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6895A
公开(公告)日:1995-08-16
申请号:CN94117811.0
申请日:1994-11-04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IPC: F04C18/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23/008 , F04C2230/60 , Y10T29/4924 , Y10T29/498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涡旋式压缩机,及其组装方法,由设置在密闭容器内电动机和压缩机构组成,由固定涡旋件,与固定涡旋件啮合的旋转涡旋件,曲轴和主轴承构成压缩机构,通过将压缩机构组装并插入密闭容器圆筒部状态,为能将装配具从固定涡旋叶片侧插入而在主轴承框体外周上设置和主轴承部同轴的切槽以及在固定涡旋件上设置平坦部,能在清洁状态组装,易于保持主轴承和副轴承同轴度,组装容易和组装精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074093C
公开(公告)日:2001-10-31
申请号:CN94117811.0
申请日:1994-11-04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IPC: F04C18/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23/008 , F04C2230/60 , Y10T29/4924 , Y10T29/498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涡旋式压缩机,及其组装方法,由设置在密闭容器内电动机和压缩机构组成,由固定涡旋件,与固定涡旋件啮合的旋转涡旋件,曲轴和主轴承构成压缩机构,通过将压缩机构组装并插入密闭容器圆筒部状态,为能将装配具从固定涡旋叶片侧插入而在主轴承框体外周上设置和主轴承部同轴的切槽以及在固定涡旋件上设置平坦部,能在清洁状态组装,易于保持主轴承和副轴承同轴度。组装容易和组装精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02937310B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210478472.9
申请日:2008-12-25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3/1423 , B01D53/0438 , B01D53/261 , B01D2259/40088 , B01D2259/4508 , F24F1/025 , F24F2203/1016 , F24F2203/1068 , F24F2203/108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除湿装置,该除湿装置具备:主体壳体,所述主体壳体具有第一进气口和排气口;冷冻循环机构,所述冷冻循环机构将压缩机、放热器、膨胀机和吸热器按照该顺序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内;送风机,所述送风机形成这样的第一风路:将空气从所述第一进气口吸入到所述主体壳体内,并使所述吸入后的空气依次通过所述放热器和所述吸热器并吹送至所述排气口;除湿转轮的放湿部,所述除湿转轮的放湿部设于所述第一风路内、所述放热器和所述吸热器之间;所述除湿转轮的吸湿部,所述除湿转轮的吸湿部设于所述第一风路内、所述吸热器和所述排气口之间;以及加热部,所述加热部设于所述第一风路的所述放热器和所述除湿转轮的放湿部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02937310A
公开(公告)日:2013-02-20
申请号:CN201210478472.9
申请日:2008-12-25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3/1423 , B01D53/0438 , B01D53/261 , B01D2259/40088 , B01D2259/4508 , F24F1/025 , F24F2203/1016 , F24F2203/1068 , F24F2203/108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除湿装置,该除湿装置具备:主体壳体,所述主体壳体具有第一进气口和排气口;冷冻循环机构,所述冷冻循环机构将压缩机、放热器、膨胀机和吸热器按照该顺序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内;送风机,所述送风机形成这样的第一风路:将空气从所述第一进气口吸入到所述主体壳体内,并使所述吸入后的空气依次通过所述放热器和所述吸热器并吹送至所述排气口;除湿转轮的放湿部,所述除湿转轮的放湿部设于所述第一风路内、所述放热器和所述吸热器之间;所述除湿转轮的吸湿部,所述除湿转轮的吸湿部设于所述第一风路内、所述吸热器和所述排气口之间;以及加热部,所述加热部设于所述第一风路的所述放热器和所述除湿转轮的放湿部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01915443B
公开(公告)日:2012-08-29
申请号:CN201010266606.1
