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10567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391286.0
申请日:2024-10-08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H04B7/185 , H04L47/6275 , H04L47/7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多端口动态分配共享多队列的宽带卫星星载交换系统,包括:输入处理单元,用于接收多端口的星载数据,并对星载数据进行缓存调度;输出处理单元,用于接收输入处理单元的输出的数据,传递给对应端口输出;输入处理单元包括若干输入处理子单元,输入处理子单元包括:星载数据合路处理模块,用于获取对应端口输入的星载数据,对星载数据进行检测及合路处理;多端口动态分配共享多队列模块,用于合路处理后的星载数据,根据缓存状态分配星载数据;数据块处理模块,用于对分配的星载数据进行分块处理和信息提取,得到星载数据块、目的端口和优先级信息;队列缓存调度模块,用于根据目的端口和优先级信息对星载数据进行缓存和调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687463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694493.9
申请日:2023-12-1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双自由度H2控制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压跟踪方法,针对传统的PID控制器为低阶控制器,对闭环WPT系统零极点分布的影响有限,其动态性能受到限制,该方法基于双自由度H2控制,包括步骤:建立WPT系统的大信号模型;采样WPT系统的输出信号对大信号模型进行辨识,得到系统的辨识模型GW(s),s为拉普拉斯算子;基于辨识模型GW(s)构建闭环WPT系统控制模型,基于闭环WPT系统控制模型获取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基于闭环WPT系统控制模型构建评价函数;求取控制器K(s)。本发明采用高阶的H2控制器,基于系统模型计算出最优控制器,可以显著提升系统跟踪参考信号的性能,满足负载侧不断变化的功率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6577831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573396.8
申请日:2023-05-22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1V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阵列式线圈的水下机器人检测方法及系统,属于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检测技术领域,将多个检测线圈组合形成阵列式检测线圈组,沿着水下机器人的预设运动轨迹按预定位置设置至少两个阵列式检测线圈组,每个检测线圈上均连接有阻抗变化检测电路,利用双阵列式检测线圈可以确定水下机器人相对于线圈的位置,能够辨别水下机器人的不同型号的不同直径大小,能够监测水下机器人是否发生偏移,同时可以确定水下机器人此时的速度,以更好地调整水下机器人的位姿情况,且均匀排列对称分布可以更好地减小测量误差,保证水下机器人安全稳定的进入充电装置,避免充电装置和水下机器人的损坏。
-
公开(公告)号:CN116365731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310218994.3
申请日:2023-03-07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WPT)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共面双线圈耦合机构的远距离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的共面双线圈耦合机构包括原边共面线圈和副边共面线圈;原边共面线圈包括方形线圈L1和方形线圈L2,方形线圈L2放置在方形线圈L1正中并与之共面;副边共面线圈包括方形线圈L3和方形线圈L4,方形线圈L4放置在方形线圈L3正中并与之共面。该耦合机构在一次侧的同一平面和二次侧的同一平面上各增加了一个无源线圈,可提高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传输距离,该耦合机构不占用功率传输空间,并在几百千赫的工作频率范围内实现大功率传输,比双线圈耦合结构具有更强的耦合能力和更低的线圈自感应电压,适用于长距离无线电能传输。
-
公开(公告)号:CN116566072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538197.3
申请日:2023-05-12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H02J50/12 , H02J50/40 , H02M7/5387 , H02M7/5395 , H02M1/088 , H02M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基于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的多负载MC‑WPT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采用无模型自适应控制器根据当前时刻和前一时刻的用电设备采样电压,以及当前时刻和前一时刻的原边电能变换装置中高频逆变模块的移相角,计算下一时刻高频逆变模块的移相角并发送至高频逆变模块,以此实现闭环控制直至N个用电设备的电压均达到其期望电压。接收线圈在一定范围内的移动产生互感和耦合系数变化会导致充电功率的波动以及效率的降低,采用无模型自适应控制可以避免复杂的模型建立,仅仅依靠系统的I/O数据建立系统的控制模型后,可以解决传统PID无法解决的多变量控制问题,扩展传能空间范围、提升传能的灵活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