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904343B
公开(公告)日:2014-12-17
申请号:CN201210392859.2
申请日:2012-10-16
Applicant: 贵州电力试验研究院 , 上海智光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IPC: H02J1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布式多智能体的状态监测系统及方法。其系统包括多智能体网络、若干个分别与多智能体网络连接的状态监测智能体,每个状态监测智能体均包括智能规约接收模块、信息粗糙处理模块、人工智能推理模块、智能协同工作模块及智能状态监测模块,智能规约接收模块与信息粗糙处理模块连接,智能状态监测模块分别与信息粗糙处理模块、人工智能推理模块、智能协同工作模块连接,智能协同工作模块与多智能体网络连接。本发明将现有孤岛式的状态监测模式变成网络式的状态监测模式,以实现将整个电网和各个变电站的在线监测有机整合来全面、准确实现对变电站一次设备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
-
公开(公告)号:CN102904343A
公开(公告)日:2013-01-30
申请号:CN201210392859.2
申请日:2012-10-16
Applicant: 贵州电力试验研究院 , 上海智光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IPC: H02J1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布式多智能体的状态监测系统及方法。其系统包括多智能体网络、若干个分别与多智能体网络连接的状态监测智能体,每个状态监测智能体均包括智能规约接收模块、信息粗糙处理模块、人工智能推理模块、智能协同工作模块及智能状态监测模块,智能规约接收模块与信息粗糙处理模块连接,智能状态监测模块分别与信息粗糙处理模块、人工智能推理模块、智能协同工作模块连接,智能协同工作模块与多智能体网络连接。本发明将现有孤岛式的状态监测模式变成网络式的状态监测模式,以实现将整个电网和各个变电站的在线监测有机整合来全面、准确实现对变电站一次设备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
-
公开(公告)号:CN202275308U
公开(公告)日:2012-06-13
申请号:CN201120359244.0
申请日:2011-09-23
Applicant: 贵州电力试验研究院 , 上海智光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5B19/418 , H04L29/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90/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线监测系统中基于IEC61850标准的通信对象服务器,该装置由CPU单元、电源单元、4路异步串口单元、4路以太网口单元、硬件看门狗单元、GPS模块单元组成,其中电源单元与CPU单元、GPS模块单元相连提供工作电源;CPU单元与4路以太网口单元、4路异步串口单元相连接;CPU单元通过总线与GPS模块单元相连接;CPU单元通过总线与硬件看门狗单元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实现标准化与安全性的有机统一,从整体上协调、合理科学地利用,使变电站内异构、孤立的子系统从整体上协调、合理科学地利用,并统一制定各子系统的功能规范和技术要求;统一对外通信硬件接口,统一对外发布生产及管理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03337876B
公开(公告)日:2016-05-25
申请号:CN201310257148.9
申请日:2013-06-26
Applicant: 贵州电力试验研究院
IPC: H02J3/3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6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伏发电系统并、离网控制结构及操作方法,它是在下述连接中安装控制开关,其连接为:串、并联后的一组以上光伏阵列组件通过DC/DC充电装置分别连接储能装置和双向逆变器,双向逆变器与交流母线连接,在交流母线上连接有电网和负载;其控制用开关接入点分别为:位于光伏阵列组件与DC/DC充电装置之间的QF5,位于DC/DC充电装置与双向逆变器之间的QF3,位于储能装置与双向逆变器之间的QF4,位于双向逆变器与交流母线之间的QF2,位于电网与交流母线之间的QF1;位于负载与交流母线之间的QF6。本发明可避免因人为误操作使光伏发电系统和电网之间出现非同期并网、反送电,同时可以避免负载供电间断,还有利于光伏发电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02721855B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210181999.5
申请日:2012-06-05
Applicant: 贵州电力试验研究院
IPC: G01R19/165 , G01R19/00 , G01R2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泄漏电流、脉冲电流测量功能的电网过电压传感器,包括电压采集单元(A)、泄漏电流采集单元(B)和脉冲电流采集单元(C),三部分均采用同轴圆柱形状,按照从上到下的方式依次通过螺纹旋转固定;本发明通过将泄漏电流、脉冲电流和过电压测量单元三者集成在一起,极大地扩展了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同时扩展方便、安装简单,能够实现多参量高精度、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稳定度的测量,以满足后续过电压监测系统及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的需要。
