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022336A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110511474.2
申请日:2021-05-11
Applicant: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 重庆华创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B60L53/1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处理方法、系统、电路、电动汽车及充电桩,通过能量发射线圈与能量接收线圈进行电动汽车第一身份信息的传递,利用电动汽车端电路的切入或切出影响充电桩端输入电流,以此从电动汽车向充电桩传递电动汽车的第一身份信息,充电桩根据电动汽车的第一身份信息进行验证,从而与电动汽车建立通信连接。解决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场站中多车辆身份信息识别问题,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硬件成本,实现了充电场站“一对一”身份识别而不会相互干扰,且身份识别速度快,不需要进行人为干预,提高了身份识别范围与精度,实现可识别电动汽车身份的短延时快接入的通信方式以应对多电动汽车同时进入多个充电桩无线充电的场景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4448115A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111525238.2
申请日:2021-12-14
Applicant: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 重庆华创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对准检测装置,包括无线充电接收单元和对准检测单元;无线充电接收单元包括依次电连接的副边谐振模块、整流模块和滤波模块;副边谐振模块的接收线圈靠近原边的发射线圈;对准检测单元包括依次电连接的信号检测模块和对准状态提示模块;滤波模块的输出端接信号检测模块的输入端;信号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滤波模块输出的电压,对准状态提示模块用于根据输出电压情况进行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的对准状态提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线圈对准检测装置,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不仅能检测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对准情况,而且能对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对准状态进行提示,从而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对准调整,以提高无线充电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696474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210366166.X
申请日:2022-04-08
Applicant: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 重庆华创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磁偶极子线圈多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包括:能量发射机构和能量接收机构;能量发射机构包括能量发射线圈和发射端长棒状磁芯,能量发射线圈绕制在发射端长棒状磁芯外表面;能量接收机构包括能量接收线圈和接收端长棒状磁芯,能量接收线圈绕制在接收端长棒状磁芯外表面;能量发射线圈与能量接收线圈相互耦合实现无线传能。本实施例采用长棒状磁芯,且在长棒状磁芯外表面绕制线圈,使得该系统具有360°范围的多向无线电能传输能力,提高供电自由度,使得充电更灵活。
-
公开(公告)号:CN113022336B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110511474.2
申请日:2021-05-11
Applicant: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 重庆华创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B60L53/1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处理方法、系统、电路、电动汽车及充电桩,通过能量发射线圈与能量接收线圈进行电动汽车第一身份信息的传递,利用电动汽车端电路的切入或切出影响充电桩端输入电流,以此从电动汽车向充电桩传递电动汽车的第一身份信息,充电桩根据电动汽车的第一身份信息进行验证,从而与电动汽车建立通信连接。解决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场站中多车辆身份信息识别问题,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硬件成本,实现了充电场站“一对一”身份识别而不会相互干扰,且身份识别速度快,不需要进行人为干预,提高了身份识别范围与精度,实现可识别电动汽车身份的短延时快接入的通信方式以应对多电动汽车同时进入多个充电桩无线充电的场景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3815438A
公开(公告)日:2021-12-21
申请号:CN202111263718.6
申请日:2021-10-27
Applicant: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 重庆华创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B60L53/12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发射端装置、中继装置、接收端装置;发射端装置包括竖直设置于立体车库的竖直车架上的无线充电发射线圈;接收端装置包括水平设置在电动汽车上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中继装置包括中继线圈,中继线圈设置在立体车库的载车板上,中继线圈用于改变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能量传递方向,使得能量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传递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通过在立体车库上设置改变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能量传递方向的中继装置,通过中继装置实现能量从竖直的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向水平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无线传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满足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5397149B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0992242.8
申请日:2022-08-18
Applicant: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IPC: H04L12/6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融合终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数据防丢失功能的智能融合终端,包括外箱体、散热机构和辅助安装机构,所述外箱体的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有门体,所述总控制模块的另一侧设置有数据记录保存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的顶端设置有温度控制器,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的底端设置有电力控制模块,所述隔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密封垫。本装置能够在停电时继续使用,避免本装置突然停止工作导致内部数据丢失或内部电子元件损坏,保证用户的正常使用,同时能够避免因温度过高而导致内部电子元件的损坏,进而提高本装置使用安全性,并且本装置能够提高打孔的准确性,通过辅助安装机构降低用户的安装难度,便于用户的工作,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800525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1461930.8
申请日:2022-11-21
Applicant: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IPC: H02J1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网络拓扑识别的台区供电管理系统与方法,属于台区供电技术领域。通过精确的台区拓扑信息为供电服务指挥和抢修提供决策依据,以最小存储单位为依托,结合历史大数据,在监测周期内感知存储异常情况,进而能快速识别故障点,如果己知节点在台区拓扑中的准确位置,有助于现场维护人员锁定电表位置、故障范围,进而缩短故障抢修时间,提高供电服务水平,改善供电质量,全面提升供电网络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最终实现对供电网络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与精细化控制,工程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加入风险重要度计算,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控制措施提供基本的依据,并且通过风险重要度计算方法,还能提前感知隐藏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766777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367027.5
申请日:2022-11-02
Applicant: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IPC: H04L67/12 , H04L41/14 , H04L41/0894 , H04L43/08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低压智能配电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台区源网荷储互动虚拟开发平台,包括计算机,台区智能融合终端,计算机与台区智能融合终端建立通讯连接;计算机内包括主框架模块、软件模拟器模块,台区智能融合终端内包括虚拟工况服务模块,数据中心模块,采集模块;本发明通过半实物的方式,使用实物的台区智能融合终端,以及虚拟的台区设备,构成了整个仿真开发平台,避免了全虚拟仿真所伴随的高开发成本,以及全实物仿真的高昂设备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5579791A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11166927.3
申请日:2022-09-23
Applicant: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配电网的安全防护装置及其方法,安全防护装置包括承载底座、接地机构、防护立柱、辅助拉杆、承载台、导向臂、主升降驱动机构、辅助升降驱动机、移动检测终端,承载底座内设一个与其轴线同轴分布的定位槽,防护立柱环绕定位槽轴线均布,防护立柱后侧的外侧面与辅助拉杆铰接,接地机构与承载底座连接,承载台通过主升降驱动机构与相邻两防护立柱外侧面间滑动连接,承载台侧壁与若干导向臂下端面间连接,移动检测终端数量与防护立柱侧表面间通过辅助升降驱动机构滑动连接。本发明可有效满足各类配电网设备配套运行的需要,不受地形环境限制;同时可有效的实现对配电网设备进行运行环境远程检测、防止设备掉落造成的二次伤害。
-
公开(公告)号:CN115531788A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11315068.X
申请日:2022-10-26
Applicant: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融合终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安全性高的智能融合终端,包括壳体、预固定机构和锁定机构,所述壳体的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有端盖,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中部设置有总控制模块,所述安装板的一端设置有数据采集模块,所述数据记录保存模块的底端设置有运行监控模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顶端设置有声光报警器。本装置在使用中能够自动进行散热和除尘工作,从而保证本装置内部电子元件的温度正常,亦能够避免本装置内部元件因温度过高或短路产生火花和烟雾,而产生严重的损失,能够及时通知用户进行检修,同时能够避免其他人私自拆卸本装置,避免其他人窃取本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从而提高本装置的安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