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747229B
公开(公告)日:2012-08-22
申请号:CN201010106754.7
申请日:2006-04-20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C07C253/30 , C07C253/16 , C07C253/14 , C07C253/00 , C07C255/4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7 , H01M10/052 , H01M10/0569 , H01M10/423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如式1的化合物:其中R1~R13各自独立地表示-H、-F、-Cl、-Br、-I、-OH、-SH、-COOH、-PO3H2、-NH2、-NO2、-O(CH2CH2O)nH(其中n为1~5的整数)、C1~C12烷基、C1~C12氨基烷基、C1~C12羟基烷基、C1~C12卤代烷基、C2~C12烯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氨基、C1~C12二烷基氨基、C6~C18芳基、C6~C18氨基芳基、C6~C18羟基芳基、C6~C18卤代芳基、C7~C18苯甲基、C7~C18氨基苯甲基、C7~C18羟基苯甲基、C7~C18卤代苯甲基、或腈基(-CN);R4~R13中至少一个为腈基(-CN);还公开了包括(i)锂盐、(ii)溶剂、与(iii)式1所示化合物的非水性电解质;以及包括该非水性电解质的二次电池。当将式1所示化合物添加到非水性电解质中时,可改进二次电池在过充电状态时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947283B
公开(公告)日:2013-06-12
申请号:CN200580012664.9
申请日:2005-04-22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3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6 , H01M4/0402 , H01M4/0416 , H01M4/0471 , H01M4/133 , H01M4/1393 , H01M4/40 , H01M4/58 , H01M4/587 , H01M4/62 , H01M10/0525 , H01M10/058 , H01M2004/0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负极活性材料,包括:(a)碳质材料;和(b)在碳质材料表面的部分或全部上形成的碳化物涂层,碳化物涂层包括选自金属和准金属的至少一种元素。本发明还公开了通过使用负极活性材料得到的负极和包括该负极的电化学装置。碳质材料包括通过在高温下在惰性气氛中处理而得到的金属碳化物/准金属碳化物涂层,其中涂层具有对碳质材料增加的界面结合力,并因此表现出对锂的最小反应性。碳质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可使初始充电/放电循环中SEI薄膜形成所需要的负极的不可逆容量最小化,从而提供高容量、高效率和显著改善的负极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747229A
公开(公告)日:2010-06-23
申请号:CN201010106754.7
申请日:2006-04-20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C07C253/30 , C07C253/16 , C07C253/14 , C07C253/00 , C07C255/4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7 , H01M10/052 , H01M10/0569 , H01M10/423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如式1的化合物:其中R1~R13各自独立地表示-H、-F、-Cl、-Br、-I、-OH、-SH、-COOH、-PO3H2、-NH2、-NO2、-O(CH2CH2O)nH(其中n为1~5的整数)、C1~C12烷基、C1~C12氨基烷基、C1~C12羟基烷基、C1~C12卤代烷基、C2~C12烯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氨基、C1~C12二烷基氨基、C6~C18芳基、C6~C18氨基芳基、C6~C18羟基芳基、C6~C18卤代芳基、C7~C18苯甲基、C7~C18氨基苯甲基、C7~C18羟基苯甲基、C7~C18卤代苯甲基、或腈基(-CN);R4~R13中至少一个为腈基(-CN);还公开了包括(i)锂盐、(ii)溶剂、与(iii)式1所示化合物的非水性电解质;以及包括该非水性电解质的二次电池。当将式1所示化合物添加到非水性电解质中时,可改进二次电池在过充电状态时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0561793C
公开(公告)日:2009-11-18
申请号:CN200580028917.1
申请日:2005-12-07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10/4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7 , H01M4/38 , H01M4/525 , H01M10/05 , H01M10/052 , H01M10/0568 , H01M10/0569 , H01M10/423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电解液,其包括:(a)电解质盐;(b)非水系电解液溶剂;和(c)二成分系或多成分系金属氧化物盐。还公开了包括所述电解液的电化学装置。在电解液中使用的金属氧化物盐溶于非水溶剂并生成能改善金属耐腐蚀性的氧阴离子。因此,所述电解液防止了由装置暴露于诸如过充电、过放电和高温储藏条件等最恶劣的条件下所引起的电化学装置中存在的金属材料的预防。另外,该电解液防止了由金属材料腐蚀引起的电化学装置的性能劣化。
-
公开(公告)号:CN100502132C
公开(公告)日:2009-06-17
申请号:CN200480041548.5
申请日:2004-02-10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10/4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 , H01B1/122 , H01M10/0567 , H01M10/423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新添加剂的非水电解质溶液和包括该非水电解质溶液的锂二次电池。更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质溶液以及包括所述非水电解质溶液的锂二次电池,所述非水电解质溶液包含锂盐、电解质化合物、氧化起始电势在4.2V以上的第一添加剂化合物、和氧化起始电势在4.2V以上的第二添加剂化合物,所述第二添加剂化合物的氧化起始电势比第一添加剂的高,并且在氧化中会沉积氧化产物或形成聚合物膜。本发明通过将第一添加剂与第二添加剂联用作为非水电解质溶液的添加剂,从而可以提供在电池性能和电池在过充电中的安全性方面均优良的锂二次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01213703B
公开(公告)日:2010-06-09
申请号:CN200680023938.9
申请日:2006-07-10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10/4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7 , H01M4/62 , H01M10/052 , H01M10/0525 , H01M10/423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二次电池,其包含控释胶囊,该控释胶囊连续以恒定水平释放出电解质或电极所必需的期望量添加剂,且该控释胶囊包含在电解质和/或电极材料中,从而提供添加剂的固有效用,同时使过多添加剂所造成的不良副作用最小化,从而使电池性能最优化。
-
公开(公告)号:CN1947283A
公开(公告)日:2007-04-11
申请号:CN200580012664.9
申请日:2005-04-22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3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6 , H01M4/0402 , H01M4/0416 , H01M4/0471 , H01M4/133 , H01M4/1393 , H01M4/40 , H01M4/58 , H01M4/587 , H01M4/62 , H01M10/0525 , H01M10/058 , H01M2004/0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负极活性材料,包括:(a)碳质材料;和(b)在碳质材料表面的部分或全部上形成的碳化物涂层,碳化物涂层包括选自金属和准金属的至少一种元素。本发明还公开了通过使用负极活性材料得到的负极和包括该负极的电化学装置。碳质材料包括通过在高温下在惰性气氛中处理而得到的金属碳化物/准金属碳化物涂层,其中涂层具有对碳质材料增加的界面结合力,并因此表现出对锂的最小反应性。碳质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可使初始充电/放电循环中SEI薄膜形成所需要的负极的不可逆容量最小化,从而提供高容量、高效率和显著改善的负极特性。
-
-
-
公开(公告)号:CN1914761A
公开(公告)日:2007-02-14
申请号:CN200480041548.5
申请日:2004-02-10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10/4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 , H01B1/122 , H01M10/0567 , H01M10/423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新添加剂的非水电解质溶液和包括该非水电解质溶液的锂二次电池。更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质溶液以及包括所述非水电解质溶液的锂二次电池,所述非水电解质溶液包含锂盐、电解质化合物、氧化起始电势在4.2V以上的第一添加剂化合物、和氧化起始电势在4.2V以上的第二添加剂化合物,所述第二添加剂化合物的氧化起始电势比第一添加剂的高,并且在氧化中会沉积氧化产物或形成聚合物膜。本发明通过将第一添加剂与第二添加剂联用作为非水电解质溶液的添加剂,从而可以提供在电池性能和电池在过充电中的安全性方面均优良的锂二次电池。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