-
公开(公告)号:CN104077726A
公开(公告)日:2014-10-01
申请号:CN201410253600.9
申请日:2014-06-10
Applicant: 贵州电力试验研究院 , 武汉康普常青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电线路凝冻趋势分布图绘制方法,本发明的主要内容是基于气象台提供的气象站点在未来24、48、72小时内预报的气象要素数据基础上,通过构建气象预报要素值与凝冻趋势等级的关系模型,得到各个站点的凝冻趋势等级,然后利用这些数据采用GIS插值算法生成凝冻趋势分布图。采用本方法绘制的凝冻趋势分布图,能预报未来24、48、72小时内所有区域的凝冻趋势,为电网覆冰期内的防冰抗冰工作提供预警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03337876A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310257148.9
申请日:2013-06-26
Applicant: 贵州电力试验研究院
IPC: H02J3/3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6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伏发电系统并、离网控制结构及操作方法,它是在下述连接中安装控制开关,其连接为:串、并列后的一组以上光伏阵列组件通过DC/DC充电装置分别连接储能装置和双向逆变器,双向逆变器与交流母线连接,在交流母线上连接有电网和负载;其控制用开关接入点分别为:位于光伏阵列组件与DC/DC充电装置之间的QF5,位于DC/DC充电装置与双向逆变器之间的QF3,位于储能装置与双向逆变器之间的QF4,位于双向逆变器与交流母线之间的QF2,位于电网与交流母线之间的QF1;位于负载与交流母线之间的QF6。本发明可避免因人为误操作使光伏发电系统和电网之间出现非同期并网、反送电,同时可以避免负载供电间断,还有利于光伏发电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03149154A
公开(公告)日:2013-06-12
申请号:CN201310065433.0
申请日:2013-03-01
Applicant: 贵州电力试验研究院
IPC: G01N21/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绝缘子污秽监测方法,该方法是在绝缘子上设置光纤,在光纤上连接信号输出及信号接收测比装置,并抛去光纤外包层,利用污秽粘在光纤表面时能够影响光纤内的光强来测定粘覆在绝缘子上的绝缘污秽度。本发明在绝缘子上设置剥皮后裸露的光纤,在随绝缘子使用的过程中,裸露光纤也会随之粘覆污秽,这样就会影响光纤的光强,从而可利用光强的变化来测定粘覆在绝缘子上的绝缘污秽度,相对现有的盐密监测方法,利用光强可直接监测带电绝缘子表面的污秽状况,又对绝缘子的绝缘性能和爬距不会产生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3020431A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210501623.8
申请日:2012-11-29
Applicant: 贵州电力试验研究院 ,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IPC: G06F19/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浸式变压器状态评价的建模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根据油浸式变压器的状态量扣分标准按计算因子层、扣分公式层、部件分类层和设备层依次建立N:1所属关系的数据模型;2)根据计算因子判断扣分公式是否成立,根据扣分公式统计累加出部件扣分值,根据部件扣分值分析出部件状态等级,设备状态等级为部件状态等级最大值。本发明同时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变压器的评价系统。本发明通过对给定的油浸式变压器状态量扣分标准进行分类分层建模,按层由低到高依次计算统计,根据各分类扣分评估变压器状态等级,为变压器状态检修提供依据,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579747B
公开(公告)日:2016-09-14
申请号:CN201410750480.3
申请日:2014-12-10
Applicant: 贵州电力试验研究院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布式电力设备仿真中的模型数据快速传输方法,首先构建分布式电力设备仿真系统中各个站点的网络拓扑图,然后获取各个站点间数据传输平均时间,采用Dijkstra’s算法生成以目标站点为根节点的最短路径树,接下来生成仿真模型的结构树,再分析各个站点中包含的目标中需要的子模型,并构成子模块传输候选表,最后基于该表以及模型结构树,从叶子节点开始按照传输时间由小到大进行子模块传输路径规划,实现电力设备仿真模型的分布式快速传输。本发明方法大大提高了分布式仿真系统中的模型传输效率,缩短模型网络传输时间,从而保证仿真效果与连续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