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529032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540723.6
申请日:2023-11-17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常规换热状态和循环换热状态的列间空调机组,列间空调机组包括可拆卸的围挡板和列间空调,列间空调和机柜并排设置;列间空调包括柜体、前面板和后面板,前面板和后面板分别设置在柜体的前后两侧且可开合地转动;在常规换热状态下,围挡板拆卸,前面板和后面板分别关闭柜体前后两侧的两个开口,列间空调的腔体通过前面板、后面板上的通风孔与外界连通,以形成换热流道,换热流道对机柜的腔体间隔换热;在循环换热状态下,前面板和后面板分别打开柜体沿前后方向的两个开口,围挡板包覆在列间空调和机柜的外周并形成风道,风道将列间空调和机柜连通,以形成封闭的循环换热流道。采用本方案,能够提高列间空调机组的通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753180A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10641514.4
申请日:2023-06-01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离心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机柜空调,离心风机组件包括:风机部件;风机固定架,其为与风机部件的转轴同轴的圆柱形,风机固定架包括顶圈、底板、弧形连接片,顶圈与底板两者通过多根弧形连接片连接以构造形成风机部件的容置空间,风机部件组装于底板上,多根弧形连接片间隔设置,相邻两根弧形连接片之间形成出风口;底板以及各弧形连接片的外侧面上构造有沿着圆柱形的轴向螺旋延伸的外螺纹,外螺纹螺纹连接有内螺纹连接圈,离心风机组件通过内螺纹连接圈连接于固定基座的第一通孔处且能够被驱动升降。本发明减小对组装部件的空间占据,无需单独设置控制离心风机组件升降的结构,减少了零部件、简化了离心风机组件的升降调整结构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6367494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310194211.2
申请日:2023-03-02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功率模块的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功率模块的冷却系统包括:制冷系统、隔离换热系统和功率模块,所述制冷系统包括蒸发器和接水盘,所述隔离换热系统为与所述制冷系统相互隔离的循环管路系统,所述隔离换热系统包括冷却装置,所述功率模块设置于所述隔离换热系统中,且所述功率模块与所述冷却装置通过管路连通,所述冷却装置设置于所述接水盘内部的冷凝水中,即所述冷却装置能与所述冷凝水进行换热。根据本发明有效实现了功率模块与制冷系统的物理隔离,避免室外冷空气的冷量通过制冷系统传导到IPM智能功率模块,从而避免了在IPM智能功率模块周围发生凝露现象。
-
公开(公告)号:CN118935764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199536.0
申请日:2024-08-29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氟泵压缩机双循环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制冷系统,包括由压缩机驱动循环的压缩机模式以及由氟泵驱动循环的氟泵模式,还包括第一储液罐,所述第一储液罐具有储液状态及排液状态,在制冷系统由所述压缩机模式切换为所述氟泵模式之前,所述第一储液罐处于所述排液状态,以将所述第一储液罐内的液态制冷剂至少部分地释放排送至制冷剂循环内,在所述制冷系统由所述氟泵模式切换为所述压缩机模式之前,所述第一储液罐处于所述储液状态,以将所述制冷剂循环内的液态制冷剂部分回收存储于所述第一储液罐内。本发明解决两种模式下所需制冷剂较佳灌注量不同的问题,实现双循环系统在两种运行模式下都能实现高效运行,达到节能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499962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818560.1
申请日:2024-06-24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制冷剂冗余量调整功能的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储液罐、冷凝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一管路的一端与冷凝器连通、另一端与储液罐的内部连通,以能将冷凝器中经过换热的制冷剂导入储液罐中,储液罐中的液体制冷剂能被排出至第二管路,储液罐的排液高度随着压缩机的频率变化而变化,压缩机的频率越高,储液罐的排液高度越低,反之压缩机的频率越低,储液罐的排液高度越高。根据本发明能保证高频运行下有足够的制冷剂量参与系统的制冷循环,在低频运行下较少的制冷剂量进入系统中参与循环,解决氟泵压缩制冷系统的不同运行工况下所需的制冷剂灌注量差异造成的制冷剂冗余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628758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592737.2
申请日:2023-11-27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氟泵压缩制冷系统,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置有进液口和位于所述进液口下方的排液口;氟泵,其进口经排液管与所述排液口可控连通,所述氟泵的出口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液位装置,设置在所述蒸发器外部,用于检测所述蒸发器内液态冷媒的液位高度;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液位装置检测的液位高度控制所述排液管的通断,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蒸发器内的液态冷媒无法有效回流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450696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408646.9
申请日:2023-10-27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干冷器、机房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中干冷器,包括:安装架,安装架内形成有容置空间;驱动风机,置于容置空间的顶部;换热器,置于容置空间内且处于驱动风机的进风侧;容置空间具有处于安装架的底部的底侧风口以及处于安装架的侧立面的侧风口,换热器与侧风口对应设置,底侧风口处设有第一风门,侧风口处设有第二风门,第一风门具有底部通风状态与底部封闭状态,第二风门具有侧面通风状态与侧面封闭状态,第一风门与第二风门能够分别被独立控制切换状态。本发明能够实现干冷器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情况下利用烟囱效应对换热器的自然散热,无需供电于驱动风机运行,节能降耗。
-
公开(公告)号:CN116768020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991497.7
申请日:2023-08-07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升降装置和空调机组,升降装置用于带动空调机组的风机组件进行升降运动,升降装置包括固定板,用于承载风机组件;升降组件,升降组件与固定板可转动地连接,升降组件的底端用于与支撑基面接触;传动组件,传动组件与升降组件连接,以驱动升降组件相对于固定板转动,以使升降组件的底端相对于支撑基面移动,以使固定板相对于支撑基面升降,以带动风机组件进行升降运动。通过升降装置对风机组件进行升降运动和风机组件下降后对其进行支撑,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机组中的风机组件升降困难及底部支撑困难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066684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310271300.2
申请日:2023-03-20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升降结构、应用其的风机及空调器,升降结构用于实现待升降装置的抬升和下沉,待升降装置包括通过立柱连接的底板和顶板,底板和顶板之间为待升降本体;升降结构包括底座以及旋转组件,待升降装置位于底座上,旋转组件的一端与底座连接,旋转组件的另一端与顶板连接;底座上具有通孔,旋转组件旋转使得待升降装置穿过通孔以实现抬升和下沉;本发明提供的升降结构将需多人实现升降的传统方式改为通过单人即可完成升降,升降过程简单方便,节省人力成本,又避免了人力在升降的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使操作更加安全可靠高效。
-
公开(公告)号:CN118890866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050517.1
申请日:2024-08-01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氟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和程序产品,该方法包括:在压缩制冷模式下,根据n台机组中任一台机组的压缩机的频率、室内风机的转速和进出风温度确定压缩制冷能力;根据当前室内外环境温度,控制n台机组按压缩制冷能力由小到大的顺序逐一由压缩制冷模式切换至氟泵制冷模式;在氟泵制冷模式下,根据n台机组中任一台机组的氟泵的转速、室内风机的转速和进出风温度确定氟泵制冷能力;根据当前室内外环境温度,控制n台机组按氟泵制冷能力由小到大的顺序逐一由氟泵制冷模式切换至压缩制冷模式。该方案,通过在模式转换时机到达时按制冷能力由小到大的顺序逐一转换运行模式,减少模式转换对数据中心室内温湿度的波动影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