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120646B
公开(公告)日:2020-09-11
申请号:CN201910435671.3
申请日:2019-05-23
Applicant: 长江大学
IPC: H02G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缆支架,包括:钢梁,包括方形钢和两个异型钢,两个异型钢之间形成滑道;电缆夹具,包括连接部和夹部,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滑道的宽度,夹部具有向远离方形钢方向弯曲的形状;螺栓,螺栓将连接部滑动连接在滑道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高电缆支架整体的强度与刚度,适用于电缆本体尺寸大,自重大的电缆体系;相比普通的方形截面电缆支架,增加异型钢后有更高的抗扭刚度,能够适应有较大侧应力的情况,避免产生过大的扭转;设置了滑道给予螺栓移动空间,相比普通形式截面电缆支架需要设置螺栓孔,能够避免电缆的侧向膨胀所引起的应力集中,避免对截面的削弱。且安装电缆夹具较为方便,一定程度上缩短工期。
-
公开(公告)号:CN109553343A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811425094.1
申请日:2018-11-27
Applicant: 长江大学
IPC: C04B28/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高温混凝土材料,其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水泥351~450份、骨料1443~1850份、碳纤维3.5~4.5份和纳米二氧化硅7~9份。本发明采用水泥和骨料作为耐高温混凝土的主要材料,加入碳纤维和纳米二氧化硅,各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碳纤维的加入有效连接起混凝土基体中的孔洞,纳米二氧化硅改善了碳纤维的疏水性问题,增强了碳纤维混凝土基体之间的界面强度和密实度,同时也减小了混凝土基体中气泡的直径,与传统混凝土材料相比,在承受高温的情况下其力学性能更佳。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耐高温混凝土材料的制备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8678282A
公开(公告)日:2018-10-19
申请号:CN201810440846.5
申请日:2018-05-10
Applicant: 长江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C3/34 , C04B28/00 , C04B14/02 , C04B18/08 , C04B2103/006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T形钢管及T形钢管再生混凝土组合柱,其包括配合组装的U型管和C型管,U型管和C型管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定位设置,其中第一连接部垂直设置在所述U型管中相对平行设置的两侧壁之间,第二连接部一端与第一连接部垂直连接设置,另一端与C型管端口相对设置的管壁垂直连接设置。通过设置由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构成的组装节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对钢管内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改善了组合柱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另外,通过合理设置再生骨料的取代率和外加剂比例,增强了再生混凝土的承载能力,使其与T形钢管组合而成的T形钢管再生混凝土组合柱,既能够满足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又能够节约资源。
-
公开(公告)号:CN110453790A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910674785.3
申请日:2019-07-25
Applicant: 长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合型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梁柱连接节点,用于第一方形钢管混泥土柱、第二方形钢管混泥土柱以及H型钢梁之间的连接,包括一混泥土柱连接机构、一钢梁连接机构和多个高强螺栓,所述混泥土柱连接机构包括一连接件、两个盖板和多个节点加劲肋,两个所述盖板平行设置且相背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方形钢管混泥土柱和第二方形钢管混泥土柱相连接、相对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的上下两侧相连接;所述钢梁连接机构包括两个槽型连接板和两个钢梁连接板;多个所述高强螺栓分别沿所述盖板外缘均匀布置,多个所述高强螺栓穿过所述盖板和连接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材料用量多、结构复杂、组装过程复杂,抗震性能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364972A
公开(公告)日:2019-10-22
申请号:CN201910510278.6
申请日:2019-06-13
Applicant: 长江大学
IPC: H02G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件,包括:连接套筒、固定板,所述连接套筒与所述固定板垂直固定,所述固定板与所述连接套筒的接触面的四周设有一圈用于固定下部托架梁的插接槽,所述固定板包括固定板本体及固定板啮齿垫块,所述固定板啮齿垫块卡合在所述固定板本体上,所述固定板本体上的螺孔与所述固定板啮齿垫块上的螺孔重合。本发明所述的连接件,在套筒的四周设有插接槽,下部托架梁与连接套筒过瘾配合下部托架梁的端部插入插接槽内这样的固定方式使下部托架梁与所述固定板结合面更大,所述插接槽对所述下部托架梁实现限位,从而使之间固定得更加牢固。
