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624062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555872.X
申请日:2023-11-17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C07D239/66 , C07D239/60 , C07D403/06 , C07D403/14 , C08F2/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巴比妥类结构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含巴比妥类结构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下,所述方法包括: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芳香醛类化合物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加入巴比妥酸或其衍生物混匀,并加入碱作为催化剂于室温下反应,经后处理后得到。该化合物可作为光引发剂,在可见光区展现出强的吸收和高的摩尔消光系数,且合成方法简单,储存稳定性好,对丙烯酸酯树脂表现出高的引发效率和良好的光漂白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5778516B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610191045.0
申请日:2016-03-30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成固化型聚硅氧烷组合物,含有下述成分(A)~(D):(A)为具有两个或多个链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B)为每分子具有两个以上硅元素上键接有氢原子的有机氢化聚硅氧烷;(C)为铂族金属类催化剂;(D)为烷氧基硅烷化炔属化合物。该组合物在室温下可长时间保存,在高温固化时,组合物表面和内部可以均匀固化,固化物表面平滑,无皱纹。本发明提供的加成型可固化聚硅氧烷组合物可以广泛运用在电子器件灌注料、涂覆料、制模用加成型硅橡胶,液体注射成型硅橡胶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5418669B
公开(公告)日:2018-02-09
申请号:CN201510900212.X
申请日:2015-12-07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烷氧基硅烷化炔属硅氢加成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以炔醇和烷氧基硅烷为主要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烷氧基硅烷化炔属硅氢加成的抑制剂。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获得的硅氢加成抑制剂可以改善炔醇类抑制剂与基胶相容性差、易挥发以及残留物的毒性等缺点。在加成型液体硅橡胶中使用,可延长室温下保存期限,而且固化后硅橡胶表面光滑,同时抑制剂所连接的有机基团可以改善与基材的粘接,赋予胶料更好的粘接力。
-
公开(公告)号:CN105418669A
公开(公告)日:2016-03-23
申请号:CN201510900212.X
申请日:2015-12-07
Applicant: 武汉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F7/045 , C07F7/1804 , C07F7/18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烷氧基硅烷化炔属硅氢加成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以炔醇和烷氧基硅烷为主要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烷氧基硅烷化炔属硅氢加成的抑制剂。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获得的硅氢加成抑制剂可以改善炔醇类抑制剂与基胶相容性差、易挥发以及残留物的毒性等缺点。在加成型液体硅橡胶中使用,可延长室温下保存期限,而且固化后硅橡胶表面光滑,同时抑制剂所连接的有机基团可以改善与基材的粘接,赋予胶料更好的粘接力。
-
公开(公告)号:CN104387546A
公开(公告)日:2015-03-04
申请号:CN201410788628.2
申请日:2014-12-17
Applicant: 武汉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G18/758 , C08G18/4009 , C08G18/4277 , C08G18/44 , C08G18/48 , C08G18/4833 , C08G18/61 , C08G18/73 , C08G18/755 , C08G18/7614 , C08G18/7642 , C08G18/7671 , C08G77/04 , C08G77/388 , C08J5/18 , C08L7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苯基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聚氨酯树脂领域。其结构式为:其制法为:先将苯基硅二醇溶于有机溶剂后,与氯硅烷(R2SiCH3Cl2)反应制得羟基封端的甲基苯基聚硅氧烷;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羟基封端的甲基苯基聚硅氧烷和硅烷化合物混合,制得氨基或亚氨基封端的甲基苯基聚硅氧烷;然后在氩气氛围中,将二异氰酸酯、氨基或亚氨基封端甲基苯基聚硅氧烷、聚乙二醇或多元醇和混合溶剂混合,反应,即得苯基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树脂。其优点是:降低了吸水性,提升了其疏水性;改善了有机硅与聚氨酯的相容性;可以制成性能良好的薄膜;制法简单易行。
-
公开(公告)号:CN105693888B
公开(公告)日:2017-08-25
申请号:CN201610173198.2
