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392735A
公开(公告)日:2016-03-09
申请号:CN201480040672.3
申请日:2014-03-11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C01B13/11 , H01H85/042 , H01H85/175 , H01H85/20 , H01T1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 , C01B2201/14 , C01B2201/22 , H01H85/042 , H01H85/175 , H01H85/20 , H01T19/00
Abstract: 在实施方式的臭氧发生装置中,第一电极部设置于圆筒状的放电管的内表面。第二电极部隔开间隔地设置于放电管的外侧,与第一电极部对置。熔丝具有直径比放电管的内表面小的外表面,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放电管的内侧,构成为圆筒状。熔丝保持件介于放电管与熔丝之间,具有沿着放电管的内表面以圆弧状延伸并与该内表面接触的外周部、以及沿着熔丝的外表面以圆弧状延伸并与该外表面接触的内周部,设置有:第一开口部,位于内周部的轴心侧,供熔丝进入;以及第二开口部,使该第一开口部朝向轴心的径向的外侧开放,该熔丝保持件构成为大致C字状且板状。
-
公开(公告)号:CN105473286A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480044548.4
申请日:2014-03-12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B25B27/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5B27/06
Abstract: 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拔装置具备弹性体、第一以及第二推压部、牵拉部。上述弹性体具有朝向第一方向的第一端部、位于上述第一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以及朝向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接触面,该弹性体能够朝上述第二方向扩展。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推压部推压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部。上述牵拉部能够将上述第二推压部朝上述第一方向牵拉。通过推压而被压缩后的上述弹性体在上述第二方向扩展,上述接触面能够与拉拔对象物接触。当在上述接触面与上述拉拔对象物接触的状态下上述牵拉部被朝上述第一方向拉拽时,借助上述拉拔对象物与上述接触面之间的摩擦,上述拉拔对象物被拉拽。
-
公开(公告)号:CN105473286B
公开(公告)日:2017-09-22
申请号:CN201480044548.4
申请日:2014-03-12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B25B27/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5B27/06
Abstract: 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拔装置具备弹性体、第一以及第二推压部、牵拉部。上述弹性体具有朝向第一方向的第一端部、位于上述第一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以及朝向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接触面,该弹性体能够朝上述第二方向扩展。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推压部推压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部。上述牵拉部能够将上述第二推压部朝上述第一方向牵拉。通过推压而被压缩后的上述弹性体在上述第二方向扩展,上述接触面能够与拉拔对象物接触。当在上述接触面与上述拉拔对象物接触的状态下上述牵拉部被朝上述第一方向拉拽时,借助上述拉拔对象物与上述接触面之间的摩擦,上述拉拔对象物被拉拽。
-
公开(公告)号:CN104520230B
公开(公告)日:2017-08-15
申请号:CN201380041828.5
申请日:2013-03-14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5 , C01B13/11 , C01B2201/22 , C01B2201/32 , H01T23/00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臭氧发生装置,相对于圆筒状的高压电极,同轴地配置圆筒状的低压电极,在高压电极与低压电极之间夹着电介质施加规定的高电压而放电,通过放电产生臭氧。这里,使放电间隙长d为0.3mm~0.5mm。进而,低压电极或高压电极中的任一方形成为金属电极,另一方形成为电介质电极。并且,在与电介质电极对置的金属电极的内周面设有突起群,该突起群具有用于使该金属电极相对于电介质电极保持放电间隙长的同时保持同轴的多个突起。
-
公开(公告)号:CN105392735B
公开(公告)日:2018-06-19
申请号:CN201480040672.3
申请日:2014-03-11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C01B13/11 , H01H85/042 , H01H85/175 , H01H85/20 , H01T1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 , C01B2201/14 , C01B2201/22 , H01H85/042 , H01H85/175 , H01H85/20 , H01T19/00
Abstract: 在实施方式的臭氧发生装置中,第一电极部设置于圆筒状的放电管的内表面。第二电极部隔开间隔地设置于放电管的外侧,与第一电极部对置。熔丝具有直径比放电管的内表面小的外表面,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放电管的内侧,构成为圆筒状。熔丝保持件介于放电管与熔丝之间,具有沿着放电管的内表面以圆弧状延伸并与该内表面接触的外周部、以及沿着熔丝的外表面以圆弧状延伸并与该外表面接触的内周部,设置有:第一开口部,位于内周部的轴心侧,供熔丝进入;以及第二开口部,使该第一开口部朝向轴心的径向的外侧开放,该熔丝保持件构成为大致C字状且板状。
-
公开(公告)号:CN104520230A
公开(公告)日:2015-04-15
申请号:CN201380041828.5
申请日:2013-03-14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5 , C01B13/11 , C01B2201/22 , C01B2201/32 , H01T23/00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臭氧发生装置,相对于圆筒状的高压电极,同轴地配置圆筒状的低压电极,在高压电极与低压电极之间夹着电介质施加规定的高电压而放电,通过放电产生臭氧。这里,使放电间隙长d为0.3mm~0.5mm。进而,低压电极或高压电极中的任一方形成为金属电极,另一方形成为电介质电极。并且,在与电介质电极对置的金属电极的内周面设有突起群,该突起群具有用于使该金属电极相对于电介质电极保持放电间隙长的同时保持同轴的多个突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