-
公开(公告)号:CN108756411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541702.9
申请日:2018-05-30
Applicant: 长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树状柱的偏心支撑结构,其通过在工字型截面支撑梁与工字型变截面梁之间增设第一槽钢支撑梁,并在第一槽钢支撑梁与工字型变截面梁之间增设第二槽钢支撑梁,使所述第一槽钢支撑梁与所述工字型截面支撑梁与工字型变截面梁组成三角稳固结构,所述第二槽钢支撑梁与所述第一槽钢支撑梁与工字型变截面梁组成三角稳固结构,从而形成一树状柱支撑结构,其经过多级分叉转换,用较小的杆件形成较大跨度空间,通过所述树状柱支撑结构与工字型变截面梁相连接,使得非耗能梁段与柱的连接节点同工字型截面支撑协同变形,能够承担部分非耗能梁端的受力,保证非耗能梁端的安全,且受力合理,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可以有效消耗地震能量。
-
公开(公告)号:CN110453851A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910663985.9
申请日:2019-07-23
Applicant: 长江大学
IPC: E04C3/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钢管混凝土柱,包括:钢管及塑料管,所述塑料管内置于所述钢管,且所述塑料管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钢管的内周面,所述塑料管内填充有海砂混凝土。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钢管混凝土柱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塑料管嵌入钢管;步骤2,将海砂混凝土浇灌至所述塑料管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该钢管混凝土柱中所述塑料管阻挡了海沙混凝土与所述钢管接触,从而避免了所述钢管受到所述海沙混凝土的腐蚀,使得海沙能够与钢管相结合,可以有效解决沿海地区河沙缺乏的问题,而且可以解决钢管混凝土柱在海洋环境,酸性环境,氯离子环境中的耐腐蚀性问题,有利于节约现有资源,发掘尚未能大量利用的海沙资源。
-
公开(公告)号:CN110404560A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910664058.9
申请日:2019-07-23
Applicant: 长江大学
IPC: B01J27/04 , B01J37/08 , B82Y30/00 , B82Y40/00 , A62D3/17 , A62D101/26 , A62D10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能球磨法制备TiO2/CdS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TiO2粉末与CdS粉末烘干后,按质量比为15~35:85~65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粉末,将混合粉末、无水乙醇和氧化锆球磨珠在转速为400~800r/min下球磨2~8h,收集球磨产物,并将产物烘干,得到一次球磨粉体;(2)将一次球磨粉体、无水乙醇和氧化锆球磨珠在转速为200~600r/min下球磨2~6h,收集球磨产物,并将产物烘干,得到二次球磨粉体;(3)将二次球磨粉体在400~600℃煅烧2~4h,得到目标产物。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产率高,原料价廉易得,对设备的要求较低,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8755936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540637.8
申请日:2018-05-30
Applicant: 长江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B1/18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方钢管结构与型钢混凝土梁的节点榫卯结构及方法,使两条型钢混凝土梁通过所述对接凹槽上下垂直对接设置,形成型钢混凝土梁连接体,两条方钢管结构分别上下对接型钢混凝土梁连接体,上、下方钢管的方钢凹槽分别与型钢上下两侧的型钢凹槽对接设置,形成节点榫卯结构。通过节点榫卯结构的巧妙搭接实现型钢混凝土结构梁与方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并提高了节点转接件的抗弯和抗扭强度,防止节点转接件发生弯曲和扭转变形。同时通过向上、下方钢管结构的矩形型腔相连通形成一体化矩形型腔中浇筑混凝土形成方钢管约束混凝土柱,用以将节点榫卯结构包裹在混凝土中,形成抗弯、抗扭能力较强的混凝土柱节点,保证节点榫卯结构的稳固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436850A
公开(公告)日:2019-11-12
申请号:CN201910756644.6
申请日:2019-08-16
Applicant: 长江大学
IPC: C04B28/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见光响应的改性光催化新型混凝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建筑混凝土材料技术领域。该可见光响应的改性光催化新型混凝土材料具有光谱响应范围较宽、降解大气污染物和室内甲醛的特点,通过纳米二氧化钛的光电转化和光催化作用,能有效净化室内甲醛和大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通过添加窄带系半导体硫化镉,增强了材料的太阳光的吸收系数,提高了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能和光电转换效率,解决了现有光催化混凝土材料存有的光谱响应范围较窄的问题,满足了建筑领域的生产需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