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484653A
公开(公告)日:2019-11-22
申请号:CN201910926128.3
申请日:2019-09-27
Applicant: 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IPC: C12Q1/6895 , C12Q1/686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SSR分子标记引物、仙草品种的鉴定方法及试剂盒。该SSR分子标记引物用于扩增分子标记,仙草的分子标记选自SSR80位点、SSR82位点、SSR83位点、SSR100位点、SSR102位点及SSR106位点中的至少一种。通过上述SSR分子标记引物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仙草的品种。
-
公开(公告)号:CN107267502A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710679544.9
申请日:2017-08-10
Applicant: 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IPC: C12N15/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效提取甘蔗糖制品DNA的试剂盒和方法。该试剂盒包括预处理液、裂解液、DNA沉淀液、结合液、磁珠悬浮液、漂洗液和洗脱液。本发明的方法是先将甘蔗糖制品和预处理液混匀,处理后离心,收集沉淀;沉淀经裂解、去蛋白和DNA沉淀获得初步提取的DNA,用水溶解DNA;加入结合液和磁珠悬浮液,分离磁珠,磁珠再经过两次漂洗和洗脱获得纯化的DNA。本发明提供的试剂盒和方法提取获得的甘蔗糖制品DNA含量和纯度较高、且提取过程中不使用酚、氯仿等有毒试剂,对环境和实验人员不会造成危害。
-
公开(公告)号:CN104313111B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410551558.9
申请日:2014-10-17
Applicant: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IPC: C12Q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甘蔗病害检验技术领域,提出一种用于甘蔗叶部真菌病害菌株致病性评价的感染方法,包括步骤有:菌株的准备、叶片的采集及预处理、感染叶片的准备、感染、培养、菌株的致病性评价,其特征在于:感染叶片的准备步骤是:把叶片剪成4~8 cm的长段,用纸巾包住叶片的两端,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内,并往叶片两端的纸巾滴加灭过菌的清水;感染步骤是:用扎孔器对培养皿中的叶片沿叶中脉两侧扎孔,用灭过菌的镊子夹菌丝块放到叶片扎有孔的位置上作为试验培养皿;本发明具有以下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1)感染需要的甘蔗叶片和菌丝块少;(2)感染后蔗叶可以控温及双重控湿,保证了病原菌发病对高温高湿的要求;(3)感染后有致病性的菌株发病显著、灵敏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02250923A
公开(公告)日:2011-11-23
申请号:CN201010178699.2
申请日:2010-05-1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和生物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人工合成的Bt基因及其转基因植株抗虫性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DNA分子,它编码对鳞翅目害虫高抗性的cryIAc基因mcry IAc,该DNA分子具有SEQ ID NO 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本发明还提供了相应的蛋白质及植物表达载体。本发明对cry IAc基因进行完全改造,选用植物偏爱的密码子,去除了原序列中干扰基因在植物中表达的元件,由此获得的高表达量的转基因甘蔗品系,在温室和田间实验证明对鳞翅目害虫具有天然的抗性。抗螟甘蔗品种选育将有助于减少螟虫对甘蔗生产的威胁,减少化学农药施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蔗糖业的可持续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1471601A
公开(公告)日:2020-07-31
申请号:CN202010514927.2
申请日:2020-06-08
Applicant: 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甘蔗褐斑病菌的培养方法,所述甘蔗褐斑病菌是可引起甘蔗褐斑病发生的甘蔗尾孢菌(Cercospora longipes),将所述甘蔗尾孢菌接种至培养基,设定培养条件为温度5~35℃、培养基pH4~10。培养基为PDA、PSA、MEA、CAM、Czapek、LBA、YPD、N6、MS和WA中的一种。本发明的甘蔗尾孢菌培养方法,最适温度为25℃;菌丝生长最适pH为5,最佳培养基PDA、PSA和YPD,果糖、牛肉膏和酵母粉最有利于病菌的菌丝生长,是该菌最佳的碳、氮源。本发明明确了培养条件和营养条件对甘蔗尾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为揭示甘蔗褐斑病发生和流行规律奠定了基础。
-
-
公开(公告)号:CN105613003B
公开(公告)日:2019-05-24
申请号:CN201610016331.3
申请日:2016-01-08
Applicant: 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IPC: A01G22/5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甘蔗实生苗选育种效率的育苗方法及应用。本发明通过对改变甘蔗实生苗播种和定植的时间及相关配套育苗措施,节约了播种前期维持育苗环境的能源和劳动力,节省了宿根选种方法的土地资源及时间,降低了甘蔗实生苗选育种的成本。本发明的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廉,不仅提高了甘蔗种子的萌芽率,培育了健壮的实生苗,还保证的实生苗定植的成活率,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变实生苗生长周期,使得甘蔗实生苗的选育种更加准确、高效。该方法快速、准确、成本低、操作性强,适合甘蔗实生苗选育种的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9601378A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811453475.0
申请日:2018-11-30
Applicant: 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甘蔗种苗保存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甘蔗组培苗种源的低温保存方法以及培育方法。一种甘蔗组培苗种源的低温保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丛生芽切割后在海藻酸钠溶液中浸泡,然后将丛生芽块放入氯化钙溶液中,利用海藻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的凝胶类物质包埋丛生芽块;包埋的丛生芽块进行低温保存即可。本发明提供的甘蔗组培苗种源的低温保存方法,采用海藻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的凝胶类物质包埋丛生芽块,然后将包埋的丛生芽块进行低温保存即可,使得丛生芽由原来的继代周期为20-30天变成低温保存的继代周期3-4个月,大大延长了继代周期,减少了继代次数,可根据需要进行扩繁。
-
公开(公告)号:CN101560256A
公开(公告)日:2009-10-21
申请号:CN200910039842.7
申请日:2009-05-27
Applicant: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甘蔗宿根矮化病的防治技术领域,提出甘蔗宿根矮化病病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包括:(1)病原菌的分离培养,获取抗原;(2)取抗原与等量的弗氏完全佐剂混合,乳化,免疫家兔;(3)取抗原与等量的弗氏不完全佐剂混合,乳化,再免疫家兔,重复免疫多次,测定效价达到要求后,心脏采血,分离抗血清;(4)抗血清纯化、获得目标多克隆抗体。在本发明中,甘蔗宿根矮化病病菌分离自甘蔗蔗汁,基于此得到的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蔗汁中的甘蔗宿根矮化病病菌。用本发明制备的甘蔗宿根矮化病病菌多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高,纯度及效价高,可长期保存的优点,这对今后在甘蔗科研及生产上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病原菌进行甘蔗宿根矮化病(RSD)诊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9601378B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1811453475.0
申请日:2018-11-30
Applicant: 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甘蔗种苗保存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甘蔗组培苗种源的低温保存方法以及培育方法。一种甘蔗组培苗种源的低温保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丛生芽切割后在海藻酸钠溶液中浸泡,然后将丛生芽块放入氯化钙溶液中,利用海藻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的凝胶类物质包埋丛生芽块;包埋的丛生芽块进行低温保存即可。本发明提供的甘蔗组培苗种源的低温保存方法,采用海藻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的凝胶类物质包埋丛生芽块,然后将包埋的丛生芽块进行低温保存即可,使得丛生芽由原来的继代周期为20‑30天变成低温保存的继代周期3‑4个月,大大延长了继代周期,减少了继代次数,可根据需要进行扩繁。
-
-
-
-
-
-
-
-
-