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电路和模数转换器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512906B

    公开(公告)日:2011-07-27

    申请号:CN200780032840.4

    申请日:2007-09-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3M1/0863 H03M1/0682 H03M1/141 H03M1/205 H03M1/365

    Abstract: 一种折叠电路和模数转换器,其中,对于小信号的响应被改善,时钟信号的负荷可以被减轻,并且电路面积的增加可以被防止。该电路包括:参考电压生成电路,该参考电压生成电路生成多个不同电压作为参考电压;多个放大电路,该多个放大电路将模拟输入电压和多个参考电压之间的差分电压转换为差分电流,并输出这些差分电流。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被交替连接。每个放大电路利用具有共源共栅输出晶体管(145、146)的差分放大器电路来构成。与控制时钟同步接通的开关(144)被设置在共源共栅输出晶体管(145、146)的源极之间。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80498C

    公开(公告)日:2004-12-15

    申请号:CN01142412.5

    申请日:2001-09-30

    Abstract: 包含橄榄石结构化合物为阴极活性材料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负载特性和电池性能被改善。为此,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含具有阴极活性材料层的阴极,该阴极活性材料包含通式LixFe1-yMyPO4的化合物,M是Mn、Cr、Co、Cu、Ni、V、Mo、Ti、Zn、Al、Ca、Mg、B和Nb中的至少一种,0.05≤x≤1.2,0≤y≤0.8;具有包含阳极活性材料的阳极活性材料层的阳极;非水电解质。其中,阴极活性材料层厚为25~110μm。如果阴极活性材料层形成在阴极集电体各表面上,其厚度之和是50~220μm。非水电解质可以是液基电解质或聚合物电解质。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349266A

    公开(公告)日:2002-05-15

    申请号:CN01142412.5

    申请日:2001-09-30

    Abstract: 包含橄榄石结构化合物为阴极活性材料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负载特性和电池性能被改善。为此,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含具有阴极活性材料层的阴极,该阴极活性材料包含通式LixFe1-yMyPO4的化合物,M是Mn、Cr、Co、Cu、Ni、V、Mo、Ti、Zn、Al、Ca、Mg、B和Nb中的至少一种,0.05≤x≤1.2,0≤y≤0.8;具有包含阳极活性材料的阳极活性材料层的阳极;非水电解质。其中,阴极活性材料层厚为25~110μm。如果阴极活性材料层形成在阴极集电体各表面上,其厚度之和是50~220μm。非水电解质可以是液基电解质或聚合物电解质。

    折叠电路和模数转换器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512906A

    公开(公告)日:2009-08-19

    申请号:CN200780032840.4

    申请日:2007-09-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3M1/0863 H03M1/0682 H03M1/141 H03M1/205 H03M1/365

    Abstract: 一种折叠电路和模数转换器,其中,对于小信号的响应被改善,时钟信号的负荷可以被减轻,并且电路面积的增加可以被防止。该电路包括:参考电压生成电路,该参考电压生成电路生成多个不同电压作为参考电压;多个放大电路,该多个放大电路将模拟输入电压和多个参考电压之间的差分电压转换为差分电流,并输出这些差分电流。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被交替连接。每个放大电路利用具有共源共栅输出晶体管(145、146)的差分放大器电路来构成。与控制时钟同步接通的开关(144)被设置在共源共栅输出晶体管(145、146)的源极之间。

    正极活性材料和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01138111A

    公开(公告)日:2008-03-05

    申请号:CN200680007686.0

    申请日:2006-0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负荷特性、低温特性和高温循环特性改善的电池。具体公开了包含由LiaCoxMIyMIIzO2(其中MI表示选自Al、Cr、V、Mn和Fe的至少一种元素;MII表示Mg和Ca的至少一种;和0.9≤a≤1.1,0.9≤x<1,0.001≤y≤0.05,0.001≤z≤0.05且x+y+z=1)表示的锂钴复合氧化物且进一步包含Zr作为副组分的正极(13)。Zr含量与锂钴复合氧化物中Co的比(Zr/Co)不小于0.01摩尔%且不大于10摩尔%。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