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定子以及用于制造线圈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638121B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210024420.4

    申请日:2012-02-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K3/12 H02K3/04 H02K15/0464 Y10T29/49009

    Abstract: 一种线圈,该线圈包括设置在旋转电机的定子上的第一卷绕部和第二卷绕部。第一卷绕部通过扁立卷绕导电矩形线形成。第二卷绕部通过扁立卷绕连接至第一卷绕部的导电矩形线形成。第一和第二卷绕部的线圈端部部分的每一个均包括曲柄形区段。第一和第二卷绕部形成为使得当第一和第二卷绕部的狭槽插入部分设置在定子的狭槽内时,矩形线的横截面的长边沿定子的圆周方向延伸,而矩形线的横截面的短边沿定子的径向方向延伸。

    电机的定子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369651B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080014398.4

    申请日:2010-03-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K3/12 H02K1/16 H02K3/28

    Abstract: 电机的定子被公开。该定子具备定子铁心及成形为规定形状的第一以及第二系列的线圈。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各自具备从所述定子铁心的两端面分别突出的一对第一线圈末端。各第一线圈末端具备朝定子的径向外侧延伸的一对弯曲部和连接该弯曲部彼此的桥接部。各第二线圈末端具备一对直立部和连接该直立部彼此的桥接部。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的桥接部比所述第二系列的线圈的桥接部靠定子的径向外侧配置,所述第二系列的各线圈的桥接部横跨所述第一系列的相邻的两个线圈的弯曲部。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及第二系列的线圈被配置为,在同一系列中,U相、V相、以及W相的线圈中的至少两相的线圈混合存在。第一系列中的各相的线圈与第二系列中的相同相的线圈连接。

    线圈、定子以及用于制造线圈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638121A

    公开(公告)日:2012-08-15

    申请号:CN201210024420.4

    申请日:2012-02-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K3/12 H02K3/04 H02K15/0464 Y10T29/49009

    Abstract: 一种线圈,该线圈包括设置在旋转电机的定子上的第一卷绕部和第二卷绕部。第一卷绕部通过扁立卷绕导电矩形线形成。第二卷绕部通过扁立卷绕连接至第一卷绕部的导电矩形线形成。第一和第二卷绕部的线圈端部部分的每一个均包括曲柄形区段。第一和第二卷绕部形成为使得当第一和第二卷绕部的狭槽插入部分设置在定子的狭槽内时,矩形线的横截面的长边沿定子的圆周方向延伸,而矩形线的横截面的短边沿定子的径向方向延伸。

    电机的定子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369651A

    公开(公告)日:2012-03-07

    申请号:CN201080014398.4

    申请日:2010-03-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K3/12 H02K1/16 H02K3/28

    Abstract: 电机的定子被公开。该定子具备定子铁心及成形为规定形状的第一以及第二系列的线圈。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各自具备从所述定子铁心的两端面分别突出的一对第一线圈末端。各第一线圈末端具备朝定子的径向外侧延伸的一对弯曲部和连接该弯曲部彼此的桥接部。各第二线圈末端具备一对直立部和连接该直立部彼此的桥接部。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的桥接部比所述第二系列的线圈的桥接部靠定子的径向外侧配置,所述第二系列的各线圈的桥接部横跨所述第一系列的相邻的两个线圈的弯曲部。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及第二系列的线圈被配置为,在同一系列中,U相、V相、以及W相的线圈中的至少两相的线圈混合存在。第一系列中的各相的线圈与第二系列中的相同相的线圈连接。

    电力供给系统
    5.
    发明公开
    电力供给系统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991483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0519956.6

    申请日:2024-04-28

    Abstract: 电力供给系统具备:电力转换装置;电池单元,其经由布线而与电力转换装置电连接;以及壳体。壳体具有:第1壳体部,其区隔出收容电力转换装置的第1内部空间;第2壳体部,其区隔出收容电池单元的第2内部空间;以及隔壁部,其使第1内部空间与第2内部空间相互之间隔开,并且具有使第1内部空间与第2内部空间连通的连通孔。布线经由连通孔而在第1内部空间与第2内部空间之间延伸。第1壳体部具有朝向下方开口的开口部。连通孔位于比开口部靠上方处。电力供给系统还具备能够开闭开口部的盖构件。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