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向流斜板沉淀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157304B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310129059.6

    申请日:2013-04-15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向流斜板沉淀装置,包括同心的内圆筒和外圆筒,在内、外圆筒之间围成的区域的中上段位置设斜板沉淀区和集水区,所述斜板沉淀区内均匀布置有一圈斜板,斜板固定在集水区的外壁和外圆筒的内壁上;在集水区的外壁上对应相邻两斜板的末端之间的位置设有小孔或环形槽,连通斜板沉淀区和集水区,斜板倾斜角度为30~45°。为了使泥水更好的分离,在两斜板之间设置一定倾斜角度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挡板。本发明的同向流斜板沉淀在圆筒内发生,同向流沉淀的集水装置构造简单,集水装置不占有效的沉淀空间,有效沉淀面积大,表面负荷高,配集水均匀,无死水区,泥水分离效果好,沉淀效果好,污泥浓缩效果好,安装方便等。

    同向流斜板沉淀的一体化净水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3172155A

    公开(公告)日:2013-06-26

    申请号:CN201310129064.7

    申请日:2013-04-15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向流斜板沉淀的一体化净水设备,其主体为同心分隔为内、中、外三层圆筒体,分为絮凝区、过滤区和同向流斜板沉淀区。同向流斜板沉淀区上段为配水区,中段为斜板组区,下端为污泥浓缩室。在的配水区和斜板组区与过滤区之间设置有集水区,集水区底部分别通过小孔与斜板组区和过滤区连通。斜板组区内均匀布置有一圈斜板,斜板的倾斜角度为θ=30~45°,在集水区的底部对应两相邻斜板的末端之间的位置设置小孔连通斜板组区和集水区。本发明把同向流斜板沉淀技术运用到一体化净水设备中,把絮凝、同向流斜板沉淀和过滤结合在一起,既独立又协同地完成处理过程,使三者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点,处理效果好,紧凑合理,占地少,便于安装。

    一种防城市输配水管网系统二次污染的排气阀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606792A

    公开(公告)日:2012-07-25

    申请号:CN201210099110.9

    申请日:2012-04-06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排气阀系统构造,具体指一种防城市输配水管网系统二次污染的排气阀系统;本发明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电磁阀、安装在排气阀井内侧壁上液位检测装置及分别与所述电磁阀和液位检测装置电连接自动控制系统,所述自动控制系统根据所述液位检测装置的液位信号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启或关闭;本发明解决了排气阀开启时,排气阀井中的积水进入城市输配水管网系统,对饮用水造成二次污染的技术问题;自动控制系统根据液位检测装置的液位信号关闭电磁阀,进而达到关闭排气阀的效果,排气阀井中的水进入城市输配水管网系统,防止对对饮用水造成二次污染。

    具有强化絮凝功能的一体化沉淀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327530A

    公开(公告)日:2016-02-17

    申请号:CN201510904370.2

    申请日:2015-12-0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强化絮凝功能的一体化沉淀装置,装置最外环工作区是第一絮凝区,装置中心是第二絮凝区,在两个絮凝区之间构成沉淀区。第一絮凝区被分割为多段,内设促进絮体形成的微絮凝扰流孔板;第二絮凝区底部直径略小于上部,不仅保证絮体稳定而且增加了储泥区;沉淀区安装有斜板,斜板沉淀区内侧清水通过集水孔进入集水槽,在出水堰顶部设置自由出流收集清水。本发明是在圆形沉淀设备絮凝过程中采用絮凝扰流板水力搅拌方式,结合斜板沉淀,使装置在投药量较小、原水负荷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形成的絮体较大,密实度较高,各指标去除率明显高于常规工艺;而且整体体积明显减小、设备高度明显降低、单位水量制水成本明显降低。

    一种测定聚丙烯酰胺类物质中丙烯酰胺单体残留量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262055A

    公开(公告)日:2011-11-30

    申请号:CN201110031543.6

    申请日:2011-01-2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测定聚丙烯酰胺类物质中丙烯酰胺单体残留量的方法,可以简化操作步骤、降低操作费用,实现丙烯酰胺单体残留量的规模化分析。随着化学计量学的发展与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现已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但尚未被应用于聚丙烯酰胺类物质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本发明以近红外光谱分析仪为测量工具,来分析聚丙烯酰胺类物质中丙烯酰胺单体的残留量,能有效减少测定过程中的劳动量,降低操作费用,提高工作效率。本发明具有快速、准确、操作简便、费用低、不消耗任何试剂和标准物质等优点,可以成为聚丙烯酰胺类物质质量控制中丙烯酰胺单体残留量测定的重要方法。

