004-04-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其具有不仅能够支持发光装置而且能够通过手工操作移动可动芯的支持件。在该电磁继电器中,通过线圈端子对线圈通电,以便对线圈块进行磁化和消磁并转动可动芯,从而通过移动可动触头部件来打开和关闭触头。该电磁继电器包括当对线圈端子通电时发光的发光装置和保持件,该保持件包括:用于支持发光装置的支持体;操作部分,通过该操作部分的按压操作直接对可动芯施压,从而利用该操作部分移动可动芯;以及,弹性臂部分,其连接所述支持体和所述操作部分,并通过所述操作部分的按压操作弹性变形。

    电磁继电器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68113C

    公开(公告)日:2004-09-22

    申请号:CN00123899.X

    申请日:2000-08-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H50/326

    Abstract: 一种电磁继电器,包含:铁芯;衔铁部分;接触点部分;一个开关,具有一个操作部分,延伸到与按压方向相交的方向,当衔铁未被激励时,通过按压所述操作部分从而使接触点部分与其结合部分接触及与其结合部分分离;及壳,具有一个与操作部分相对的相对部;及接触部分,设置在操作部分和相对部分中的至少一个部分中,并向着另外一个突出,当未按压下操作部分时,接触部分与上述的操作部分和相对部分中的另外的一个相接触。

    用于电源的自动转接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8856C

    公开(公告)日:2004-05-05

    申请号:CN01125808.X

    申请日:2001-08-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J9/06 H01H50/326 H01H51/12 H01H2300/018

    Abstract: 在用于电源的自动转接装置中,设计成自动转接系统,用于将电力以这种方式加到电负载上,以便在正规电源系统发生电力故障时,将来自机动发电机的电力输出加到电负载上,安装一个往复式转动件,用于在一第一转动位置和第二转动位置之间进行旋转运动,在上述第一转动位置中,它能使共用触点导电连接到第一单个触点上,而在第二转动位置中,它能使共用触点导电连接到第二单个触点上。第一和第二螺线管能施加电磁力,用于驱动往复式转动件朝向第一和第二转动位置的其中之一位置,每个螺线管都包括一个插棒式铁心,该插棒式铁心具有一个操作部分,该操作部分能从外部按入插棒式铁心,因而能进行操作人员的手动开关。

    电子装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309449A

    公开(公告)日:2001-08-22

    申请号:CN01102494.1

    申请日:2001-02-0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其具有一次侧电源供给回路、二次侧电源供给回路、控制系统回路、开关装置以及电容器。上述开关装置配置有操作部件以及驱动源,上述操作部件用于在仅可以通过手动方式实施导通/断开操作的手动导通/断开位置,以及可以通过自动方式实施导通/断开操作的自动导通/断开位置之间实施切换,从而可以对供给至一次侧回路的电力供给和阻断实施自动或手动操作。

    推力反向器的第三锁定组件

    公开(公告)号:CN103492676B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280019877.4

    申请日:2012-04-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涡轮喷气发动机机舱的推力反向器的所谓第三锁定组件,所述锁定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所谓的第三锁(1),其与至少一个一次控制线路(2)相关联,该一次控制线路(2)一方面包括至少一个机电控制装置(3),以及另一方面包括连接到所述机电控制装置的供电线路(4),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二次控制线路(20),该二次控制线路一方面包括至少一个机电控制装置(30),以及另一方面包括供电线路(40),该供电线路(40)连接到所述机电控制装置并独立于所述一次控制线路的供电线路,该二次控制线路中还设有至少一个手动控制开关(50)。

    具有超行程调整的继电器

    公开(公告)号:CN101884079A

    公开(公告)日:2010-11-10

    申请号:CN200880118840.0

    申请日:2008-12-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H50/34 H01H1/48 H01H50/326 H01H50/642

    Abstract: 一种电磁继电器(10),具有超行程调整以设置触点装置(12)中的间隙。电枢(16)由继电器线圈(14)促动并链接到推动器(18),以驱动推动器(18)来操作触点系统(14)。推动器(18)包括邻近电枢(16)设置在推动器(18)上的狭槽中的旋转刻度盘(30)。旋转调整件(30)增加或减小触点(22,24)的间隙以提供超行程调整。推动器(18)包括分叉的尖齿,其限定用于接收电枢联动装置和旋转调整件(30)的狭槽。旋转调整件(30)包括头部和从头部下垂的柱部。柱部设置在狭槽内,并且头部与电枢联动部接触。旋转调整件(30)设置前边缘和电枢(16)之间的距离,以实现期望的用于触点装置(12)的超行程。

    一种工业用交、直流继电器的按钮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0592449C

    公开(公告)日:2010-02-24

    申请号:CN200710009098.7

    申请日:2007-06-12

    Inventor: 谭忠华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H50/326 H01H50/6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业用交、直流继电器的按钮系统,包括一外壳、一按钮、一驱动块、一动作指示板、一机芯推动块,且外壳包括盖板、壳体,盖板和壳体之间固定相连接,外壳盖板上至少设有一可提供按钮进行扳动动作的开口,按钮通过横轴枢接在外壳的上端,驱动块安装在外壳内,驱动块的尾端与按钮的触动部相抵靠,动作指示板枢接在外壳内,作指示板的上端部与驱动块的直条状驱动臂的前端相抵靠,下端部与机芯推动块相配合。该按钮机构自成系统,可与不同规格的继电器机芯组合,以快速提供多种规格产品,从而降低生产制造成本。由于将外壳分解成盖板、壳体两个零件,降低了零件的制造难度,同时提高了结构的强度、可靠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