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061556A
公开(公告)日:2007-10-24
申请号:CN200580039821.5
申请日:2005-10-14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IPC: H01F1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F17/0013 , H01F27/323 , H01F27/34
Abstract: 一种其中低杂散电容与高电感可共存的线圈部件。线圈部件(1)通过将外部电极(5-1至5-4)固定至其中将第一线圈组块(2)和第二线圈组块(3)夹在磁性体基板(4-1至4-2)的芯片体而形成。第一线圈组块(2(3))由线圈体(2-1(3-1))和绝缘体(2-2(3-2))组成,而线圈体(2-1(3-1))则由外线圈部分6(6’)和内线圈部分7(7’)组成。外线圈部分6(6’)由在垂直方向上螺旋形地且交替地耦合的第一图案组(6-1)和第二图案组(6-2)组成,而内线圈部分7(7’)由串联连接的第一螺旋形图案(7-1)和第二螺旋形图案(7-2)组成。换言之,杂散电容通过外线圈部分6(6’)降低而高电容则通过内线圈部分7(7’)获得。
-
公开(公告)号:CN108010722B
公开(公告)日:2020-02-07
申请号:CN201711020369.9
申请日:2017-10-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减少安装于安装基板时的安装面积的复合型电子部件。复合型电子部件具有电容器部件和电感器部件。电容器基体包括彼此在长边方向上对置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和将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连接的沿着长边方向的第一侧面,至少一个电容器外部电极被设置在电容器基体的第一端面。电感器基体包括彼此在长边方向上对置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和将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连接的沿着长边方向的第一侧面,至少一个电感器外部电极被设置在电感器基体的第一端面。电容器基体的第一侧面和电感器基体的第一侧面对置,电容器基体的第一端面和电感器基体的第一端面位于同一方向。
-
公开(公告)号:CN101061556B
公开(公告)日:2012-05-09
申请号:CN200580039821.5
申请日:2005-10-14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IPC: H01F1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F17/0013 , H01F27/323 , H01F27/34
Abstract: 一种其中低杂散电容与高电感可共存的线圈部件。线圈部件(1)通过将外部电极(5-1至5-4)固定至其中将第一线圈组块(2)和第二线圈组块(3)夹在磁性体基板(4-1至4-2)的芯片体而形成。第一线圈组块(2(3))由线圈体(2-1(3-1))和绝缘体(2-2(3-2))组成,而线圈体(2-1(3-1))则由外线圈部分6(6’)和内线圈部分7(7’)组成。外线圈部分6(6’)由在垂直方向上螺旋形地且交替地耦合的第一图案组(6-1)和第二图案组(6-2)组成,而内线圈部分7(7’)由串联连接的第一螺旋形图案(7-1)和第二螺旋形图案(7-2)组成。换言之,杂散电容通过外线圈部分6(6’)降低而高电容则通过内线圈部分7(7’)获得。
-
公开(公告)号:CN101568979A
公开(公告)日:2009-10-28
申请号:CN200880001367.8
申请日:2008-01-30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F19/06 , H01F27/2804 , H01F2027/28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为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的电感值没有差异、不受安装方向约束并发挥期望动作的特性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包括:在内部具有一次侧线圈(4)及二次侧线圈(5)的片状体(2);以及第一~第四外部电极(3-1)~(3-4)。一次侧线圈(4)由本体部(45A)与第一引出线(46)与第二引出线(47)构成,二次侧线圈(5)由本体部(45A)与第三引出线(56)与第四引出线(57)构成。本体部(45A)的第一突出部(45a)和第二突出部(45b)配置在直线(L1)上。第一引出线(46)与第四引出线(57)被设定为关于位于第一突出部(45a)与第二突出部(45b)的前端部间的中心、且与层叠方向垂直的中心线(L2)为轴对称的形状,第二引出线(47)和第三引出线(56)也被设定为关于中心线(L2)为轴对称的形状。
-
公开(公告)号:CN110223829B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1910141511.8
申请日:2019-02-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IPC: H01F27/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安装时的特性劣化的表面安装电感器。表面安装电感器具备:成型体,其由含有磁性体粉的复合材料构成;和金属板,其包含埋设于成型体的第一金属板部和从第一金属板部向成型体外延伸的第二金属板部。第二金属板部从成型体的侧表面或者安装面侧引出,具有弯曲部而沿着成型体配置,至少形成在成型体的安装面侧配置的外部端子。外部端子在与同成型体对置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具有镀敷层,在与成型体对置的面上不具有镀敷层。
