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保护电路、接地检测方法、控制器及空调机组

    公开(公告)号:CN118748385A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410829176.1

    申请日:2024-06-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接地保护电路、接地检测方法、控制器及空调机组。其中,该接地保护电路包括:整流模块,连接电源接地线和电源火线,用于将所述电源接地线和电源火线之间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电流环路模块,连接所述整流模块,用于表征所述控制器的机壳接地情况;接地保护模块,连接所述电流环路模块,用于根据控制器的接地情况控制所述电源接地线上的开关的通断。通过本发明,能够实现在控制器的机壳未接地的情况下,切断电源接地线,避免出现机壳带电的情况,杜绝安全隐患,提高控制器的可靠性。

    金属消耗检测组件、金属消耗检测方法和电加热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3203678A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110570606.9

    申请日:2021-05-25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金属消耗检测组件、金属消耗检测方法和电加热设备,在金属器件上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通过金属器件连接,且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均连接至处理装置。随着金属器件的消耗,将会使得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之间的金属器件逐渐减少,甚至最终会使得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从金属器件上脱落。在金属器件的消耗过程中,处理装置通过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获取的采样电压和/或采样电阻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处理装置根据这一电压和/或电阻变化状态,得到金属器件的消耗状态信息。通过上述方案,在金属器件消耗到一定程度时,处理装置能够及时检测到,进而便于用户了解金属器件的消耗状态。

    一种热水器、热水器的出水控制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935737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121788.1

    申请日:2024-08-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热水器、热水器的出水控制方法及装置。其中,该热水器包括:第一阀门,设置在冷水端口与冷热水混合端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二阀门,设置在热水端口与冷热水混合端口之间的管路上;水泵,设置在所述冷热水混合端口与花洒之间的管路上;弹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花洒出水口,用于检测花洒出水口处的冲量;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冲量调整水泵的开度,和/或,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的开度,以使得调整后的冲量处于最佳冲量范围。本发明通过检测花洒出水口处的冲量,在冲量未处于最佳冲量范围时,及时调整出水流速和出水量,将花洒冲量稳定在最佳冲量范围,从而稳定出水水压,极大地提高热水器用水的舒适性。

    漏电检测系统及电热水器

    公开(公告)号:CN112984778A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110435662.1

    申请日:2021-04-22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漏电检测系统及热水器,在用来存储水并对所存储的水进行加热的加热箱体中设置有磁感应线圈,在发生电流泄露至加热箱体时,磁感应线圈会感应到加热水箱中的磁场强度变化,通过电磁感应将水中的磁场转化为电能,并被与之相连接的漏电检测电路检测得到。漏电检测电路根据检测到的感应电动势生成漏电信号,控制器根据漏电信号产生断电控制信号输送至断电控制电路,使断电控制电路动作,切断外部电源与加热器件的连接。通过上述方案,利用磁感应线圈可直接检测加热箱体中是否有电流泄露,并在漏电的情况下直接终止加热器件的运行,可避免泄露的电流直接从加热箱体的出水口喷淋到用户,从而有效保证电热水器等电加热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空调电加热处理方法、装置、空调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026000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211598937.4

    申请日:2022-12-12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电加热处理方法、装置、空调及存储介质,属于空调电加热技术领域。本申请包括:在检测到室内机的电加热为开启状态后,若判断出电加热满足关闭条件,向室内机中的第一继电器发送断开信号,其中,室内机中的第一继电器的开关侧与室内机中电加热模块的信号侧串联,第一继电器的信号侧接收室内机的控制信号,在第一继电器的开关侧断开时,电加热模块因信号侧失电而关闭电加热;在向第一继电器发送断开信号后,若检测到电加热仍为开启状态,向温控器电源控制模块发送关闭信号,以通过温控器失电让电加热模块的信号侧失电。通过本申请,有助于解决温控器和室内机两者继电器的开关侧可能出现黏连导致电加热不受控制的问题。

    空调电加热处理方法、装置、空调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026000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1598937.4

    申请日:2022-12-12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电加热处理方法、装置、空调及存储介质,属于空调电加热技术领域。本申请包括:在检测到室内机的电加热为开启状态后,若判断出电加热满足关闭条件,向室内机中的第一继电器发送断开信号,其中,室内机中的第一继电器的开关侧与室内机中电加热模块的信号侧串联,第一继电器的信号侧接收室内机的控制信号,在第一继电器的开关侧断开时,电加热模块因信号侧失电而关闭电加热;在向第一继电器发送断开信号后,若检测到电加热仍为开启状态,向温控器电源控制模块发送关闭信号,以通过温控器失电让电加热模块的信号侧失电。通过本申请,有助于解决温控器和室内机两者继电器的开关侧可能出现黏连导致电加热不受控制的问题。

    一种防接错电路和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264752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878454.3

    申请日:2022-07-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接错电路和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属于电路接线领域;在第一接口与第一继电器电路以及第二接口与第二继电器电路之间连接自动切换电路;通过自动切换电路的两种工作状态,能够使第一接口连接第一继电器电路和第二继电器电路中的一个继电器电路,同时使第二接口连接另一个继电器电路;这样通过切换自动切换电路的两种工作状态即可完成接线的交换,无需拔出后重新接线。此外,通过采样电路能够获取第一接口和/或第二接口的电流,控制器根据电流判断是否接错;若接错,控制器切换自动切换电路的工作状态使接线正确。本申请方案不仅可以检测到接线是否错误,还可以在接线错误时,自动切换使接线正确,保证了电路的正常运行。

    电压控制系统、方法及电器设备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795974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1181638.X

    申请日:2024-08-27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压控制系统、方法及电器设备,涉及控制技术领域,所述系统包括:控制电路、检测电路以及供电电路。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在线控器处于异常工作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检测电路检测反映实际输入到线控器的电压的第一采样信号;在第一采样信号的电压小于预设值的情况下,控制检测电路检测实际输入到线控器的电压;供电电路被配置为:在检测电路检测到的实际输入到线控器的电压小于线控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所需的电压的情况下,将向线控器供电的供电端口的电压从第一电压值变为比第一电压值大的第二电压值,以使得线控器恢复至正常工作状态,供电端口通过线缆与线控器的电压输入端连接。

    区域控制系统的冷媒浓度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8602525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784276.7

    申请日:2024-06-1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区域控制系统的冷媒浓度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所述区域控制系统包括空调机组,所述方法包括:判断当前所检测的冷媒气体浓度是否超过预设浓度阈值,其中,所述冷媒气体浓度为所述空调机组的冷媒管道内的冷媒气体浓度;若超出所述预设浓度阈值则统计与所述冷媒管道相连通的各房间的空调历史使用数据,根据所述空调历史使用数据划分各房间的排放优先级;根据所述排放优先级确定目标排放房间,并根据预设排风速率向所述目标排放房间进行冷媒排放。通过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可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制冷剂泄露后无法有效降低管道内的冷媒气体浓度的问题。

    故障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及空调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559560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508859.2

    申请日:2023-0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故障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及空调。本发明中的故障检测电路包括由第一检测单元与第一信号传输单元连接组成的第一检测电路、由第二检测单元与第二信号传输单元连接组成的第二检测电路以及继电器电路;检测方法为:通过继电器电路切换第一信号传输单元连接于第一检测单元或第二检测单元以确定故障所在位置,解决了当开关量检测电路异常时,故障检测过程繁琐、时间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