申请日:2005-11-09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53/06 , B01D53/0454 , B01D53/261 , F24F3/1423 , F24F2203/1012 , F24F2203/1016 , F24F2203/1032 , F24F2203/1056 , F24F2203/1068 , F24F2203/1088 , F25B2309/06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除湿装置,其使用热泵和吸放湿单元,能够以没有循环路径的简单结构进行高效除湿。该除湿装置包括:热泵,其具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上述制冷剂对供给空气放热的放热器;使上述制冷剂膨胀的膨胀机构;和使上述制冷剂从供给空气吸热的吸热器;以及吸放湿单元,其具有从供给空气吸湿的吸湿部和向供给空气放湿的放湿部,将除湿对象空气依次供给上述放热器、上述放湿部、上述吸热器和上述吸湿部,并且将加热对象空气供给上述放热器。
-
公开(公告)号:CN102641648A
公开(公告)日:2012-08-22
申请号:CN201210035240.6
申请日:2012-02-16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B01D53/26
Abstract: 一种除湿机,包括除湿部和送风部、控制部、温度检测部和湿度检测部,并具备干燥运转模式,控制部进行干燥常数初始设定控制:根据第一温度检测值和第一湿度检测值对用于判断干燥运转模式的结束的干燥常数Dx进行初始设定,并且控制部进行干燥常数修正控制:使用干燥运转模式中运转时的第二温度检测值、第二湿度检测值、第一温度检测值与第二温度检测值之差以及第一湿度检测值与第二湿度检测值之差中的至少一个,对干燥常数Dx进行修正。
-
公开(公告)号:CN103968475A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申请号:CN201410035510.2
申请日:2014-01-24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F24F3/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除湿装置,其包括:具有吸气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外壳;和设置在主体外壳内的制冷循环装置、热交换部和送风部。制冷循环装置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部和蒸发器。热交换部具备第一热交换风路和第二热交换风路。而且,除湿装置具备:从吸气口经由第一热交换风路、蒸发器、第二热交换风路、冷凝器、送风部至吹出口的除湿风路;和从吸气口经由冷凝器、送风部至吹出口的旁通风路。
-
公开(公告)号:CN103884049A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310711427.8
申请日:2013-12-20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除湿装置具备除湿转子、驱动部、发热部、吸湿风路、放湿风路。发热部包括箱体和多个加热器线安装部。各个加热器线安装部包括:第一加热器线和第二加热器线、多个第一圆形孔部和多个第二圆形孔部。第一加热器线通过各个加热器线安装部的各个第一圆形孔部内而被安装。第二加热器线通过各个加热器线安装部的各个第二圆形孔部内而被安装。
-
公开(公告)号:CN102641648B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210035240.6
申请日:2012-02-16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B01D53/26
Abstract: 一种除湿机,包括除湿部和送风部、控制部、温度检测部和湿度检测部,并具备干燥运转模式,控制部进行干燥常数初始设定控制:根据第一温度检测值和第一湿度检测值对用于判断干燥运转模式的结束的干燥常数Dx进行初始设定,并且控制部进行干燥常数修正控制:使用干燥运转模式中运转时的第二温度检测值、第二湿度检测值、第一温度检测值与第二温度检测值之差以及第一湿度检测值与第二湿度检测值之差中的至少一个,对干燥常数Dx进行修正。
-
公开(公告)号:CN101909723A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880124326.8
申请日:2008-12-25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3/1423 , B01D53/0438 , B01D53/261 , B01D2259/40088 , B01D2259/4508 , F24F1/025 , F24F2203/1016 , F24F2203/1068 , F24F2203/108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除湿装置,该除湿装置具备:主体壳体(3),其具有进气口(1)和排气口(2);冷冻循环机构(4),其设于主体壳体(3)内;送风机(9),其形成这样的风路:将空气从进气口(1)吸入到主体壳体(3)内,并使吸入后的空气依次通过放热器(6)和吸热器(8)并吹送至排气口(2);除湿转轮(10)的放湿部(11),其设于风路内、放热器(6)和吸热器(8)之间;除湿转轮(10)的吸湿部(12),其设于风路内、吸热器(8)和排气口(2)之间;以及制冷剂热交换器(13),其设于风路内、放湿部(11)和吸热器(8)之间,由此实现了除湿能力的提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