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939453A
公开(公告)日:2017-07-11
申请号:CN201610879026.7
申请日:2016-10-08
Applicant: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Inventor: 糸木祥文
IPC: D01H9/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1H9/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筒管方向转换机构、筒管收纳装置以及纺纱机械。筒管方向转换机构(70)转换从上方交接的筒管(B)的朝向并将筒管(B)向水平方向交接。筒管方向转换机构(70)具备:下方支承部(75),通过支承筒管(B)的小径端(Ba)而将该筒管(B)支承为立起状态;以及喷嘴(77a),向水平方向对支承于下方支承部(75)的筒管(B)的上侧的端区域内的至少一点喷射空气。
-
-
公开(公告)号:CN108625003B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1810156776.0
申请日:2018-02-24
Applicant: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Inventor: 糸木祥文
IPC: D01H15/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细纱机。具备:纺纱装置(20),其纺纱,生成纱线(Y);卷取装置(40),其对纺纱装置(20)生成的纱线(Y)进行卷取,形成卷装;接纱装置(50),在纱线(Y)在纺纱装置(20)与卷取装置(40)之间断开的情况下,其对纺纱装置(20)侧的第一纱线和卷取装置(40)侧的第二纱线进行打结;第一纱线抽吸部件(71),其抽吸保持第一纱线,并将第一纱线向接纱装置(50)引导;蓄留辊(31),其配置于纺纱装置(20)与卷取装置(40)之间,将由第一纱线抽吸部件(71)引导至接纱装置(50)的第一纱线卷绕于外周面,进行蓄留;以及切断部件(77),其将由第一纱线抽吸部件(71)形成抽吸的第一纱线切断。
-
公开(公告)号:CN105274662B
公开(公告)日:2018-12-14
申请号:CN201510235999.2
申请日:2015-05-11
Applicant: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Inventor: 糸木祥文
Abstract: 在纱线蓄留装置(11)中,第一驱动部(50)具有:第一定子(51),其位于纱线蓄留罗拉(40)的内侧,沿着纱线蓄留罗拉(40)的旋转轴方向延伸且配置为与该旋转轴同轴;以及第一转子(53),其在包围第一定子(51)的位置固定于纱线蓄留罗拉(40)的内侧,第二驱动部(70)具有:第二定子(71),其位于纱线蓄留罗拉(40)的内侧,并固定于第一定子(51)的前端;以及第二转子(72),其固定于导纱部件(60),并位于第二定子(71)的内侧,在第一定子(51)与支承部(42)之间至少配置有两个使纱线蓄留罗拉(40)能够相对于第一定子(51)转动的轴承部件(55、56)。
-
公开(公告)号:CN108625003A
公开(公告)日:2018-10-09
申请号:CN201810156776.0
申请日:2018-02-24
Applicant: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Inventor: 糸木祥文
IPC: D01H15/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1H15/00 , D01H4/48 , D01H2700/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细纱机。具备:纺纱装置(20),其纺纱,生成纱线(Y);卷取装置(40),其对纺纱装置(20)生成的纱线(Y)进行卷取,形成卷装;接纱装置(50),在纱线(Y)在纺纱装置(20)与卷取装置(40)之间断开的情况下,其对纺纱装置(20)侧的第一纱线和卷取装置(40)侧的第二纱线进行打结;第一纱线抽吸部件(71),其抽吸保持第一纱线,并将第一纱线向接纱装置(50)引导;蓄留辊(31),其配置于纺纱装置(20)与卷取装置(40)之间,将由第一纱线抽吸部件(71)引导至接纱装置(50)的第一纱线卷绕于外周面,进行蓄留;以及切断部件(77),其将由第一纱线抽吸部件(71)形成抽吸的第一纱线切断。
-
-
公开(公告)号:CN105274662A
公开(公告)日:2016-01-27
申请号:CN201510235999.2
申请日:2015-05-11
Applicant: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Inventor: 糸木祥文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5H51/22 , B65H2701/31
Abstract: 在纱线蓄留装置(11)中,第一驱动部(50)具有:第一定子(51),其位于纱线蓄留罗拉(40)的内侧,沿着纱线蓄留罗拉(40)的旋转轴方向延伸且配置为与该旋转轴同轴;以及第一转子(53),其在包围第一定子(51)的位置固定于纱线蓄留罗拉(40)的内侧,第二驱动部(70)具有:第二定子(71),其位于纱线蓄留罗拉(40)的内侧,并固定于第一定子(51)的前端;以及第二转子(72),其固定于导纱部件(60),并位于第二定子(71)的内侧,在第一定子(51)与支承部(42)之间至少配置有两个使纱线蓄留罗拉(40)能够相对于第一定子(51)转动的轴承部件(55、56)。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