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回阀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749459A

    公开(公告)日:2010-06-23

    申请号:CN200910253357.X

    申请日:2009-12-07

    Abstract: 本发明在微差压工作型的止回阀中,防止阀芯(1)的打开状态下的振动实现静音化。在主体接头(10)内配置阀座部件(20)、阀芯(1),使阀芯(1)在阀座部件(20)与阻挡部(104)之间移动。阀芯(1)包括圆板部(14)和第一导向部(11)、第二导向部(12)以及第三导向部(13)。在阀芯(1)的第二导向部(12)的下端形成斜面(12a)。在第三导向部(13)的下端也形成同样的斜面。利用从阀座部件(20)的阀口(21)流出的流体对第二导向部(12)的斜面(12a)和第三导向部的斜面加力,向与导向部(11)相反的一侧对阀芯(1)加力。用该流体产生的作用力在将第二导向部(12)和第三导向部向阀室(103)的内壁(103a)按压的同时,使阀芯(1)滑动。

    凿密构造及止回阀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363551B

    公开(公告)日:2010-08-11

    申请号:CN200810131372.2

    申请日:2008-08-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凿密构造及止回阀。在止回阀中对铜管和阀座部件的凿密构造进行改进,防止背面泄漏、阀座部件的晃动等。在铜管内配置阀座部件、阀芯及支架部件。用支架部件的支脚部引导阀芯并在制冷剂的反向流动时使其落座在阀座部件上。在阀座部件的外周形成截面形状为四边形形状的矩形槽。从铜管的外周通过轧辊凿密,形成截面形状为四边形形状的凿密槽进行凿密。使凿密槽的宽度为矩形槽的宽度以上的尺寸,使凿密槽的深度为矩形槽的深度以上,在矩形槽内充分埋入铜管的凿密部从而几乎将空间消除。还有,在铜管上形成承受阀座部件的与阀芯相反侧的端面的大凿密部。而且,设置多对成对的矩形槽、凿密槽。在矩形槽的周围设置多个细槽进行凿密。

    止回阀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749459B

    公开(公告)日:2012-11-07

    申请号:CN200910253357.X

    申请日:2009-12-07

    Abstract: 本发明在微差压工作型的止回阀中,防止阀芯(1)的打开状态下的振动实现静音化。在主体接头(10)内配置阀座部件(20)、阀芯(1),使阀芯(1)在阀座部件(20)与阻挡部(104)之间移动。阀芯(1)包括圆板部(14)和第一导向部(11)、第二导向部(12)以及第三导向部(13)。在阀芯(1)的第二导向部(12)的下端形成斜面(12a)。在第三导向部(13)的下端也形成同样的斜面。利用从阀座部件(20)的阀口(21)流出的流体对第二导向部(12)的斜面(12a)和第三导向部的斜面加力,向与导向部(11)相反的一侧对阀芯(1)加力。用该流体产生的作用力在将第二导向部(12)和第三导向部向阀室(103)的内壁(103a)按压的同时,使阀芯(1)滑动。

    凿密构造及止回阀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363551A

    公开(公告)日:2009-02-11

    申请号:CN200810131372.2

    申请日:2008-08-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凿密构造及止回阀。在止回阀中对铜管和阀座部件的凿密构造进行改进,防止背面泄漏、阀座部件的晃动等。在铜管内配置阀座部件、阀芯及支架部件。用支架部件的支脚部引导阀芯并在制冷剂的反向流动时使其落座在阀座部件上。在阀座部件的外周形成截面形状为四边形形状的矩形槽。从铜管的外周通过轧辊凿密,形成截面形状为四边形形状的凿密槽进行凿密。使凿密槽的宽度为矩形槽的宽度以上的尺寸,使凿密槽的深度为矩形槽的深度以上,在矩形槽内充分埋入铜管的凿密部从而几乎将空间消除。还有,在铜管上形成承受阀座部件的与阀芯相反侧的端面的大凿密部。而且,设置多对成对的矩形槽、凿密槽。在矩形槽的周围设置多个细槽进行凿密。

    止回阀
    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1521684U

    公开(公告)日:2010-07-07

    申请号:CN200920003079.8

    申请日:2009-03-3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止回阀。在止回阀中,容易打开阀且在阀全开状态下得到大流量。在主体接头(1)内在阀座部件(2)与阻挡部(4)之间插入阀体(3)。用圆板部(31)、圆柱体(32)、大致呈圆锥体的整流用突部(33)、导向部(34)及整流板(35)构成阀体。在圆板部的平面密封部(31a)的内侧形成凹槽(31b)。使圆柱体的直径比阀座部件的阀口(21)的直径小,并且使凹槽的直径比阀口的直径大。用凹槽承受来自导入管部(11)的制冷剂的压力。在开阀状态下,用整流用突部对来自阀口的制冷剂进行整流,使制冷剂流向圆板部的周围,并通过导向部之间的通道向后方引导。而且,在导向部之间利用整流板以制冷剂的流动与导出管部(12)平行的方式进行整流。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