申请日:2016-03-24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C08F2/48 , C07D335/12 , C08F122/14 , C08F120/14 , C08F112/08 , C08F116/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聚合型的含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的硫杂蒽酮类可见光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含芳香胺基的硫杂蒽酮可直接与各种卤代醇反应生成含醇羟基的硫杂蒽酮;也可与4‑苯甲酰氧基氯化苄反应后醇解生成含酚羟基的硫杂蒽酮;含酚羟基的硫杂蒽酮可与各种卤代的醇反应,生成醇羟基的硫杂蒽酮;这些含酚羟基或者醇羟基的硫杂蒽酮再与丙烯酰氯或甲基丙烯酰氯反应,形成含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结构的可聚合型硫杂蒽酮可见光引发剂。该类化合物与光固化体系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在使用过程中不需添加任何溶剂,不需添加助剂,引发效率高,绿色环保,能耗低,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在可见光固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5601908B
公开(公告)日:2017-08-25
申请号:CN201610097753.8
申请日:2016-02-22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C08G65/48 , C07D335/16 , C08F2/48 , C08F120/56 , C08F120/28 , C08F126/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溶性硫杂蒽酮‑聚醚可见光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将4‑溴苯胺及其衍生物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形成硫醚,通过浓酸脱水成环,将芳香胺引入到硫杂蒽酮结构中,然后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将氯甲基引入到光引发剂上,再次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形成含聚醚链段硫杂蒽酮可见光引发剂。聚醚的引入可以使产品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聚醚分子量的多种选择,可以给这一类聚合物提供种类繁多的原料,使其可以在结构、溶解度等方面灵活可变。该光引发剂可应用于不饱和活性物质的可见光聚合;由于是一种大分子光引发剂,本身无毒,可以不加小分子助剂,引发过程中及结束后均不会产生有毒小分子碎片,可用于食品级制品的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05601908A
公开(公告)日:2016-05-25
申请号:CN201610097753.8
申请日:2016-02-22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C08G65/48 , C07D335/16 , C08F2/48 , C08F120/56 , C08F120/28 , C08F126/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G65/48 , C07D335/16 , C08F2/48 , C08F120/28 , C08F120/56 , C08F126/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溶性硫杂蒽酮-聚醚可见光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将4-溴苯胺及其衍生物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形成硫醚,通过浓酸脱水成环,将芳香胺引入到硫杂蒽酮结构中,然后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将氯甲基引入到光引发剂上,再次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形成含聚醚链段硫杂蒽酮可见光引发剂。聚醚的引入可以使产品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聚醚分子量的多种选择,可以给这一类聚合物提供种类繁多的原料,使其可以在结构、溶解度等方面灵活可变。该光引发剂可应用于不饱和活性物质的可见光聚合;由于是一种大分子光引发剂,本身无毒,可以不加小分子助剂,引发过程中及结束后均不会产生有毒小分子碎片,可用于食品级制品的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03130918A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310006175.9
申请日:2013-01-08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溶性的聚硅烷-聚醚共聚物紫外光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引发剂由聚硅烷与含双键封端的聚醚在紫外光下共聚而制备得到,其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自由基,可以作为水溶液中活性单体紫外光聚合时的光引发剂,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制备的光引发剂的使用可避免有机溶剂的使用,引发效率高,绿色环保,能耗低,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7820623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1813798.7
申请日:2023-12-26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C08G64/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侧链有机硅改性的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有机硅改性聚合物技术领域。本发明的一类侧链有机硅改性的聚碳酸酯无交联风险,其侧链改性的形式相比主链改性具有更高的熔融指数,加工性能优异。所采用的制备方法工艺简便,灵活性佳,合成的单体纯度高,可通过调节底物的量对产品的参数进行控制,成品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所得产品作为工程塑料材料使用,在具备现有聚碳酸酯材料优点的基础上,克服了交联结构导致的性能劣化,该类聚合物与商用的聚碳酸酯具有好的相容性,可以依据实际需要形成共混材料以实现新的应用,拓展了该材料的应用领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