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51676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510161814.1
申请日:2025-02-14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调频控制技术,具体涉及水电‑电池联合运行机组的功率‑频率控制方法及系统,该控制方法涉及调频机组功率‑频率控制过程的三个阶段,一次调频、二次调频、一次及二次调频间的联调控制。一次调频阶段,电池储能系统在频率偏差超出频率真调节死区时采用虚拟控制策略辅助常规水电机组进行频率调节,并在频率偏差重新进入死区且满足一定条件时进行能量回拉;二次调频阶段,电池储能系统采用差额补偿控制方式协助常规水电机组进行快速功率调节;当同时收到一次调频和二次调频指令时,联合运行机组采用分时段解耦的控制策略以避免控制指令间的干扰。该方法可帮助水电机组及水电站提升自身的灵活调节能力,并缓解水电机组调节负担。
-
公开(公告)号:CN118889465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0979793.X
申请日:2024-07-22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黑灰箱电力系统的振荡抑制方法及系统,涉及发电振荡抑制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实时采集参数,并基于实时采集参数和黑灰箱参数辨识算法获取新能源电力系统电流的谐振频率,并计算处于谐振频率时的系统电阻值与电网电抗值;将基于实时采集参数和黑灰箱参数辨识算法得到的谐振频率、系统电阻值以及电网电抗值输入耦合系数计算器,以使耦合系数计算器输出系统耦合系数,并基于系统耦合系数分别计算与系统耦合系数对应的耦合幅值和耦合相角;将耦合幅值、耦合相角以及系统谐振频率作为比例移相控制器的设计参数,获取比例移相控制器的相位滞后与时间常数,并对应输出比例移相控制器的谐振频率电流信号;基于派克变换获取与谐振频率电流信号对应的交直轴参考电流信号,以调控并联变流器中电流内环的参考值,使并联变流器与新能源电力系统耦合,以抑制次同步振荡。本发明有助于提高系统对不同时变工况和控制策略的适应能力和协调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651676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510161814.1
申请日:2025-02-14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调频控制技术,具体涉及水电‑电池联合运行机组的功率‑频率控制方法及系统,该控制方法涉及调频机组功率‑频率控制过程的三个阶段,一次调频、二次调频、一次及二次调频间的联调控制。一次调频阶段,电池储能系统在频率偏差超出频率真调节死区时采用虚拟控制策略辅助常规水电机组进行频率调节,并在频率偏差重新进入死区且满足一定条件时进行能量回拉;二次调频阶段,电池储能系统采用差额补偿控制方式协助常规水电机组进行快速功率调节;当同时收到一次调频和二次调频指令时,联合运行机组采用分时段解耦的控制策略以避免控制指令间的干扰。该方法可帮助水电机组及水电站提升自身的灵活调节能力,并缓解水电机组调节负担。
-
公开(公告)号:CN118889396B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0959352.3
申请日:2024-07-17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考虑不确定性对电力系统动态过程影响的分析方法,涉及仿真分析技术领域,该方法通过布朗运动展开法对随机微分‑代数方程中的布朗运动项进行展开,再有序分析布朗运动对应频域上各频段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找到对电力系统失稳影响最严重的频段。所提出的框架具有无需对系统进行线性化处理,可有效保留系统非线性,贴近工程应用的优点,且可将整个仿真时长上的连续随机激励不确定性投影到仿真的开始时刻,降低了仿真计算的复杂度,且所得到的分析结果可为系统暂态稳定性的提升提供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4925749B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210433787.5
申请日:2022-04-24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6F18/2411 , G06Q50/06 , G06F30/27 , G06F18/2415 , G06F11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检测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信息熵的分布式电源孤岛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实时数字仿真系统对包含需要孤岛检测的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系统进行建模,不同情况下多次仿真得到瞬时有功功率数据集;将数据集拆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以40毫秒和60毫秒为数据长度分别训练两个支持向量机;训练完成后以行波进入检测窗格的时间为基础得到两个支持向量机分类准确率的概率密度曲线;拟合概率密度曲线并分别得到两个支持向量机的信息熵;比较信息熵获得最终孤岛检测结果。该方法对微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进行就地孤岛检测,保障了微电网正常稳定运行。提高了分布式电源孤岛检测的准确率,且分类精度高,检测时间短,可信度强。
