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223773A

    公开(公告)日:2013-07-31

    申请号:CN201310030472.7

    申请日:2013-01-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所述记录装置能够在防止油墨温度的上升的同时实现布局的空间节省化,并且在维护性方面也较为优异。本发明的打印机具有:喷墨头,其向媒介喷射液体;记录介质支承部(4),其具备支承媒介的支承筐体(4A)以及能够对媒介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并且所述打印机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具有盒保持部(100),所述盒保持部(100)对收纳油墨的墨盒(110A~110D)以使之从装置主体(103)的外筐表面(103a)突出的方式而进行保持,记录介质支承部(4)在面对墨盒(110A~110D)所突出的空间(S)的一侧的、支承筐体(4A)的侧面上,具有用于将外部空气抽吸到支承筐体(4A)内的吸气口(91)。

    液体喷出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688320A

    公开(公告)日:2018-10-23

    申请号:CN201810289068.4

    申请日:2018-04-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对随着被输送的介质从支承面的翘起以及介质的变形而导致的画质的降低进行抑制。液体喷出装置(1)具备:喷出部(4),其向在输送方向(A)上被输送的介质(M)喷出液体;支承部(17),其具有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面(3),支承面(3)在与输送方向A交叉的宽度方向(B)上并未形成有凹凸,而是具有沿着宽度方向(B)而连续地形成的槽部(18)及(19),在槽部(18)及(19)中,形成有对介质(M)进行抽吸的抽吸孔(20)及(22)。

    液体喷出装置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688348B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1810289103.2

    申请日:2018-04-03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对随着被输送的介质从支承面的翘起以及介质的变形而导致的画质的降低进行抑制的液体喷出装置。液体喷出装置(1)具备:输送部(5),其在输送方向(A)上输送介质(M);喷出部(4),其向位于喷出范围(15)内的介质(M)喷出液体;支承部(17),其具有第一支承面(3a)和第二支承面(3b),以作为对通过输送部(5)而被输送的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面(3),第一支承面(3a)在喷出范围(15)内对介质(M)进行支承,且在与输送方向A交叉的宽度方向(B)上未形成有凹凸,第二支承面(3b)在与喷出范围(15)相比靠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对介质(M)进行支承,并包括在宽度方向(B)上交替地形成有第一部分(23)以及与该第一部分(23)相比而凹进的第二部分(25)的凹凸部分(24)。

    液体喷出装置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688320B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1810289068.4

    申请日:2018-04-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对随着被输送的介质从支承面的翘起以及介质的变形而导致的画质的降低进行抑制。液体喷出装置(1)具备:喷出部(4),其向在输送方向(A)上被输送的介质(M)喷出液体;支承部(17),其具有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面(3),支承面(3)在与输送方向A交叉的宽度方向(B)上并未形成有凹凸,而是具有沿着宽度方向(B)而连续地形成的槽部(18)及(19),在槽部(18)及(19)中,形成有对介质(M)进行抽吸的抽吸孔(20)及(22)。

    记录系统、记录装置、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20451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010972347.8

    申请日:2020-09-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降低粘结层的粘结力的条件下,对粘结力进行检测的记录系统、记录装置以及控制方法。记录系统(11)具备:记录装置(12),其具有在介质(99)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22)、具有粘结层(32)并对被粘贴在粘结层上的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带(23)、对输送带进行驱动的驱动部(25)、包括对在驱动部中流动的负载电流进行检测的检测部并对驱动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剥离装置(13),其从输送带上剥离介质;报知装置,其进行报知,控制部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而使报知装置报知粘结层的更换时期。

    记录系统、记录装置、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20451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0972347.8

    申请日:2020-09-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降低粘结层的粘结力的条件下,对粘结力进行检测的记录系统、记录装置以及控制方法。记录系统(11)具备:记录装置(12),其具有在介质(99)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22)、具有粘结层(32)并对被粘贴在粘结层上的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带(23)、对输送带进行驱动的驱动部(25)、包括对在驱动部中流动的负载电流进行检测的检测部并对驱动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剥离装置(13),其从输送带上剥离介质;报知装置,其进行报知,控制部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而使报知装置报知粘结层的更换时期。

    液体喷出装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688348A

    公开(公告)日:2018-10-23

    申请号:CN201810289103.2

    申请日:2018-04-03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对随着被输送的介质从支承面的翘起以及介质的变形而导致的画质的降低进行抑制的液体喷出装置。液体喷出装置(1)具备:输送部(5),其在输送方向(A)上输送介质(M);喷出部(4),其向位于喷出范围(15)内的介质(M)喷出液体;支承部(17),其具有第一支承面(3a)和第二支承面(3b),以作为对通过输送部(5)而被输送的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面(3),第一支承面(3a)在喷出范围(15)内对介质(M)进行支承,且在与输送方向A交叉的宽度方向(B)上未形成有凹凸,第二支承面(3b)在与喷出范围(15)相比靠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对介质(M)进行支承,并包括在宽度方向(B)上交替地形成有第一部分(23)以及与该第一部分(23)相比而凹进的第二部分(25)的凹凸部分(24)。

    记录装置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223773B

    公开(公告)日:2016-12-28

    申请号:CN201310030472.7

    申请日:2013-01-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所述记录装置能够在防止油墨温度的上升的同时实现布局的空间节省化,并且在维护性方面也较为优异。本发明的打印机具有:喷墨头,其向媒介喷射液体;记录介质支承部,其具备支承媒介的支承筐体以及能够对媒介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并且所述打印机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具有盒保持部,所述盒保持部对收纳油墨的墨盒以使之从装置主体的外筐表面突出的方式而进行保持,记录介质支承部在面对墨盒所突出的空间的一侧的、支承筐体的侧面上,具有用于将外部空气抽吸到支承筐体内的吸气口。

    印刷装置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688356B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1810290256.9

    申请日:2018-04-03

    Abstract: 本发明以较高的精度来保持能够对成为卷筒状的介质进行保持的保持部的姿态。印刷装置(1)具备:印刷部(4),其对在输送方向(A)上被输送的介质(M)实施印刷;轨道部(20),其沿着与输送方向(A)交叉的宽度方向(B)而被形成;保持部(17),其被安装在轨道部(20)上,并能够对成为卷筒状的介质(M)进行保持,轨道部(20)为至少具有作为沿着宽度方向(B)的平面的第一轨道面(20c)、第二轨道面(20d)以及第三轨道面(20e)的多面体,保持部(17)具有与第一轨道面(20c)抵接的第一抵接部(24)、与第二轨道面(20d)抵接的第二抵接部(25)、与第三轨道面(20e)抵接的第三抵接部(26)。

    印刷装置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688356A

    公开(公告)日:2018-10-23

    申请号:CN201810290256.9

    申请日:2018-04-03

    Abstract: 本发明以较高的精度来保持能够对成为卷筒状的介质进行保持的保持部的姿态。印刷装置(1)具备:印刷部(4),其对在输送方向(A)上被输送的介质(M)实施印刷;轨道部(20),其沿着与输送方向(A)交叉的宽度方向(B)而被形成;保持部(17),其被安装在轨道部(20)上,并能够对成为卷筒状的介质(M)进行保持,轨道部(20)为至少具有作为沿着宽度方向(B)的平面的第一轨道面(20c)、第二轨道面(20d)以及第三轨道面(20e)的多面体,保持部(17)具有与第一轨道面(20c)抵接的第一抵接部(24)、与第二轨道面(20d)抵接的第二抵接部(25)、与第三轨道面(20e)抵接的第三抵接部(26)。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