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具备其的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4551795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210174073.7

    申请日:2017-1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得到高输出特性的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具备其的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该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具备集电体和配置在集电体上且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具有由两种以上的过渡金属所形成的层状结构的化合物粒子而构成,所述化合物粒子基于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平均粒径DSEM为1μm以上且7μm以下,在基于体积基准的累积粒度分布中的50%粒径D50相对于平均粒径DSEM的比值为1以上且4以下,并且在基于体积基准的累积粒度分布中的90%粒径D90相对于在基于体积基准的累积粒度分布中的10%粒径D10的比值为4以下,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为10%~45%。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公开(公告)号:CN110224119A

    公开(公告)日:2019-09-10

    申请号:CN201910408729.5

    申请日:2017-03-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能够兼具高功率特性和高耐久性两者。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含有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粒子组,该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粒子组:基于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平均粒径DSEM为1μm以上7μm以下,基于体积基准的累积粒度分布的50%粒径D50与基于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平均粒径之比D50/DSEM为1以上4以下,基于体积基准的累积粒度分布的90%粒径D90与10%粒径D10之比D90/D10为4以下,所述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组成中含有镍,并具有层状结构。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公开(公告)号:CN110137431A

    公开(公告)日:2019-08-16

    申请号:CN201910408731.2

    申请日:2017-03-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能够兼具高功率特性和高耐久性两者。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含有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粒子组,该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粒子组:基于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平均粒径DSEM为1μm以上7μm以下,基于体积基准的累积粒度分布的50%粒径D50与基于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平均粒径之比D50/DSEM为1以上4以下,基于体积基准的累积粒度分布的90%粒径D90与10%粒径D10之比D90/D10为4以下,所述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组成中含有镍,并具有层状结构。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公开(公告)号:CN107275573A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710201867.7

    申请日:2017-03-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能够兼具高功率特性和高耐久性两者。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含有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粒子组,该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粒子组:基于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平均粒径DSEM为1μm以上7μm以下,基于体积基准的累积粒度分布的50%粒径D50与基于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平均粒径之比D50/DSEM为1以上4以下,基于体积基准的累积粒度分布的90%粒径D90与10%粒径D10之比D90/D10为4以下,所述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组成中含有镍,并具有层状结构。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公开(公告)号:CN107275573B

    公开(公告)日:2019-06-07

    申请号:CN201710201867.7

    申请日:2017-03-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能够兼具高功率特性和高耐久性两者。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含有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粒子组,该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粒子组:基于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平均粒径DSEM为1μm以上7μm以下,基于体积基准的累积粒度分布的50%粒径D50与基于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平均粒径之比D50/DSEM为1以上4以下,基于体积基准的累积粒度分布的90%粒径D90与10%粒径D10之比D90/D10为4以下,所述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组成中含有镍,并具有层状结构。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300869C

    公开(公告)日:2007-02-14

    申请号:CN03123725.8

    申请日:2003-05-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485 H01M4/505 H01M10/0525 H01M2004/021

    Abstract: 课题:提供含有至少一种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电池特性,特别是循环特性、负荷特性、保存特性等都是优异,而且电池的膨胀小。解决手段:这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是含有至少一种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上述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以一次粒子及作为其凝集体的二次粒子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所组成的粒子形态存在,对上述各粒子,把起因于在上述各粒子中的过渡金属和锂的发光电压值的立方根作为坐标成分而形成二维坐标来表示坐标平面上的点,在求出通过原点的一次回归直线时,上述各点对上述一次回归直线的误差的绝对偏差小于0.25。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23832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180011176.5

    申请日:2021-01-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构成具有优异的输出特性的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基于电子显微镜观察,该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以体积基准计的累积粒度分布的50%粒径D50相对于平均粒径DSEM之比D50/DSEM为1以上且4以下,该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具有层状结构,并且相对于除锂以外的金属的总摩尔数,镍的摩尔数之比为0.3以上且小于1,钴的摩尔数之比为0以上且小于0.5;使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与钴化合物接触而得到附着物;以及以超过700℃且小于1100℃的温度对附着物进行热处理而得到热处理物。

    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具备其的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4551795A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2210174073.7

    申请日:2017-1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得到高输出特性的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具备其的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该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具备集电体和配置在集电体上且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具有由两种以上的过渡金属所形成的层状结构的化合物粒子而构成,所述化合物粒子基于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平均粒径DSEM为1μm以上且7μm以下,在基于体积基准的累积粒度分布中的50%粒径D50相对于平均粒径DSEM的比值为1以上且4以下,并且在基于体积基准的累积粒度分布中的90%粒径D90相对于在基于体积基准的累积粒度分布中的10%粒径D10的比值为4以下,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为10%~45%。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