-
公开(公告)号:CN118889465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979793.X
申请日:2024-07-22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黑灰箱电力系统的振荡抑制方法及系统,涉及发电振荡抑制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实时采集参数,并基于实时采集参数和黑灰箱参数辨识算法获取新能源电力系统电流的谐振频率,并计算处于谐振频率时的系统电阻值与电网电抗值;将基于实时采集参数和黑灰箱参数辨识算法得到的谐振频率、系统电阻值以及电网电抗值输入耦合系数计算器,以使耦合系数计算器输出系统耦合系数,并基于系统耦合系数分别计算与系统耦合系数对应的耦合幅值和耦合相角;将耦合幅值、耦合相角以及系统谐振频率作为比例移相控制器的设计参数,获取比例移相控制器的相位滞后与时间常数,并对应输出比例移相控制器的谐振频率电流信号;基于派克变换获取与谐振频率电流信号对应的交直轴参考电流信号,以调控并联变流器中电流内环的参考值,使并联变流器与新能源电力系统耦合,以抑制次同步振荡。本发明有助于提高系统对不同时变工况和控制策略的适应能力和协调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868104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959311.4
申请日:2024-07-17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基于全纯嵌入法的LCC‑MMC交直流混合潮流算法,属于电力潮流计算领域;包括如下步骤:S1:建立混合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模型;S2:基于模型得到LCC换流站和MMC换流站的潮流方程和直流网络方程;S3:引入复嵌入参数构造全纯函数,通过复嵌入参数分别改写LCC换流站和MMC换流站的潮流方程与直流网络方程,得到LCC换流站和MMC换流站的HE公式;S4:采用顺序潮流求解的方式,分别对交流系统和直流系统进行至少一次顺序求解,对得到的HE公式求初阶解和高阶解实现交流潮流计算,在有解状态输出满足收敛条件的解,或在无解状态下输出提示信号。该方法可以降低对初值的依赖,且不会在无解时发生崩溃。
-
公开(公告)号:CN118841974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0970399.X
申请日:2024-07-19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H02J3/00 , H02J3/38 , G06F18/214 , G06F18/22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综合无功优化的风电‑负荷场景匹配方法及装置,考虑了待匹配样本的负荷数据、风电数据与典型风电‑负荷场景间的相关性,计算并比较待匹配样本与各典型风电‑负荷场景的相关程度,相关程度越大则场景近似程度就越高,匹配性就越高。本发明可以提高随机选取数据与各典型场景的相关性准确度和匹配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868067B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0959438.6
申请日:2024-07-17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联变换器的次同步振荡抑制方法及系统,涉及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构建基于串联补偿风电场和并联变流器的耦合阻抗模型,获取谐振频率下期望的系统总电阻,并计算与所述系统总电阻对应的系统耦合阻抗;将发电侧阻抗、电网阻抗以及满足电阻约束条件的耦合阻抗输入耦合系数计算器,以依次获取耦合电网阻抗和并联变流器导纳;根据所述耦合电网阻抗和与所述并联变流器导纳,获取耦合向量并计算所述耦合向量的标准振幅和标准相位,将所述标准振幅和所述标准相位作为移相器的设计参数,获取所述移相器的相位滞后与时间常数;基于所述相位滞后与所述时间常数,对应调节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的控制参数,以抑制次同步振荡。本发明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对不稳定因素的响应能力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865278A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310755833.8
申请日:2023-06-25
Applicant: 武汉大学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运行调控技术,具体涉及基于全纯嵌入法配电网节点电压安全状态监测方法及系统,该方法首先构建配电网电压可视化安全域,通过物理性全纯嵌入法求解节点电压指标轨迹,考虑配电网网络拓扑的变化提出了计及配电网N‑1+1运行方式的电压指标轨迹快速求解方法,实现了节点电压安全状态的在线可视化监测。该方法可视化程度高,采用的电压指标轨迹快速求解方法在网络拓扑变化时无需再次进行新的网络拓扑下的潮流计算,大大减少了计算时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