-
公开(公告)号:CN110223829A
公开(公告)日:2019-09-10
申请号:CN201910141511.8
申请日:2019-02-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IPC: H01F27/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安装时的特性劣化的表面安装电感器。表面安装电感器具备:成型体,其由含有磁性体粉的复合材料构成;和金属板,其包含埋设于成型体的第一金属板部和从第一金属板部向成型体外延伸的第二金属板部。第二金属板部从成型体的侧表面或者安装面侧引出,具有弯曲部而沿着成型体配置,至少形成在成型体的安装面侧配置的外部端子。外部端子在与同成型体对置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具有镀敷层,在与成型体对置的面上不具有镀敷层。
-
公开(公告)号:CN101568979B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0880001367.8
申请日:2008-01-30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F19/06 , H01F27/2804 , H01F2027/28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为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的电感值没有差异、不受安装方向约束并发挥期望动作的特性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包括:在内部具有一次侧线圈(4)及二次侧线圈(5)的片状体(2);以及第一~第四外部电极(3-1)~(3-4)。一次侧线圈(4)由本体部(45A)与第一引出线(46)与第二引出线(47)构成,二次侧线圈(5)由本体部(45A)与第三引出线(56)与第四引出线(57)构成。本体部(45A)的第一突出部(45a)和第二突出部(45b)配置在直线(L1)上。第一引出线(46)与第四引出线(57)被设定为关于位于第一突出部(45a)与第二突出部(45b)的前端部间的中心、且与层叠方向垂直的中心线(L2)为轴对称的形状,第二引出线(47)和第三引出线(56)也被设定为关于中心线(L2)为轴对称的形状。
-
公开(公告)号:CN110223827B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1910114214.4
申请日:2019-02-14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外部端子的形成时的本体的损伤的表面安装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表面安装电感器具备由含有磁性体粉的复合材料构成的成型体、以及包含与安装面平行地埋设于成型体的第1金属板部和从第1金属板部向成型体外延伸的第2金属板部的金属板。第2金属板部具有从成型体的侧面引出并从自成型体引出的引出方向向与安装面交叉的方向弯折的第1弯曲部、和从与安装面交叉的方向向成型体的侧面方向弯折的第2弯曲部,第2金属板部沿着成型体延伸至安装面而形成外部端子。第1弯曲部的内角形成为钝角。
-
公开(公告)号:CN108010722A
公开(公告)日:2018-05-08
申请号:CN201711020369.9
申请日:2017-10-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减少安装于安装基板时的安装面积的复合型电子部件。复合型电子部件具有电容器部件和电感器部件。电容器基体包括彼此在长边方向上对置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和将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连接的沿着长边方向的第一侧面,至少一个电容器外部电极被设置在电容器基体的第一端面。电感器基体包括彼此在长边方向上对置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和将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连接的沿着长边方向的第一侧面,至少一个电感器外部电极被设置在电感器基体的第一端面。电容器基体的第一侧面和电感器基体的第一侧面对置,电容器基体的第一端面和电感器基体的第一端面位于同一方向。
-
公开(公告)号:CN110223828B
公开(公告)日:2022-01-18
申请号:CN201910141119.3
申请日:2019-02-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伴随着外部端子的形成而带来的成型体的损伤并能够实现高密度安装的表面安装电感器。表面安装电感器具备:成型体,其由含有磁性体粉的复合材料构成;和金属板,其使局部在安装面侧暴露地埋设于成型体。金属板具有:第一金属板部,其延伸方向和宽度方向平行于安装面地埋设于成型体;第二金属板部,其从第一金属板部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向安装面方向延伸至成型体的底面;以及第三金属板部,其从第二金属板部起,沿着成型体的底面,离开成型体的底面与邻接的侧表面地配置,且至少表面从成型体暴露。金属板的末端部离开成型体的侧表面地埋设。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