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790752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1267385.8
申请日:2024-09-11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农村平、楼房下水道改造的移动式上料平台,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粮食搬运至楼顶晾晒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性低、劳动强度大以及设备成本高的问题。所述上料平台包括一个可移动的机架,机架上安装有风机、料仓、连接管和控制系统。通过将风机的出风口与楼房的下水管道连接,风机产生的气流将粮食从料仓内通过下水管道向上吹送至楼顶,避免了传统吊机设备的不稳定性,提升了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和效率。粮食在楼顶晾晒后,可通过重力作用将粮食从楼顶推入下水管道,自然下落到地面预置的容器中,完成下料操作。该平台结构简单,易于操作,适用于各种农村平房和楼房,特别是那些已具备下水道系统的建筑。本发明显著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因搬运粮食所造成的安全隐患,并提高了粮食上下料的整体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957571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158333.7
申请日:2024-08-22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芯‑环结构的TiC‑Ti3AlC2强韧化α2‑Ti3Al基的制备方法,是用将Ti粉和Al粉以原子比为1:1的比例混合,再加入20wt.%WC粉。在氩气的保护条件下,在钛合金表面用预置混合均匀的TiAl/WC粉末,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制备TiAl/WC涂层,然后使用扫描电子束技术进行激光熔覆层表面改性,发现改性后的TiAl/WC熔覆层中TiC‑Ti3AlC2芯‑环组织细小且强韧化效果显著,可大大提高α2‑Ti3Al金属间化合物的强度和韧性。本发明提供的改性后TiAl/WC熔覆层中Ti3AlC2 MAX相具有优异的减磨功能,扫描电子束技术改性的TiAl/WC熔覆层有望用于延长航空发动机部件和壳体在高温环境下的服役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6837373A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310062804.3
申请日:2023-01-18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C23C24/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金属表面改性及高温涂层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钛合金激光表面熔覆共晶复合增强相的方法,将TiN、SiC、ZrO2三种不同类型的增强相粉末,分别添加到Ti‑Al‑Co粉末中,形成含有增强相的合金粉末,并预置于钛合金表面,形成预置涂层;对预置涂层,通过激光熔覆机在高纯氩气保护下进行熔覆处理,得到有共晶熔覆层的钛合金。通过激光熔覆生成Ti‑Al‑Co/TiN、Ti‑Al‑Co/SiC和Ti‑Al‑Co/ZrO2共晶复合熔覆层的机械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实验分析,发现了共晶组织对复合熔覆层塑韧性的提升作用和增强相对氧化膜中金红石结构TiO2的生长抑制机理。本发明在Ti‑Al‑Co合金涂层材料中加入TiN、SiC、ZrO2,进一步提升涂层的高温耐氧化性与抗摩擦磨损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040567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267363.1
申请日:2024-09-11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一种针对于TC4合金无杂质高耐磨的改性方法,特别是通过电子束扫描技术对TC4合金表面进行改性,以显著提高其表面硬度和耐磨性能。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对TC4合金进行机械抛光和化学清洗,确保表面洁净无杂质;然后,在高真空条件下,使用高能电子束扫描合金表面,通过精确控制电子束能量密度和扫描速度,使表面材料发生均匀的微观组织细化和硬化;最后,对改性后的表面进行快速冷却处理,防止组织过渡相变或晶粒长大。改性后的TC4合金表面硬度显著提升,耐磨性能提高超过50%,且整个改性过程无外来杂质引入,保持了材料的纯净性。本发明方法工艺简单高效,适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784226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1705097.7
申请日:2022-12-29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流脉冲电子束调控石墨显微结构及储锂性能的方法,先选择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材料;再将装有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不锈钢壳体,放置在电子束平台,开启设备,开启真空系统,当真空度达到指定值,依次开启磁场、火花源和阴极高压,使强流脉冲电子束直接辐照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完成石墨改性。本发明使用强电流脉冲电子束改性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增加了储锂活性位点,使得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更加顺畅,增强了锂离子的快速传递和电荷储存能力,突破了石墨因结构限制其储锂容量和倍率性能提升的瓶颈。克服了溶剂化锂离子共嵌入而导致电极材料失效的问题,锂离子在电极内部穿梭的阻力变小,体积膨胀小,循环性能相对稳定,解决了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充放电循环稳定性下降难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