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678863B
公开(公告)日:2012-09-05
申请号:CN200880019327.6
申请日:2008-07-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6
Abstract: 车辆上部结构(11;11B)包括位于车厢(23)的顶部(13)的相反侧的左和右顶部侧梁(14,15)、以及在它们各自的相反端部分处与顶部侧梁接合的顶部盖板(36)和顶部弓形构件(21;37)。每个顶部侧梁(14,15)均包括外侧构件(64);内侧构件(65),其沿着外侧构件延伸并且具有第一竖直壁部分(76;76B)和与第一竖直壁部分一体地形成的焊接边缘部分(74),顶部弓形构件的相反端部分(41;43)中的一个通过焊接与焊接边缘部分接合;以及第二竖直壁部分(71;71B),其由支承构件形成,并在其一个端部分处与焊接边缘部分接合,且支撑通过焊接与顶部盖板接合的顶部盖板接合部分(66)。
-
公开(公告)号:CN101547828A
公开(公告)日:2009-09-30
申请号:CN200880000757.3
申请日:2008-08-0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车辆上部车身结构,包括组装到一起以形成在接头(48)处连接到一起的车顶侧梁(14)、柱(34)和车顶横梁(38)的内部构件(300)和外部构件(400)。所述接头包括:具有连接到所述内部构件的两个腿部(125、126)和在所述腿部之间延伸的中间腹板(127)的倒U形加强托架(118);和设置在所述内部构件和外部构件之间并保持在所述加强托架的中间腹板的上表面上的加强板(115)。所述外部构件连接到所述加强板的上表面上。
-
公开(公告)号:CN100434330C
公开(公告)日:2008-11-19
申请号:CN200510089030.5
申请日:2005-08-0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43/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4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的备用轮胎保持构造,在车体后部的侧壁保持备用轮胎对应于后方冲击时的冲击,可直接使备用轮胎移动,同时可将移动量设定为较大,提高对后方冲击时的冲击的吸收。备用轮胎保持构造(32),在车身内板(26)和车身外板之间夹设侧车架(34),从该侧车架朝向下方(箭头a1的方向)延伸设置悬臂状支架(35),在该支架的顶端部(36)固定杆(37),并且使该杆贯穿上述车身内板并从中伸出,使该伸出的上述杆的前部(38)保持备用轮胎,当从后方发生冲击,而在上述备用轮胎上作用向前(箭头a2的方向)的载荷时,上述支架进行摆动(箭头a3的方向)并发生塑性变形,杆随之将上述车身内板破坏掉来吸收冲击载荷。
-
公开(公告)号:CN103958330B
公开(公告)日:2017-05-17
申请号:CN201280058814.X
申请日:2012-11-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前岛一骑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1S43/27 , B60Q1/0035 , B60Q1/2638 , B62D25/02 , F21W2103/00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外观部件配置构造,其具有:在车辆(V)的外观面露出的灯体(2);构成外观面的外面板(1),该外面板具有配置灯体(2)的配置部(12);和在灯体(2)与外面板(1)之间形成的分型线(L)。分型线(L)具有曲线状的第三分型线(L3)。外面板(1)具有:正交凸缘部(13a),设在与第三分型线(L3)对应的部分上,从配置部(12)向着车内侧延伸并相对于主体部(11)正交;和倾斜凸缘部(13b),设在与第三分型线(L3)对应的部分上,从正交凸缘部(13a)的延伸端向着车室内侧延伸,并随着从车外侧趋向于车内侧而向灯体(2)侧倾斜。
-
公开(公告)号:CN1733543A
公开(公告)日:2006-02-15
申请号:CN200510089030.5
申请日:2005-08-0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43/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4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的备用轮胎保持构造,在车体后部的侧壁保持备用轮胎对应于后方冲击时的冲击,可直接使备用轮胎移动,同时可将移动量设定为较大,提高对后方冲击时的冲击的吸收。备用轮胎保持构造(32),在车身内板(26)和车身外板之间夹设侧车架(34),从该侧车架朝向下方(箭头a1的方向)延伸设置悬臂状支架(35),在该支架的顶端部(36)固定杆(37),并且使该杆贯穿上述车身内板并从中伸出,使该伸出的上述杆的前部(38)保持备用轮胎,当从后方发生冲击,而在上述备用轮胎上作用向前(箭头a2的方向)的载荷时,上述支架进行摆动(箭头a3的方向)并发生塑性变形,杆随之将上述车身内板破坏掉来吸收冲击载荷。
-
公开(公告)号:CN103958330A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280058814.X
申请日:2012-11-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前岛一骑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1S43/27 , B60Q1/0035 , B60Q1/2638 , B62D25/02 , F21W2103/00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外观部件配置构造,其具有:在车辆(V)的外观面露出的灯体(2);构成外观面的外面板(1),该外面板具有配置灯体(2)的配置部(12);和在灯体(2)与外面板(1)之间形成的分型线(L)。分型线(L)具有曲线状的第三分型线(L3)。外面板(1)具有:正交凸缘部(13a),设在与第三分型线(L3)对应的部分上,从配置部(12)向着车内侧延伸并相对于主体部(11)正交;和倾斜凸缘部(13b),设在与第三分型线(L3)对应的部分上,从正交凸缘部(13a)的延伸端向着车室内侧延伸,并随着从车外侧趋向于车内侧而向灯体(2)侧倾斜。
-
公开(公告)号:CN101547828B
公开(公告)日:2011-07-20
申请号:CN200880000757.3
申请日:2008-08-0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车辆上部车身结构,包括内部构件(300)和外部构件(400),所述内部构件(300)和外部构件(400)组装到一起以形成在接头(48)处连接到一起的车顶侧梁(14)、柱(34)和车顶横梁(38)。所述接头包括:具有连接到所述内部构件的两个腿部(125、126)和在所述腿部之间延伸的中间腹板(127)的倒U形加强托架(118);和设置在所述内部构件和外部构件之间并保持在所述加强托架的中间腹板的上表面上的加强板(115)。所述外部构件通过由单面电阻点焊形成的点焊连接部分连接到所述加强板的上表面上。
-
公开(公告)号:CN101678863A
公开(公告)日:2010-03-24
申请号:CN200880019327.6
申请日:2008-07-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6
Abstract: 车辆上部结构(11;11B)包括位于车厢(23)的顶部(13)的相反侧的左和右顶部侧梁(14,15)、以及在它们各自的相反端部分处与顶部侧梁接合的顶部盖板(36)和顶部弓形构件(21;37)。每个顶部侧梁(14,15)均包括外侧构件(64);内侧构件(65),其沿着外侧构件延伸并且具有第一竖直壁部分(76;76B)和与第一竖直壁部分一体地形成的焊接边缘部分(74),顶部弓形构件的相反端部分(41;43)中的一个通过焊接与焊接边缘部分接合;以及第二竖直壁部分(71;71B),其由支承构件形成,并在其一个端部分处与焊接边缘部分接合,且支撑通过焊接与顶部盖板接合的顶部盖板接合部分(66)。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