    管/筒式泥渣内回流泥水高效分离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218234A

    公开(公告)日:2011-10-19

    申请号:CN201110080437.7

    申请日:2011-03-3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用于村镇供水的小型高效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机械絮凝区和水力絮凝区、沉淀区、活性泥渣浓缩区、活性泥渣内回流管/筒、叶轮提升装置、进出水系统以及排泥系统等。本装置主体结构以三层同心圆筒为主,内筒为机械絮凝区,中部设有叶轮提升装置,可通过底部中心处设置的内回流管/筒提升浓缩室底部活性泥渣至机械絮凝区,内筒与中筒之间为水力絮凝区,设置孔板,中筒与外筒之间为沉淀区,设置单叶单曲回转斜板,设备底部为泥渣浓缩室。本装置具有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占地面积省、机械絮凝区、回流量易调节、能耗低、出水水质好等优点,极具推广价值。

    一种初期雨水弃流装置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660319B

    公开(公告)日:2011-02-02

    申请号:CN200910191015.X

    申请日:2009-09-28

    Applicant: 重庆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20/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其主要由汇水室、弃流隔断、弃流通水管、水流控制机构、弃流前室、弃流后室、分流溢流堰、分流导流室、延时自动排空机构等构成。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装置可将污染程度较大的初期雨水与清洁的后期雨水有效分离,具有构造优化,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节省占地,无能耗,无需人员操作,自动化程度高,管理方便等优点。

    一种有机-无机杂化絮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351047B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310326604.0

    申请日:2013-07-3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有机-无机杂化离子键高效絮凝剂,其是在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聚合的过程中加入引发剂过硫酸铵,使得合成的聚合物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分子链端带有硫酸根,其与带正电荷的羟基铝离子以离子键的形式键合,得到PAC-PDMDAAC有机-无机杂化离子键高效絮凝剂,使其充分发挥PAC优异的电中和能力以及PDMDAAC的吸附架桥作用。在水处理过程中,PAC-PDMDAAC杂化絮凝剂投药量少,形成的絮体大而密实,絮体沉降快,使得水处理效率显著提高。

    管/筒式泥渣内回流泥水高效分离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218234B

    公开(公告)日:2013-01-23

    申请号:CN201110080437.7

    申请日:2011-03-3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用于村镇供水的小型高效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机械絮凝区和水力絮凝区、沉淀区、活性泥渣浓缩区、活性泥渣内回流管/筒、叶轮提升装置、进出水系统以及排泥系统等。本装置主体结构以三层同心圆筒为主,内筒为机械絮凝区,中部设有叶轮提升装置,可通过底部中心处设置的内回流管/筒提升浓缩室底部活性泥渣至机械絮凝区,内筒与中筒之间为水力絮凝区,设置孔板,中筒与外筒之间为沉淀区,设置单叶单曲回转斜板,设备底部为泥渣浓缩室。本装置具有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占地面积省、机械絮凝区、回流量易调节、能耗低、出水水质好等优点,极具推广价值。

    泵吸式泥渣外回流高效澄清池

    公开(公告)号:CN102179073A

    公开(公告)日:2011-09-14

    申请号:CN201110080435.8

    申请日:2011-03-3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泵吸式泥渣外回流高效澄清池,包括絮凝区、沉淀区、污泥浓缩区、活性泥渣回流系统、进出水系统以及排泥系统等。其主体结构以两层同心圆筒为主,内筒以内为絮凝区,内筒与外筒之间为沉淀区,底部为污泥浓缩区。絮凝区分为四段扇形絮凝区,进水管与第一扇形絮凝区连接,水流依次流经四段扇形絮凝区,最后进入沉淀区进行泥水分离,分离后的清水上升进入集水渠收集排出,泥渣则依靠自身重力进入底部污泥浓缩室进行浓缩,经过浓缩后的活性泥渣具有较高的浓度,利用外部污泥泵输送泥渣回流到第一扇形絮凝区中与原水混合絮凝,充分发挥其活性,对水进行澄清,同时,其回流量可方便、精确的通过污泥泵配置及活性泥渣回流管上的阀门进行调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