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旋转多头弹簧式自清洁强化换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413769A

    公开(公告)日:2009-04-22

    申请号:CN200810117680.X

    申请日:2008-08-04

    Abstract: 分段旋转多头弹簧式自清洁强化换热装置属于自清洁强化换热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每一个自旋转转子含有可在管内流体驱动下绕软轴旋转的至少一个旋转驱动叶轮和弹簧组;旋转驱动叶轮含有套在软轴上的旋转轴套,弹簧组与旋转轴套连接为一体,并随旋转轴套共同绕软轴旋转;弹簧组含有至少两头弹簧,该弹簧组在旋转时对换热管内壁清洗除垢和强化换热;弹簧组的弹簧截面的当量直径与换热管内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5%;弹簧组的弹簧的螺距与换热管内径之比的取值范围为大于等于0.4。本发明具有流动阻力小、清洗和除垢效果佳、强化对流换热效果显著和寿命长等优点。

    一种热水器换热管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51531C

    公开(公告)日:2009-01-14

    申请号:CN200510056765.8

    申请日:2005-03-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1/42 F28D7/0016 F28F1/4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水器换热管,属于热水器技术领域,该换热管用于在管内外进行热交换,在处于管内流体的雷诺数(Re)低于7000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管段内壁表面或在处于流体进口处附近的管段内壁表面,设有多个突起部,该突起部的高度(H1)为0.8mm~2.0mm;或该突起部的高度(H1)与内径(D)的比为0.1~0.25。本发明的特点为:利用简单的结构,可在低雷诺数区域,既可提高传热性能,又可确保管内的压力损失较小。

    用于热水器的螺旋槽换热管

    公开(公告)号:CN1924507A

    公开(公告)日:2007-03-07

    申请号:CN200610113027.7

    申请日:2006-09-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1/42 F28F1/4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热水器的螺旋槽换热管,属于热水器技术领域,该螺旋槽换热管用于在管内外进行热交换,管内设有螺旋内肋;在处于管内流体的雷诺数Re低于7000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管段内壁表面或在处于流体进口处附近的管段内壁表面,设有多个突起部,该突起部的高度H1为0.5mm~1.5mm;或该突起部的高度H1与内径D的比为0.05~0.15;或突起部的高度H1与螺旋内肋高度Hm的比为1~3。本发明的特点为:利用简单的结构,可在低雷诺数区域,既可提高传热性能,又可确保管内的压力损失较小。

    不连续双斜内肋强化换热管

    公开(公告)号:CN1451937A

    公开(公告)日:2003-10-29

    申请号:CN03125132.3

    申请日:2003-05-1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1/426 F28F1/42

    Abstract: 不连续双斜内肋强化换热管属于强化换热和换热器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管内壁面存在不连续的、与轴线有一定夹角并向两个方向倾斜的棱状凸起物——双斜内肋;双斜内肋的高度等于或小于0.2d,宽度等于或小于0.5d,长度等于或小于2d,d为基管水力内径;双斜内肋与基管轴线之间的夹角在±(5~85)度之间。不连续双斜内肋强化换热管对于湍流可提高换热系数(80~150)%,比换热效果很好的横槽管可高出30%,但流阻却小(20~50)%。不连续双斜内肋强化换热管具有强化换热作用显著、流阻小、成型简单、生产效率高的优点,同时双斜内肋附近不易产生回流、不存在流动死区,具有较好的抗结垢效果。

    合成喷射流角速度计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7987C

    公开(公告)日:2003-08-13

    申请号:CN01129216.4

    申请日:2001-06-15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由驱动器振动膜和喷口构成的合成喷射流源,一对或者多对热敏传感器对称布置在所说的合成喷的中心线两侧,该热敏传感器的位置位于喷口直径9-15倍距离外。本发明适合于不同场合下的应用,特别是工作环境恶劣的情况。这种角速度计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好、灵敏度和分辨率高、成本低的特点。并可容易地实现大规模产品系列化生产。硅加工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同时能保证性能良好。

    微型硅桥式热对流加速度传感器

    公开(公告)号:CN1161618C

    公开(公告)日:2004-08-11

    申请号:CN02116842.3

    申请日:2002-04-12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微型硅桥式热对流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包括一密封腔体,在该腔体中心处的一加热丝,对称置于该加热丝两侧的两对温度传感器,以及由该两对温度传感器构成的桥式温度检测电路。在汽车、航空、船舶导航系统、民用产品及军事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本发明采用热对流原理来检测加速度信息,没有质量块,可工作在高量程下,耐冲击;采用硅微加工方法制造,便于大批量生产,尺寸小,成本低;用两对温度传感器检测加速度信息,并对结构参数和工作介质作了优化,使它具有良好的线性度、灵敏度和响应频率。

    双向合成喷射流陀螺仪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326090A

    公开(公告)日:2001-12-12

    申请号:CN01129222.9

    申请日:2001-06-1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采用两股速度相反的完全相同的由驱动器振动膜和喷口构成的合成喷射流源,一对或者多对加热热敏传感器对称布置在合成喷射流的中心线两侧,该热敏传感器的位置位于喷口直径9-15倍距离外。本发明无论在匀角速度和非匀角速度情况下,都能顺利地检测角速度,结构简单,寿命长,可以采用微加工技术,加工方便,成本低。灵敏度和分辨率较高。本发明适合于不同场合下的应用,特别是工作环境恶劣的情况。

    一种提高叉流式换热设备效能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9488C

    公开(公告)日:2000-02-16

    申请号:CN93106838.X

    申请日:1993-06-1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一种提高叉流式换热设备效能的方法,是依据本发明者提出的“温差场均匀性原理”,即传热面两侧冷、热流体间的温度差分布得越均匀,则换热设备效能越高。本发明提出的流体横掠单管或单层管束,板翅式换热器,空冷器等三类换热设备,通过改变流动安排或改变翅片密度或同时改变流动安排和翅片密度的办法,改善温差场均匀度。在结构方面仅作少量的变动就可达到节约换热面积8-20%的效果。

    须毛状传热强化元件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0732A

    公开(公告)日:1998-08-19

    申请号:CN98100889.5

    申请日:1998-03-06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须毛状传热强化元件,该元件由流体通道,金属细丝和支架组成。支架处于通道的中轴线上,1~3根金属细丝形成与通道壁面成80~100°的截面,截面上的金属细丝沿圆周均布。本发明设计的传热强化元件,在Re=300—400范围内,换热系数可以提高2—25倍,而功耗只增加1—3倍,从而能广泛应用于各种传热设备和换热器中,特别适用于以气体或低导热系数的流体作为传热介质的换热器。

    一种平板间不连续双斜交叉肋强化换热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424490A

    公开(公告)日:2009-05-06

    申请号:CN200810239935.X

    申请日:2008-12-15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肋强化平板间对流换热技术领域的一种平板间利用阵列不连续双斜交叉肋强化对流换热的方法。其技术方案为:在参与对流换热的平板表面布置一系列不连续的、与平板间流体流动方向有一定夹角且向两个方向倾斜的棱状肋;在平板表面两侧分别形成凸起和凹陷;使相邻平板表面的肋在沿平板表面垂直方向上交叉布置,形成阵列的“不连续双斜交叉肋”。本发明强化传热作用显著、流阻较小、成型简单,具有较好的抗结垢作用,与现有强化换热翅片/板片技术相比,本发明还具有加工制造成本低,适用性好等优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